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蒸汽动力循环系统在火电厂中的应用

蒸汽动力循环系统在火电厂中的应用

蒸汽动力循环系统在火电厂中的应用
摘要:总结了火电厂中广泛应用的几种典型的蒸汽动力循环系统,主要包括朗肯循环及以朗肯循环为基础改进的回热循环、中间再热循环和热电循环等,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系统装置图和T-S原理图,并对循环系统的热效率进行了比较。

在此基础上,指出提高蒸汽动力循环系统中工业余热的利用率,是蒸汽动力循环系统改进的重要途方向之一。

关键词:蒸汽动力循环系统装置图T-S原理图热效率
一、前言
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出,要连续实现热能转换为机械能,必须通过热力循环。

机械能和由机械能转换的电能,是现代生产领域和日常生活的主要动力,故将热力循环称为动力循环。

使用水蒸气为工质的动力循环,被称为蒸汽动力循环,如火力发电厂中的汽轮机动力循环。

热力学第二定律证明了在相同界限温度区间,卡诺循环的热效率最高,但因采用水蒸气作为工质的动力循环难以实现卡诺循环,在蒸汽动力循环中采用的是朗肯循环。

朗肯循环是火电厂中的最基本的蒸汽动力循环,中小型火电厂的回热循环,大型火电厂的中间再热循环,以及热电循环,都是从朗肯循环中发展而来的[1-4]。

二、朗肯循环
1.朗肯循环系统
朗肯循环系统如图1所示,装置系统中主要设备有蒸汽锅炉、汽轮发电机、冷凝器和给水泵等。

从锅炉出来的过热蒸汽(参数为P1、t1),沿蒸汽管道被引入汽轮机,蒸汽在汽轮机中绝热膨胀做功,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汽轮机带动同轴的发电机,将机械能转变为电能而同时向外输出;汽轮机的低压排气(又称乏汽,参数为P2)进入冷凝器,在定压下放热凝结为水(饱和水),排汽放出的热量被冷却水吸收并带走;冷凝水由水泵绝热压缩增压后被送入锅炉中;进入锅炉的未饱和水,在定压下吸收燃料放出的热量,变为过热蒸汽。

至此,工质完成一次循环,工质在热力设备中不断地进行吸热、膨胀、放热、压缩等四个过程,使热能不断转变为机械能,这就是火力发电厂的朗肯循环。

2.朗肯循环的T-S图
①1—2线为过热蒸汽在汽轮机中膨胀做功过程。

此过程熵不变、压力降低、比容增加。

②2—3线为排汽在冷凝器中定压放热过程,冷凝为水。

此过程中,温度不
变,比容、熵均减小。

③3—4线为水在水泵中的绝热压缩过程,压力升高,熵不变。

由于水的压缩性很小,在水泵中绝热压缩时,水的温度略有升高(变化很微小),消耗的压缩功很小(约为循环功的2%),由于3、4两点差别很小,可以看作两者重合,如图2(b)所示。

④4—5—6—1线为未饱和水在锅炉中定压加热到饱和温度并气化,继续加热变为过热蒸汽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温度、比容、熵均增大。

3.朗肯循环的热效率
一次循环中获得的功:W=H1—H2 ①
式①中H1——过热蒸汽的焓值,KJ/Kg;H2——乏汽的焓值,KJ/Kg。

一次循环消耗的热量:Q=H1—H4 ②
式②中H4——锅炉给水(水泵出水)的焓值,KJ/Kg。

η=W/Q=(H1—H2)/(H1—H4)
注:上式计算朗肯循环热效率时,略去了水泵的压缩功W泵。

上述计算说明,朗肯循环的热效率表明循环过程中热能转变为功的有效程度。

三、回热循环
为减少在冷凝器中的冷源损失,提高循环热效率,汽轮机中间不同部位抽出部分做过功的蒸汽(抽汽)用来加热锅炉给水,称为给水回热,采用了给水回热的热力循环被称为给水回热循环。

1.回热循环系统
为方便分析,以一次抽汽回热循环为例,如图3所示,1Kg过热蒸汽(参数为P0、t0)进入汽轮机绝热膨胀到P1压力时,将α(Kg)蒸汽(参数为P1)从汽轮机中间抽出[(1—α)(Kg)蒸汽在汽轮机中继续做功以后排入冷凝器],送入混合加热器中继续加热冷凝水,使给水温度提高到P1压力下的饱和温度,再用给水泵送入锅炉。

