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学成果总结报告

教学成果总结报告

附件1教学成果总结报告县校协同、平台依托,创新实践闽东电机电器产业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成果完成人:傅高升、宋莉莉、张文光、林有智、吴先辉、王彦军、洪斯玮、何承苗、钟灼仔、吴勇宁德职业技术学院目录1.成果简介 (1)1.1成果背景 (1)1.2成果简介 (2)2.成果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3)2.1主要解决的问题 (3)2.2解决问题的方法 (3)3.成果主要创新点 (17)4.取得的成果及推广应用效果 (18)4.1专业建设成效显著,品牌专业成果突出 (19)4.2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取得显著成效,有效促进了专业的社会声誉提升 (19)4.3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取得跨越式发展,有力保障了学生实训和社会服务能力 (20)4.4“专兼结合”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有力支撑了专业建设和社会服务 (21)4.5服务产业能力明显增强,有力促进了闽东电机电器产业的发展 (22)4.6社会影响力增强,示范辐射作用明显 (22)1.成果简介1.1成果背景福安是“闽东电机”的摇篮,已有近60年的发展历史。

上世纪80年代后,改革开放给闽东电机民营企业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历经半个世纪的培育和发展,闽东电机制造业逐步成为闽东工业的主导产业,成为闽东地区首个百亿产业集群,并被列为福建省重点扶持的产业集群。

闽东电机电器产业曾被誉为“山窝里飞出的金凤凰”,但受到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影响,产业经历了“在风口上,猪都会飞”的野蛮生长后,终于褪下了光环,转型升级迫在眉睫,但又举步维艰。

闽东电机电器产业存在结构性弱势,进军高端市场缓慢。

闽东的电机产品多数以通用中小型电机为主,技术水平仍然处于中低档次,具有“三多三少”的特点:即大路货、粗加工、劳动密集型的多;名优特、深精加工、高新技术的少。

中小企业技术力量薄弱,人才引进困难。

另外,由于地域因素影响,闽东地区也难以招聘到相应的高级技术人才。

闽东电机电产业发展多以投资拉动,但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特别是2011年以来市场出现的系列严峻形势以及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下,闽东机电企业呈现“短线长投,跨越经营”的局面。

而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发展愈发迅猛,对高质量的伺服电机要求急剧增长,闽东传统电机电器企业举步维艰,产业不得不选择转型升级。

2011年实施的《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以及2012年工信部编制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更进一步要求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

2012年福建省政府发布了《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闽东电机电器千亿产业集群发展措施的通知》,要求对电机整机生产及配套企业推广集成制造、精密制造等先进生产方式的技术改造。

2015年,福建省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福建省“十三五”工业转型升级专项规划》、《宁德市“十三五”工业转型升级专项规划》等要求改造提升电机电器业,进一步提高自动化生产水平,推广集成制造、精密制造等先进生产方式。

由此可见,闽东电机电器产业在区域经济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政府极为重视产业的发展。

宁德职业技术学院是闽东唯一一所高职院校,肩负着为闽东电机电器产业转型升级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和为企业提供科技服务的责任。

2012年以来,我校专业建设以我国现代制造业转型升级、关键技术创新为切入点,主动对接区域产业、行业和企业发展需要,在充分进行区域产业调研的基础上,不断调整专业结构,根据闽东电机电器行产业的发展需求,我校已开设了电机与电器技术、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等电机电器产业相关的专业,以满足闽东电机电器产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处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时期的千亿电机电器产业对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1.2成果简介本成果以闽东千亿电机电器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对高端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技术创新为切入点,在继承和发展2014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的“对接闽东主导产业集群,创新实践区域高职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项目成果的基础上,把握“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高职发展方向,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坚持人才强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坚定了为宁德乃至全省培养更多更好的服务于电机电器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职人才培养定位,吸收借鉴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和优质的教学资源,结合当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改革思路,本着服务区域经济的宗旨,大力推动产教深度融合。

通过与福安市委市政府建立了市院联席会议制度并持续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强力推动了双方紧密合作进程。

搭建了面向闽东电机电器产业的、政府与学校共建的融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培训、科技研发、产品生产和社会服务等于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协同创新公共平台,创新实践了“县校协同创新”的办学机制,促进了学校与当地政府及相关利益方充分发挥其优势的资源配置和要素互动,区域内产学合作、专产融合、区(工业园区等产业集聚区)校联动的多元协同,推动了“政产学研用”合作在县域的延伸,形成了“政府、学校、企业”齐心协力推动闽东电机电器产业转型升级的可喜局面。

