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理群:中学时代怎样与鲁迅相遇钱理群:中学时代怎样与鲁迅相遇,鲁迅是20世纪中国不可回避的文化思想遗产。
但鲁迅自己说过: “我的文章,未有阅历的人实在不见得看得懂”,这说明不是所有鲁迅的作品都适合中学生读,必须有所选择。
在我看来,鲁迅这样的经典作家的作品,是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让学生一次性读懂,完全理解的,而是要“有所懂,也有所不懂”。
因为鲁迅作品是要终生读,而且是常读常新的,因此中学阶段读鲁迅,主要是懂得一个大意,能够有点了解,有点感悟,这就够了。
而且我们对中学生的理解力、感悟力的估计常常是偏低的,特别是今天的孩子,他们的社会接触,以及他们的视野,比我们自己童年时要开阔得多,他们对问题的思考也远远比我们成年人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关键还是我们如何去引导。
引导中学生读鲁迅要抓两头,一是鲁迅思想与作品的实际与实质,一是中学生智力发育的特点与生命成长的内在欲求,力图在“相信鲁迅其人其文的魅力”与“相信中学生经过引导能够与鲁迅相通”这两个基本信念上,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
引导中学生读鲁迅,应该是一种与鲁迅相遇的“过程性”阅读——先“感受鲁迅”,再“阅读鲁迅”,又“研究鲁迅”,最后自己“言说鲁迅”,使中学生与鲁迅发生逐渐深入的关系。
感受鲁迅首先要面对一个现实:中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及其他途径,已经有了对鲁迅的“前理解”,这些理解有的有助于学生接近鲁迅,有的则使学生对鲁迅“望而生畏”,因而远离、甚至拒绝鲁迅。
如何使中学生对鲁迅产生亲切感,愿意接近他,使“(老师)要我读(鲁迅)”变成“我(自己)要读”,这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难题。
感受鲁迅,就是把鲁迅看作是和我们一样的“人”,寻找生命的共通点,并思考“他”和“我”的关系。
中学生正处在由“少年”转向“青年”的生命阶段,如何处理与父母的关系和回顾自己的童年,是中学生所关注、并且感到苦恼的问题,而这也同样是缠绕鲁迅终生的。
因此,从阅读有关“父亲与儿子”及“儿时故乡的蛊惑”等话题的作品入手,将鲁迅的命题变成学生自己的生命命题,鲁迅就从可望不可即的高处、远处,走下来,走近来,来到我们中间,甚至走进“我”的心中:原有的距离感、陌生感就这样自自然然地消除了。
他们将会像朋友那样向鲁迅倾诉自己的苦恼,同时倾听鲁迅的自我倾诉。
有了这样的总体感受,就可以引导学生“阅读鲁迅”了。
所谓“阅读鲁迅”就是“走进鲁迅的世界,倾听他的声音,并和他进行心灵的对话”。
要在“鲁迅的世界”与“青少年的世界”中寻找某种契合点,既能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又能展现鲁迅的生命与艺术的某些基本点:他对“爱”与“美”的追求,他对人和自然“生命”的关爱与敬畏,他的“爱憎不分离”的情感,他与底层百姓的血肉联系,他的无羁的想象力与语言创造力,他的诗人、艺术家的素养与气质……这些,都构成了鲁迅生命的亮色,构成了他足以抵御外在与内在的黑暗的生命底气。
让中学生首先接触与理解鲁迅生命与文学艺术的这一侧面,结识这样一个充满“赤子之心”的鲁迅,不仅符合中学时代的心理特征,而且也是正确把握鲁迅的基础。
quickly. (23) Gao Changhai night rescued compatriots in January 1943, the Japanese control after Su Jiahu along the highway, to intensify guerrilla "raids". One day, the Japanese army from Wuzhen area caught 53 "Shina" is held in spring qiaotu farm有了这样的基本把握,就可以引导学生接触与理解鲁迅更为严肃与沉重的方面。
看鲁迅如何面对现实,如何对20世纪中国以及中国的历史作出自己的独特的、极富启示性甚至是预言式的观察与表达,力求和他作更深层面的交流。
说不定在潜移默化中,他会改变你的思维惯性与话语方式——这或许就是鲁迅对于中国,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意义。
在我看来,高中生将要或者已经成为公民,我们要自觉地培育他们的公民意识。
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在已经奠定的生命的亮色的基础上,逐渐引导学生面对生命和人生的严峻方面,进行基本信念的启迪。
这样,他们才有可能面对社会,逐渐学会发出自己的声音,提出批判性与建设性的意见,尽到公民的责任。
在某种程度上,与鲁迅这样的有经验的高水平的成年人进行“更深层次的交谈”,是渴望告别幼稚、走向成熟的高中学生的内在欲求,我们不能漠视这样的欲求,更不能低估他们的交谈、接受水平。
也正因为这是一种“走向人生,走向成熟”的欲求,我们不仅要向学生介绍鲁迅关于社会、人生、历史的基本观点,更为重要的,是给予他们思维方式、话语方式的启迪。
中学生与鲁迅相遇的精神历程的最后环节是“研究鲁迅”。
作为中学生也可以研究鲁迅,因为他们能够找到与鲁迅心灵相遇的通道,从而对鲁迅有属于自己的发现——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一种自我发现。
在学生通过“感受鲁迅”与“阅读鲁迅”已经产生的对鲁迅其人其文浓厚的兴趣的基础上,这将是对学生创造力的一次极具诱惑力的挑战,并激发起他们强烈的探讨的热情。
——可以说我们引导中学生读点鲁迅的目的,也正在于激发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与研究的创造活力。
