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学年第二学期五年级音乐课程教学计划一、全册教材分析(一)指导思想1.以学生为主体贯彻音乐二期课改精神,从学生兴趣、能力与需求出发,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重视学生在音乐学习活动中体验、感受、实践、创造。
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与能力。
2.以审美为核心充分发挥音乐的本体作用,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3.以音乐文化为主线拓展音乐教材的文化内涵,强调音乐与人,音乐与自然,音乐与民族,音乐与科技的联系,把音乐学习置身于音乐大文化背景之中。
4、以德育为主旋律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促进学生审美素养与人格的协调发展。
在音乐教育中渗透法制教育和生命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培养学生个性,提高学生自身修养,促进全面发展。
(二)教材特点1.以主题单元组织教材本册教材通过“听听”,“唱唱”“认认”“练练”等栏目形式,进行音乐欣赏、歌唱、音乐知识欣赏的学习以及各方面内容实践操作和技能训练。
在课文中,科学安排上述各栏目“听”,“唱”、认”、“练”等栏目的顺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根据实际情况,贯彻“感性入手,欣赏入手“的精神,按教学实际的需要而做多样化的设计安排。
2.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结合。
努力将我国的优秀民族音乐和世界经典作品介绍给学生,把孩子引进五彩缤纷的音乐世界,体现与上海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多元文化的艺术特色。
二、教学目标:听听:(1)欣赏中、西乐器演奏的乐曲,感受和熟悉这些乐器的音色。
(2)感受和体会我国民族管弦乐和西洋乐合奏的表现效果。
(3)通过欣赏知道冼星海的简单生平及其创作的作品。
(4)初步学会用自己学的音乐知识从整体上感受音乐的情绪和形象。
认认:变拍子,波音记号,倚音记号,知道它们的唱法。
认识 D.S 和D.C两种反复记号。
唱唱:(1)初步学会在歌唱中用比较圆润的声音长较高的和较低的音。
并注意发声位置的统一。
(2)在二声部歌唱时初步做到声部和谐注意均衡。
(3)学会用力度、速度和音色的变化,用表情地歌唱。
练练:(1)视唱一个降号调的简单旋律。
(2)听辩和感受各种常用音程的音响效果。
(3)学会为旋律填入结束音。
(4)学习按指定的情景创作简短的旋律。
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提高学生的音乐兴趣,从听觉、感性入手,融知识技能和音乐形象为一体,强调感性知识的认识和技能技巧的运用,培养学生演唱能力。
本学期学会4/4拍的歌曲,认知中国民族五声,认识常用力度记号、重音和顿音。
2.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听、唱、动等练习,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发展思维能力,全面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使学生掌握音的长短、音的强弱、接龙游戏和节奏谱等。
四、班级情况分析:五年级现有6个班级由我任教,在教学中,我觉得各班的基础相差较大。
现在,个别班级有些学生接受能力较强些,反应快些,但有的学生接受能力较慢些,所以我要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生要加强教育。
特别是即将使用新教材,我要以新教材的思路为参考,在“听”、“唱”、“练”、“创”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创作能力,让大多数学生参与游戏创作等,在唱歌的发生方法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要加强视听能力的培养。
