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杜恩 (Pierre Duhem )反驳科学实在论的论证

杜恩 (Pierre Duhem )反驳科学实在论的论证

杜恩(Pierre Duhem)反驳科学实在论的论证王荣麟撰一、前言:(1)问题意识--物理理论旨在揭露隐于经验现象背后的实在吗?(2)杜恩于批判科学实在论时,所辟出的两个战场--科学哲学与科学史(3)何以有必要检视杜恩反驳科学实在论的论证?(i)有助于澄清杜恩的立场,解开学者们众说纷纭的疑团(ii)提供解决当代科学哲学中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辩的契机二、杜恩对于科学实在论的批判:(1)「代表」经验定律vs.「说明」经验定律(2)物理理论无须以说明经验定律作为目标(3)物理理论无法以说明经验定律作为目标(i)物理理论在构作上不足由经验给决定(ii)物理理论在证成上也不足由经验给决定(iii)物理理论并非对于现实具体事物有所说,而是对其标记代号有所说(iv)悲观的历史归纳论证--物理理论的形上说明部份在历史发展中的更迭不定现象三、「自然分类」作为杜恩的一石二鸟之计,藉以对于工具论和实在论左右开弓(1)作为极端工具论的英国物理学派(2)杜恩引进「自然分类」的想法以批判英国物理学派(3)赖「自然分类」之想法的引进,杜恩也解除了「无奇迹论证」对于科学实在论的支持(4)「自然分类」之想法的引进在杜恩的思惟转折上所代表的意义四、杜恩的立场厘清(1)「实在论」和「反实在论」等语词的歧义(2)科学实在论和反实在论所争辩的五个论题(i)理论的真值论题(ii)理论的化约论题(iii)独立论题(iv)连续性论题(v)可证成论题(3)分别从五个论题看杜恩的立场五、结论:(1)杜恩之反实在论的论证不乏有后起之秀的踵事追随,并且直到今日依然攻势凌厉(2)「部份实在论」可以响应杜恩对于科学实在论的批判。

而杜恩虽然不能算是「部份实在论者」,但是他所提出之反实在论的论证却仍然有助于实在论者之转化成为「部份实在论者」。

(3)「部份实在论」能否响应其他反实在论者的攻击?而在所有已知的实在论立场中,它是否最站得住脚?这仍有待后续的研究探讨。

*1在某些学者眼中,杜恩毫无疑问的是百分之百的工具论者;但在另外一些学者眼中,却又可称得上是实在论者。

在我们看来,学者们对于杜恩之立场判定的分歧,并非由于杜恩本人之立场的暧昧;而是由于:1、学者们通常无法掌握杜恩用以反对科学实在论之完整的--兼指哲学上的以及历史上的--论证。

2、学者们低估或根本完全忽略杜恩于批判科学实在论的历程中,在论辩的构思上所起的微妙变化。

3、即使有些学者察觉到杜恩于批判科学实在论时,的确在论辩的构思上有所转折,但是他们却没有追踪这种转折的过程,并且也高估或过度诠释这种转折的意义。

4、学者们在未设法厘清「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等语词一向所具有的歧义性之前,便对杜恩的立场作出分判。

就1而言,有关杜恩用以反对科学实在论的论点,学者们往往所提及的论证不外乎是:(i)为使物理学成为一门自主的科学,而非附属于形上学,物理理论无须以说明经验定律作为目标。

例如:R. Poirier,1S.L. Jaki,2D.G.Miller,3M. Clavelin,4R.N.D. Martin,5A. Boyer,6A. Brenner,7J. 1R. Poirier, “L’épistémologie de P. Duhem et sa valeur actuelle,”Les études philosophiques 4 (1967): 400.2Stanley L. Jaki, Uneasy Genius : The Life and Work of Pierre Duhem, (La Haye : Martinus Nijhoff, 1984): 324-28.3Donald G. Miller, “Duhem” in C. C. Gillipsie, ed., Dictionary of Scientific Biography, (New York: Charles Scibner’s Sons, 1970-1980, vol. 4): 226.4Maurice Clavelin, “Duhem et la théorie physique,” in La passion de la raison: Hommage àFerdinand Alquié, publié sous la direction de Jean-Luc Marion avec la collaboration de Jean Deprun, (Paris: P.U.F., 1983): 383.5R. Niall D. Martin, Pierre Duhem: Philosophy and History in the Work of a Believing Physicist, (La Salle, Illinois: Open Court, 1991): 94-6.6Alain Boyer, “Physique de croya nt? Duhem et l’autonomie de la science,”Revue internationale deVuillemin,8S. Psillos9……等等。

