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1]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1]
主要的宏观经济学思想包括:1、 坚持经济自由主义原则,反对政府 干预经济。2、各种赋税问题。3、 经济危机。4、货币数量论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1]
二、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背景及其代表人物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与《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1]
产生 背景
代表 人物
产生 标志
1、杜森贝利的的相对收入理论和莫迪利亚尼的 生命周期假说补充了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
2、托宾的资产选择理论发展了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3、希克斯的IS——LM曲线纠正和发展了 凯恩斯的利息理论。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1]
l 新剑桥学派
以罗宾逊夫人、斯拉法等人为代表的新剑桥学派, 坚持凯恩斯理论应该同传统经济理论彻底决裂,
新古典综合学派 新剑桥学派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1]
新古典综合派
凯恩斯的理论对资本主义的和谐性产生的巨大的冲击, 以萨缪尔森、索洛、托宾为代表的经济学家 开始着手调节凯恩斯理论与古典经济学之间 非均衡和均衡、干预和不干预的分歧。
他们认为,马歇尔的传统经济学理论是微观经济学, 是以充分就业为基础,
因此经济政策是必要的。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1]
主流学派和争论的焦点
主流学派
凯恩斯主义学派 货币主义学派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1]
3rew
演讲完毕,谢谢听讲!
再见,see you again
2020/11/17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1]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1]
同时,凯恩斯的追随者也 吸收了新古典学派一些有益的观点, 将凯恩斯理论进一步发展而成为新凯恩斯主义学派。 新凯恩斯主义一方面接受了理性预期思想, 另一方面在微观基础方面同新古典经济理论针锋相对, 认为个体的理性会导致集体的非理性, 价格刚性是存在的,市场不能实现自动的出清,
l
凯恩斯理论 的实践运用
罗斯福新政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1]
三、宏观经济学的变革时期 (20世纪70年代以后)
变革的背景
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 西方国家出现的“滞胀”
代表性人物和学派
➢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 的货币主义学派
➢卢卡斯的理性预期学派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1、永久收入等基本观点,
可以实现市场出清并达到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均衡; 凯恩斯的理论则是宏观经济学,
主要研究国民收入波动的原因和化解之道。 二者之间是可以融合在一起的。
萨缪尔森将宏观经济理论与微观经济学理论 一起构成了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体系, 形成了新古典综合学派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1]
新古典综合派对凯恩斯理论的发展
运用信息经济学和博弈论等分析方法, 进一步寻求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
通过反对凯恩斯理论中的价格刚性等观点, 认为宏观经济总是处于充分就业的状态, 宏观政策是无效的。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1]
不同的政策主张
货币主义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 由于在政策主张上与古典经济学有许多相同的地方,
故人们习惯地把他们称为新古典学派。 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市场机制的完善性, 提出减少国家干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主张
必然出现有效需求不足
提出了放弃自由放任,主张国家干预经济 的政策主张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1]
(二)《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基本思想
消 消费倾向
总费
需
国民收入
求
总 国有
就 民效
业 收需 量 入求
市场利率
投 资 资本投资
收益率
总供给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流动性偏好 预期利润率下降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1]
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 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1936年发表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1]
(一)凯恩斯理论的基本观点
由于工资和价格具有“刚性”,无法实现 劳动力市场和产品市场的均衡
由于三条心里规律(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投资收益率递减、流动性偏好)的作用,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1]
《通论》的问世,虽然在经济学的 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影响,但并 不意味着宏观经济学就已经成为一 门独立的成熟的学科,直到1963年, 美国经济学家阿克利出版了《宏观 经济理论》一书,才标志着宏观经 济学成为了一门比较成熟的学科。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1]
三、宏观经济学的发展阶段(40s-60s末)
并以此为基础强调了货币政策的重要性, 反对缺乏货币政策配合的财政政策,
其只会造成通货膨胀;也反对相机选择的货币政策, 主张执行单一的货币规则,以公开市场业务为核心, 通过控制货币总量实现物价水平稳定这一最终目标。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1]
供给学派
包括激进的供给学派和温和的供给学派。 代表人物:蒙德尔、拉弗、费尔德斯坦.
斯密
主要的宏观经济学思想包括:1、分工理论: 认为分工是国民财富增长的重要原因。2、财政
和税收理论:阐述了国家的支出、收入和公债, 提出了公平、确定、便利和经济四大税收原则。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1]
李嘉图
1817年,《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出版,其核心思想:寻找最佳途径,提 高劳动生产率,发展资本主义,增进资 产阶级的财富。
强烈反对新古典综合学派的“杂交”行为。 他们认为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应在李嘉图和马克思等人的理论中去寻求支持, 把产业结构和分配结构作为凯恩斯理论的前提,
认为分配结构通过影响社会储蓄率 对国民经济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调节整个社会的分配状况
就成为该学派的主要政策主张之一。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1]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
2020/11/17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1]
l 参考书目:
l
1、《宏观经济学》(第十七版),作者:萨缪尔森, 华夏出版社,2007年3月出版。 2、《经济学原理》(下册),作者:曼昆(美),梁 小明译,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年9月出版。 3、《经济学》(下册),作者:斯蒂格利茨(美), 人大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 4、《宏观经济学》(MBA),作者:徐康宁、张宗庆, 石油工业出版社,2007年出版 。 5、《经济学原理》(中国版),作者:卢锋,北大出 版社,2006年7月出版。 6、《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英】凯恩斯,商务 印书馆,1999出版。
供给学派完全否定“凯恩斯定律”, 解释了“滞胀”的原因。
坚持萨伊定律的正确性,要求制定以 减税、减少社会福利支出为核心的
“供给管理政策”来刺激储蓄, 进而增加投资促进经济增长。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1]
理性预期学派
卢卡斯是理性预期学派的先驱和代表人物, 他们将“理性预期”和“市场出清”两大基本原则,
(三)凯恩斯理论对传统经济理论的颠覆
1.在理论上否定了萨伊定律: (1)工资是具有“刚性”的,充分就业是难以实现的 。 (2)用边际消费递减规律和货币的流动性偏好规律 否定了萨伊的“卖即买,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的假定。 (3)用投资的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否定了萨伊提出的 投资等于储蓄的结论。
2、在政策上否定了传统的自由放任原则, 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1]
宏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1]
三、 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目标
基本 目标
保持经济的合理增长 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
实现充分就业
保持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1]
第二节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前人的宏观经济学思想
1776年,《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出版,其目的是阐明财富的起源及其产生和增 长的条件。其核心思想:一国国民的全年劳动, 就是一国财富的源泉,其取决于社会的技术状 况和劳动者的人数。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1]
第一章 导 言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1]
第一章 导 言
l 第一节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宏观经济学的含义 及其理解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1]
(一)宏观经济学的含义
宏观经济学是
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
含
通过研究国民经济的有关总量指标
义
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得到充分利用
的一门学科。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1]
(二)宏观经济学含义的理解
研究对象:整个国民经济活动
中心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理
解
解决问题:资源的利用问题
分析方法:总量分析。 (包括个量加总和个量平均)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1]
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1]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 均衡理论
(IS—LM模型)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1]
经济增长理论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1]
经济周期理论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1]
失 业 理 论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1]
通货膨胀理论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一章)[1]
开放经济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