还要加强节奏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中全面提高音乐素养。
五、教学措施:1、加强课堂教学质量,熟悉教材,了解教材,深入研究教材。
2、重视听、唱、练、创的能力培养,让学生多听、多开口唱,多动手做,多创编动作及游戏与律动。
3、抓好学生的个性教育及演唱基础,力求发音准确,到位。
4、抓好对学生的节奏训练及舞蹈基本动作的训练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5、根据新教材的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在音乐学习活动中体验、感受、实践、创造。
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与能力。
六、教学进度表预备课【教学目标】1. 恢复歌唱技能的运用及歌唱习惯,为新学期开个好头。
2. 复习上一学期所学歌曲和知识,为本学期的学习打好基础。
【课时】一课时【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若干首歌曲和音乐技能练习的训练,恢复学习的能力和状态。
【教学过程】一.教学常规1.听音乐律动进教室,师生问好。
2.音乐课要求。
二.基础训练1.练声与听辨训练。
1)和声音程听辨哼唱。
要求:唱准和声音程音高用lv歌唱,声音自然圆润,有弹性2)c调音阶音准训练。
要求:用流畅的音名唱准音阶2.节奏训练2/4 、3/4、4/4节奏型的拍奏训练要求:学生说说、写写、拍拍节奏型。
三.歌曲复习及技能训练1.歌曲《我们多么幸福》复习。
要求:用活泼、欢快的情绪演唱。
注意力度变化和开口音的演唱。
2.歌曲《拍手拍手》复习。
要求:注意三连音的准确度。
3.歌曲《放牛山歌》复习。
要求:用变化的速度和力度演唱歌曲,4.歌曲《堆雪人》复习。
要求:用干净、欢快的音色演唱歌曲,同时进行合唱训练。
5.歌曲《山寨孩子的心意》复习。
要求:复习6/8拍节奏的特点,同时复习该歌曲的韵律感。
四.民歌知识复习1.民歌的三种形式特点的复习号子、山歌、小调。
2.民歌歌曲复习要求:1)唱一唱、说一说。
2)“对花”游戏玩一玩。
五.本课小结第一课【教学目标】1.了解《农家乐》是一首以农村为题材的民乐合奏曲,感受乐曲展示的改革开放后的农村人民的精神面貌,以及农民们喜悦的心情。
2.能听辩演奏乐曲主旋律的不同的民族乐器的不同音色,并想象不同音乐中表现的农村一片欢乐的景象,领略民族音乐的风格,从而培养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
3.认识下滑音记号,理解其含义、作用,并了解下滑音的唱法。
4.认识变拍子,了解其在歌曲中的作用。
5.学唱歌曲,用自然明亮的声音表现歌曲的民族风味,抒发农村儿童爱农村、爱劳动的真挚感情。
6.听辩和选择旋律的结束音,初步具有商调式终止感。
7.为小曲设计锣鼓节奏,并进行敲击,为乐曲伴奏。
8.认知我国传统民乐器,知其型、听其音。
【课时】第一教时:认识变拍子,学唱歌曲《小牧笛》。
第二教时:学习处理演唱歌曲《小牧笛》,并认识、运用下滑音。
第三教时:综合练习及民乐器的认知学习。
第四教时:欣赏乐曲《农家乐》并巩固民乐器的认知。
【教学重点和难点】1.通过唱、听、敲击,使学生对民族性乐曲有进一步的了解,并能想象出音乐中所表现的农村面貌。
2.为小曲设计锣鼓节奏,并选择合适的民族乐器进行模仿演奏。
【突破口】通过课件,结合学生平时从书刊、电视、电影中获得的知识,启发学生漫谈农村面貌的变化,然后引入乐曲、乐器,感受民族音乐的乡土气息、民族艺术风格,从而达到教学效果。
【分课时安排】第一教时【教学内容与目标】1.学唱歌曲,用自然明亮的声音表现歌曲的民族风味,体现歌曲主人公活泼友爱的情绪,同时抒发农村儿童爱农村、爱劳动的真挚感情。
2.认识变拍子,了解其在歌曲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总结“变拍子”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教学常规。
1.听音乐律动进教室。
2.师生问好。
二.基础训练。
1.练声。
1=D~Gla要求:1)唱唱名。