(ii)对于牛顿所标榜之归纳法所作出的批判。

亦即物理理论在构作上,并非单凭经验便能决定的。

例如:K. Popper,10D.G. Miller,11M.Clavelin,12A. Boyer,13A. Brenner,14J. Vuillemin15......等等。

(iii)对于培根所宣称之决断实验(experimentum crucis)的批判,以及对于「理论之假设乃是单独个别地面对经验法庭之判决」的批判。

换言之,单独的理论或假设的为真或为假,是不足以被经验证据给决定的。

例如:K. Popper,16D.G. Miller,17S.L. Jaki,18M.Clavelin,19A. Boyer,20A. Brenner,21D. Gillies,22J. Vuillemin,23L.Laudan24......等等。

(iv)从物理理论在历史发展中的汰换取代过程,可悲观地归纳出当今的物理理论,如同过去的物理理论一样,也会被未来的理论给淘philosophie 182 (1992/3) : 311-22.7Anastasios Brenner, Duhem : Science, réalité et apparence, (Paris : Vrin, 1990) : 93.8Jules Vuillemin, “Introduction to The Aim and Structure of Physical Theory,” in Pierre Duhem, The Aim and Structure of Physical Theory, 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by Philip P. Wiener,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1): xviii.9Stathis Psillos, Scientific Realism: How Science Tracks Truth, (London: Routledge, 1999): 29.10Karl R. Popper, Objective Knowledge,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73): 200.11同註3,p. 227.12同註4,pp. 386-89.13同註6,p. 313.14同註7,chapter 1.15同註8,p. xxv.16Karl R. Popper, Conjectures and Refutations: The Growth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1974): 112.17同註3,p. 227.18同註2,p. 329.19同註4,pp. 389-92.20同註6,p. 314.21同註7。

22Donald Gillies, Philosophy of Scienc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1993): 98-116.23同註8,p. xxv.24Larry Laudan, Beyond Positivism and Relativism, (Boulder,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1996): 29-54.汰。

由此可知,当今的物理理论,也如同过去的理论一样,并没有给出经验现象之真正的说明。

例如:J. Worrall,25S. Psillos26。

事实上,杜恩用以反对科学实在论的论证,并不只是上述的这些而已。

除了「物理理论无须以说明经验定律作为目标」、「物理理论不管是在构作上或是在证成上,都不足以被经验证据给决定」、以及「悲观的历史归纳论证」之外,杜恩还提出:(v)物理理论并非对现实具体事物有所说,而是对其标记代号有所说。

关于(v)的论述,就我们所知,学者们几乎没有着墨。

然而在我们看来,这点却是杜恩之所以反对实在论立场的关键论证。

没有抓到杜恩的这个重要论点,势必难以掌握杜恩之立场的精髓,从而也不免会对于杜恩的基本立场作出误判。

杜恩认为数学化的物理理论必然牵涉到标记代号的介入使用。

27然而,用以标记现实具体事物的代号,一方面太过于严格精准,太过于理想完美,以至于无法捕捉现实具体事物的不精准与不完美;另一方面却又太过于纲要,太过于简化,以至于只能约略地勾勒出复杂多变之现实具体的事物。

换言之,出现在物理理论中的标记代号,即使可以与现实具体事物有所对应,也无所指涉。

盖严格说起来,标记代号所「指涉」的事物,并不存在于真实的世界当中,而只存在于物理学家的心灵之中。

因此,物理理论所真正描述的,与其说是现实具体的事物本身,还不如说是现实具体事物的替身。

既然数学化的物理理论所处理的以及所计算的都是标记代号,所建立起来的也是标记代号之间的关联,所以物理理论其实并无真值可言--物理理论不仅既不为真,也不为假;它根本无所谓有真有假--28。

25John Worrall, “Scientific Realism and Scientific Change,”Philosophical Quarterly32 (1982): 216-17.26同註9,p. 32.27有關此點之較為完整的論述,請見下文的討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