通过这样的独立研究,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对鲁迅有自己的发现与理解,而且也是一次阅读、写作、学术研究的严格训练。
从“感受鲁迅”、“阅读鲁迅”到“研究鲁迅”,都是为了引导学生“走进鲁迅的世界”。
“走进”以后,还必须“走出鲁迅”,即要求学生对鲁迅及其思想、文学作出独立判断与评价,言说“我之鲁迅观”,谈论“我与鲁迅”。
这背后含有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像鲁迅这样的经典作家的阅读,必须落实到学生的自觉接受与精神的独立成长上。
鲁迅的思想与文学对成长中的中学生无疑是十分重要的精神养料,但却不能代替年轻人自己的创造。
因此,应引导学生以‘独立不依他’的态度对待鲁迅,把他看作朋友,和他进行平等的心灵交流与对话,或赞同,或反对,都应受到鼓励;要引导学生尊重鲁迅的意见、经验与传统,在鲁迅的启示下,认真地思考,真正把鲁迅的思想与文学化作自己的血肉,但绝不能盲目地以鲁迅之是为是,以鲁迅之非为非,一切都要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
即使是在有着如此强大的思想力量与人格力量的鲁迅面前,也要保持自己的人格独立与思想选择的自由。
教育可以引导,但最后的接受,却必须经过受教育者的自觉选择。
我们的责任是引导学生读鲁迅的书,将鲁迅其人其文介绍给学生,最后学生如何评价鲁迅,是否接受鲁迅,则是他自己的权利,是不能强加的,即使强加于一时,不能化为他自己的血肉,也没有用。
出于种种原因,有的学生读了鲁迅的作品,却没有感觉,引不起兴趣,甚至拒绝鲁迅,这都是正常的。
这不一定是我们的教育的失败,只要他的批评、拒绝,是出于自己的独立思考与独立选择,也就达到了我们的目quickly.(23) Gao Changhai night rescued compatriots in January 1943, the Japanese control after Su Jiahu along the highway, to intensifyguerrilla "raids". One day, the Japanese army from Wuzhen area caught 53 "Shina" is held in spring qiaotu farm的。
况且鲁迅的作品是要读一辈子的,学生只要对鲁迅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他今天拒绝鲁迅,与鲁迅擦肩而过,说不定在另外的机遇下,又会与鲁迅相遇。
建议中学生将全班同学在学习过程中所写的读书笔记、研究文章,有关创作,以及最后的考试作业,汇集起来,编辑成一本书,以作“中学时代与鲁迅的一次相遇”的总结和纪念,这也是自我生命中饶有兴味的一页。
在北京大学讲了二十年“鲁迅研究”的钱理群教授坚信:鲁迅当代有知音钱理群先生一直致力于向青年普及鲁迅的工作,最近,他又奉献给青少年一本新书《中学生鲁迅读本》。
带着这本新书,钱理群先生还走进了中学课堂,直接向中学生们讲解鲁迅。
为什么要向青年宣讲鲁迅,钱先生在《中学生鲁迅读本》一书的前言中这样说:“世界上每个国家总是以本民族的经典作家教育后代,比如莎士比亚、普希金、托尔斯泰、雨果、惠特曼等,都是英国人、俄国人、法国人、美国人家喻户晓,从小耳熟能详的。
我们也应该通过中小学教育和其他手段,让屈原、杜甫、李白、曹雪芹、鲁迅……这样的民族文化精英的精神遗产代代相传,成为年轻一代精神成长的‘底子’,这对于他们的一生发展乃至于整个民族文化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这大概就是中学生要读点鲁迅的主要意义所在吧。
”建国以后的很长一段时期,我们将鲁迅神化,鲁迅被一些人利用为打棍子、扣帽子的工具;近些年来,又有人将鲁迅妖魔化,把鲁迅描述成一个尖刻、狭隘、甚至变态的形象。
那么鲁迅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作为一个鲁迅研究专家,钱理群先生认为自己有义务有责任告诉青年一个真实的鲁迅。
《中学生鲁迅读本》不同于通常的文选体例,它以专题组织单元,每个专题都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来展示鲁迅,如第一编“父亲与儿子”这一专题,选了鲁迅的《五猖会》、《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等文章,都是以父母与子女关系为话题的,其中有鲁迅对父亲深情的回忆,有鲁迅对调皮聪明的海婴饱含父爱的描写,有鲁迅对封建礼教下畸形的父子关系的激烈批判。
这些文字使鲁迅那么贴近我们,让我们看到一个情感真挚的鲁迅,一个思想深刻的鲁迅,一个作为现实中人的丰富多彩、有血有肉的鲁迅。
每个专题的前面都有精彩的导读,这些导读语言通俗流畅,论点鲜明,对帮助中学生理解鲁迅和鲁迅作品,起着非常好的引导作用。
导读是钱理群先生字斟句酌撰写的,是他多年对鲁迅研究的心得体会的浓缩。
对中学生来说,读这样的导读,可以进入到专家学者对鲁迅研究的最前沿。
值得一提的是,全书共有近40条补白,绝大部分是钱理群先生从鲁迅作品,从人们对鲁迅的回忆文字中,或后人对鲁迅的研究文字中精心挑选出来的,虽长短不一,但字字玑珠,段段精华。
如鲁迅对中国缺少硬汉的论述,对张献忠杀人quickly. (23) Gao Changhai night rescued compatriots in January 1943, the Japanese control after Su Jiahu along the highway, to intensify guerrilla "raids". One day, the Japanese army from Wuzhen area caught 53 "Shina" is held in spring qiaotu farm心理的论述等,精妙绝伦,一针见血,令人拍案叫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