2)用la歌唱,声音自然圆润,有弹性。
2.听辨训练。
和声音程听辨哼唱。
要求:唱准和声音程音高。
三.“变拍子”学习与歌曲新授《小牧笛》。
1.导入。
复习歌曲《拍手拍手》、《山寨孩子的心意》说说两者情绪上的差别。
总结拍号与歌曲情绪之间的联系。
2.复习2/4、3/4拍的强弱规律。
说一说,律动。
3.听一听这首歌曲是几拍子的。
听师范唱《小牧笛》。
4.出示“变拍子”。
一起找找“变拍子”的特点。
从速度和强弱规律及其他方面找。
5.师生总结“变拍子”特点。
6.出示歌曲课题,学习歌曲乐谱。
7.交流难学节奏。
教师纠正。
8.齐练乐谱。
9.读读歌词。
说说歌词中的含义。
配合含义应该用什么情绪来演唱。
10.分组配歌词11.齐练歌词,教师纠正发音。
12.个别学生练习歌曲。
三.本课小结第二教时【教学目标】1.处理歌曲《小牧笛》的演唱,学生学习用自然明亮的声音表现歌曲的民族风味,抒发农村儿童爱农村、爱劳动的真挚感情。
2.认识下滑音记号,理解其含义、作用,并了解下滑音的唱法。
3.听辩和选择旋律的结束音,初步具有商调式终止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用恰当的情绪演唱歌曲《小牧笛》。
【教学过程】一.教学常规1.听音乐律动进教室。
2.师生问好。
二.基础训练1.练声。
同前2.听辨训练。
和声音程听辨哼唱。
要求:唱准和声音程音高。
三.歌曲《小牧笛》的综合学习1.复习歌曲视谱及歌曲演唱,歌唱注意咬字正确、吐字清晰、口形要圆。
同时,注意变拍子,不同的节拍中的重音。
请学生谈谈歌曲的风格、情绪、用语言描绘一幅农村的风情画。
2.复习变拍子知识,掌握全曲节拍、节奏的变化。
3.认识下滑音记号:学会唱法:唱出音高后,迅速向低音滑去,试唱。
4.歌曲的艺术处理。
1)这首歌曲运用了变拍子,请学生回答二拍子与三拍子部分的旋律各有么特点。
2)歌词的内容中有写景的,也有抒情的,写了哪些景?抒发了什么感情?用怎样的速度来唱最合适?(中速)3)根据旋律的特点,开头两小节要唱得活泼,轻快;三拍子部分要唱得连贯、舒展。
试唱一遍。
4)结束小节运用了下滑音的唱法,有什么用?(增添了喜悦心情,体现了民歌风格)。
5)用自然明亮的声音演唱,有感情地抒发歌曲所表现的农村少年爱农村、爱劳动以及小伙伴之间友爱的感情。
6)请几位学生表演(伴奏和演唱)。
四.感受商调式的终止,练习一。
1)《小牧笛》的结束音式什么?2)生我国的民族调式中主音各式各样,1、2、3、5、6都可以为主音;一般乐曲、歌曲是以主音为结束音。
3)练习一,找一找乐曲结束音。
为旋律选择合适的结束音。
指导学生视唱旋律,末小节分别填入1、2、3、5、6各音。
试唱后,听辨哪一个音最具有结束感,然后找出最有终止感的结束音(2——主音)五.本课小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又掌握了哪些音乐知识?(变拍子、下滑音、以2为结束音的曲子)第三教时【教学目标】1.认知我国传统民乐器,知其型、听其音。
2.练一练,为小曲设计锣鼓节奏,并进行敲击,为乐曲伴奏。
【教学重点和难点】学习、比较用合适的节奏配合乐器为小曲伴奏。
【教学过程】一.教学常规1.听音乐律动进教室。
2.师生问好。
二.基础训练1.练声。
同前2.听辨训练。
和声音程听辨哼唱。
要求:唱准和声音程音高。
三.认知我国传统民乐器。
1.导入说一说我国,民乐器的历史。
2.学生交流课前找到的民乐器的资料。
1)分组交流。
2)小组派代表班机交流。
3.出示民乐器介绍课件。
结合课本乐器图示利用课件补充介绍民乐器知识。
听一听乐器的音响效果。
看一看乐器的模样。
4.讲讲民乐器的传说故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民乐器的兴趣。
5.请班级同学示范演奏乐器。
6.阶段性小结。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
四.练一练,为小曲设计锣鼓节奏。
1.视唱小曲。
2.分组讨论各乐句特点。
1、2句热烈欢快,3、4、5、6舒展优美;7、8句同1、2句;9句是结尾,小曲的高潮。
3.出示锣鼓乐器并演示,熟悉乐器音响效果。
4.根据各乐句特点,配上合适的锣鼓节奏,选择合适的民族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