2.回热循环的T-S图
图4中,0-1线为抽汽在汽轮机中绝热做功过程;0-2线为进入冷凝器的蒸
汽在汽轮机中的绝热做功过程;2-3线为汽轮机排汽在冷凝器中的定压放热过程;3-4线为冷凝水在冷凝水泵中的绝热压缩过程;4-1’线为冷凝水在混合式加热器中定压吸热过程;1-1’线为抽汽在混合式加热器中定压放热过程;6-0线为给水在锅炉中定压吸热变为过热蒸汽的过程。

3.回热循环的热效率
采用给水回热循环,抽汽加热锅炉给水,提高给水温度,抽汽的热量重回到锅炉,没有在冷凝器中被循环冷却水带走的热量损失,这一部分蒸汽的循环效率可以等于100%;其余部分的蒸汽进入冷凝器,其循环效率等于朗肯循环的热效率。

可见给水回热循环由上述两部分组成,其热效率必然大于同样参数下的朗肯循环的效率。

三、中间再热循环
为了提高热效率,即提高循环中热转变为功的程度,就得提高初压P0和初温t0。

但是初压力的提高,将引起汽轮机末级蒸汽干度降低,蒸汽中的水分增大,碰击汽轮机末级叶片,不仅对叶片产生严重的侵蚀,而且使末级的效率降低。

一般规定汽轮机末级湿度应小于12%。

因此在提高初压的同时必须相应提高初温,但是提高初温又受到金属材料强度的限制。

为了解决采用高参数蒸汽后乏汽湿度过大的问题,目前大容量机组均采用了中间再热循环。

1.中间再热循环系统
与朗肯循环系统装置相比较,中间再热循环系统(如图5)多了一个中间再热器,汽轮机分为高压缸和中低压缸两部分。

蒸汽中间再过热,就是将在汽轮机高压缸内已经做了部分功的蒸汽,用再热蒸汽管道引入锅炉中间再热器中重新加热,在定压下加热使蒸汽温度提高至初温,再热后的蒸汽引向汽轮机中低压缸内继续做功,做完功的蒸汽排入冷凝器,以后的工作和循环过程与朗肯循环相同。

但由于再热,使得流经低压缸末几级的蒸汽湿度大为减少。

这种对蒸汽进行再次加热的循环称为中间再热循环。

2.中间再热循环的T-S图
如图5所示,过热蒸汽在汽轮机高压缸沿1-2线绝热膨胀做功后被引出,使其在中间再热器中沿2-3线定压加热,再引入汽轮机中低压缸沿3-4线继续膨胀做功,从图中可以看出,如果不用中间再热,则蒸汽膨胀过程按1-2’进行,其排汽干度为X’2,经中间再热后,低压缸的膨胀过程为3-4,排汽干度为X4,显然即在蒸汽初压为P1和排汽压力均不变的情况下排汽的干度增加了。

3.中间再热循环的热效率
适当的选择再热压力,不但可提高乏汽的干度,而且循环热效率也可以提高。

采用一次中间再热,其热效率约能提高5%;若采用二次中间再热,则热效率约
能提高7%。

四、热电循环
蒸汽动力循环装置采用了回热循环、中间再热循环,但其循环热效率依然不高,一般小于40%,因为汽轮机排汽中大量的热量通过循环冷却水被排放到外界环境,现代凝汽式汽轮机为提高效率,排汽压力尽可能降低,通常为0.005MPa 左右,在这种压力下对应饱和温度只有32.88℃,循环冷却水温度相应更低,所以不能得到利用。

热电循环就是在发电的同时,适当提高汽轮机排(抽)汽排放的热量能够得到利用,从而大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通常汽轮机排(抽)汽压力提高到0.12MPa,温度为104℃时,就能满足一般取暖需要;排汽压力提高到0.8—1.3MPa,就可以满足一般工业(如化工、印染、棉纺等)需要。

当然使用热电循环也是有条件的,需要在机组附近有与机组容量相应的、比较集中且稳定的热用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