经过几年探索和实践,依托“县校协同创新”办学机制改革和“协同创新公共平台、省级公共实训基地平台、省级应用技术协同创新平台”三大平台的建设发展,我校创新实践的闽东电机电器产业多元化人才培养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取得长足进展,闽东电机电器产业相关各专业(如电机与电器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等)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实训教学体系建设、“专兼结合”双师队伍建设、创新创业教育、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等诸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为闽东电机电器产业转型升级做出了重要贡献。

充分体现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高职教育改革思想,彰显了“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高职教育办学特色,创出了一条成功的精准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高职教育改革道路,获得了政府、社会、行业、企业和媒体等的高度评价,在全省乃至全国产业特征类似的区域高职院校同类专业中处于领先水平,起到了很好的示范辐射作用。

2.成果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2.1主要解决的问题本成果主要解决闽东电机电器产业转型升级大环境下专业建设和发展中亟需解决的3个关键问题:(1)如何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体系,以适应闽东电机电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突出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实践性,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度。

(2)如何整合资源,解决政府、学校、企业之间相对封闭,资源配置相对分散的问题,搭建起有利于闽东电机电器产业转型升级的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多元化教育资源平台,形成“政府-学校-企业”利益共同体,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

(3)如何转变服务方式,解决学校满足闽东电机电器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能力亟待提升,教师服务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不强、产学研结合程度不高等问题,提高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科技支持和智力支撑。

2.2解决问题的方法(1)紧密对接闽东电机电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对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新需求,创新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①根据闽东电机电器产业发展需求,科学合理设置专业并动态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以闽东电机电器产业转型升级为出发点,通过广泛调研,与行业企业共同确定以培养适合闽东电机电器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以电机电器产业转型升级为主要服务对象,重点建设了机电装备制造专业群,根据产业发展需求,2013年增设了材料成型及控制技术专业,2015年在全省高职院校中第一个增设了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为服务闽东电机电器产业发展及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保障。

同时,学校按照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相对接的原则,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并形成机电制造类专业群。

②对接产业需求,进行多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根据闽东电机电器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发展需求,电机电器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素质为核心、以能力为基础”的育人理念,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积极探索实践现代学徒制,创新“二元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推行“中高职衔接”等人才培养模式,满足产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差异化要求,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度,助推闽东电机电机产业转型升级(见支撑材料附件5.1-5.8)。

a)实施“二元制”人才培养新模式,满足企业对紧缺人才的需求闽东电机电器产业处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期的特点,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知识结构”、“专业核心能力”、“职业拓展能力”提出了较快变化的需求,为快速响应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学校贯彻校企协同育人的职业教育理念,构建由学校、企业构成的二元人才培养模式,把“需要工作的人变成工作需要的人”。

根据“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贴近生产实践”的原则,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突出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育目标和标准、共同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编写教材、共同建设师资队伍、共同建设实践基地、共同实施实践教学方案、共同指导毕业设计、共同评价教学质量的实质性合作,逐步构建以行业(企业)与学校二元主体、学徒与学生二元身份、师傅与教师二元教学、企业与学校二元管理、企业与学校二元评价、毕业证与职业资格证二元证书、全日制与非全日制二元学制为主要特征,以全面提升劳动者技术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为主要目标的“二元制”人才培养新模式。

b)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新模式,满足产业对“现代工匠”的人才需求随着闽东电机电器产业升级改造的不断深入和转型升级后产业的快速发展,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传统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无法满足产业和企业需求。

为顺应产业结构升级的需求,企业对员工的基本素养、操作技能、工作实践等职业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企业工作本位职业培训与学校本位学历教育紧密结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共同承担人才培养的义务,有效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可更好地服务于产业发展需求。

c)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满足企业特殊岗位需求为满足区域内电机电器行业企业的个性化人才需求,与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远东电机有限公司龙头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推行以培养储备技师为目标,构建“产教对接、校企共育、储备技师、订单培养”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根据企业对储备技师职业标准要求,经双方协商构建“2+1”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业量身定做专门的高素质技术人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