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的防治措施
产后出血的预防和治疗
2021
分析产后出血的病因、治疗及并发症,以提高对产后出血的认识和治疗能力。
以下是第一模型网整理的资料,仅供参考。
欢迎阅读。
产后出血的预防措施:
(1)产前:通过系统的围产期保健和高危筛查,对可能引起产后出血的疾病进行预防性治疗。
1、纠正贫血,提高对失血的耐受性。
2.及时发现并积极治疗PIH。
3.积极治疗肝病和凝血功能障碍的孕妇。
4.及时发现有出血倾向的产妇,如羊水过多、双胎、巨大胎儿、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多次刮宫史、肝病、血液病、子宫肌瘤等。
并提前入院待产,并制定合理的分娩计划。
(二)分娩时间:正确处理第三产程
1.产程:如果第三产程没有出血,可以等20分钟。
如有出血,应随时用手剥离胎盘。
剖宫产时尽量避免手拿胎盘,等待自然收缩,以促进胎盘分离和分娩。
如果超过5分钟没有剥开,用手拿。
2.有可能发生产后出血的高危孕妇以及产程延长、宫缩乏力或临产急的孕妇,临产时要做好配血,临产时要及时开通静脉。
3.恰当地娩出胎盘:胎儿娩出后,台下助手应把手放在子宫底部,不要揉搓。
当出现子宫收缩时,子宫上升伴有少量阴道出血,脐带外露部分延长,是胎盘剥离的标志。
助手在腹部轻轻按压子宫底部,使胎盘进入下子宫,然后在下腹部耻骨联合上方向上推动子宫,使胎盘进入阴道。
这时助产士轻轻拉动脐带将胎盘娩出。
在没有收缩的情况下,千万不要摩擦子宫或拉扯脐带。
胎盘娩出后,助手轻轻按摩子宫,受体采用旋转法娩出胎膜,防止破裂。
4.胎儿娩出后,分期下预防性静脉注射催产素10u 10%葡萄糖20ml或卡前列素
栓1mg,以促进子宫收缩和胎盘剥离。
5、仔细检查胎盘膜是否完整。
6.提高分娩技术,熟悉分娩机制,正确保护会阴。
7、正确处理产程,防止延迟分娩,分娩后应加强宫缩乏力,头和盆均不称重。
(3)交货后
1.正确测量出血量:防治产后出血的首要条件。
可以结合实量法、称重法、面积法。
(1)阴道分娩当胎儿分娩时,使用产妇臀部下方的受血垫。
会阴伤口患者的失血量
通过浸泡纱布片的数量来估算,然后通过估算沾血布片的面积来计算总失血量
剖宫产术中失血量的估计往往偏低。
要求在排除羊水量后,测量吸瓶中的血容量,然后估算纱布、纱布垫、布片的血容量。
2、仔细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如有可疑及时治疗。
3、仔细检查软产道,及时发现产道损伤和血肿并正确及时治疗。
4、子宫收缩的应用,对有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妇女,应用催产素、前列腺素(卡前列栓、米索前列醇等)。
),麦角新碱(高血压、心脏病、青光眼禁用)等。
及时选择
以防止产后出血。
5.对于上述高危因素的产妇,应在第二疗程开通静脉通道。
不具备抢救条件的医院会在分娩前将母亲转移到上级医院。
6.当产后出血超过2: 1: 1的比例时,应寻找出血原因(2: 1: 1表示分娩时200,产后2小时内100ml,产后2小时至24小时失血100ml
2.高危因素的识别手术中及术后可能影响大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子宫张力,如多胎、羊水过多、巨大儿等;影响子宫肌肉收缩性的因素有多产、催产素大剂量或长期引产、产程延长或停滞以及感染。
子宫形态异常包括子宫畸形、子宫肌瘤和臀位或横位时影响下子宫的形成;胎盘异常包括前置胎盘和/或胎盘粘连或植入、胎盘早剥;有妊娠并发症,如妊娠期急性脂肪肝、HELLP综合征、重度中期、贫血等。
以及凝血系统异常等。
剖宫产术中和术后的危险因素包括组织撕裂、胎盘残留和缝合技术。
但术中和术后血压波动和止血无效是术后腹腔内出血、腹壁血肿和子宫周围血肿的危险因素之一。
3.手术前准备
1)常规术前准备每个病例都需要有严格的术前讨论和风险评估,做好配血和备血工作。
对于有前置胎盘和胎盘粘连植入风险的病例,对于有胎盘早剥和凝血障碍倾向的病例,应提供足够的血液准备。
准备好麻醉学和儿科。
高危病例应在中心手术室进行手术,并准备好其他手术止血技术所需的器械。
2)止血技术的准备目前产科出血的基本止血技术有内科、物理、外科、放射科。
促进子宫收缩的药物包括催产素、甲基麦角新碱和麦角新碱、前列腺素和加压素。
物理方法包括子宫按摩、宫腔填充、球囊压迫。
手术方法包括B-lynch法、单侧或双侧子宫动脉结扎、子宫动脉上行或下行结扎、单侧或双侧卵巢动脉结扎和髂内动脉结扎、次全子宫切除术或全子宫切除术。
显然,选择性动脉栓塞介入术并非用于剖宫产术中止血,而是剖宫产术后大出血的可选方法之一
3)术中出血的预防和处理如果高危因素的识别先于术前,术中预防的关键是早期识别出血倾向,实施早期干预,术中逐层强化。
4)前置胎盘情况下子宫切口如何选择。
当子宫前壁的胎盘完全覆盖子宫下部时,有学者主张实施纵切口,这样不仅会带来纵切口的全部不良影响,还会出现胎盘下部出血的问题,极有可能增加额外的出血量,所以临床上很少有医生选择这种手术。
临床医生更常选择子宫下部或子宫下部横切口
5)子宫肌收缩的管理胎儿娩出后子宫肌收缩的管理很重要,这是防范子宫出血的关键一步。
对于阴道分娩的第三产程处理已经有很规范的处理原则———主动处理胎儿娩出后立即给予缩宫素,适当牵拉脐带和胎盘娩出后的子宫按摩。
对于剖宫产手术中的子宫处理亦然,尤其是对于容积和张力较大的子宫,保持良好的收缩非常重要。
除了适当的子宫按摩,还要给于促进子宫收缩的药物。
6)胎盘前置和胎盘粘连植入要注意以下处理要点:
(1)在手术切开腹壁之前就准备好缩宫素溶液。
(2)迅速娩出胎儿后,静脉滴注缩宫素10~20IU,然后持续静脉滴入,根据宫缩情况,灵活调整滴入量,保证子宫始终处于良好的收缩状态。
(3)迅速钳夹子宫切口减少子宫切口部位出血;同时,在保证子宫良好收缩情形下,迅速吸去胎盘剥离部位或胎盘穿洞处的血液;在子宫收缩良好状况下胎盘床血管随之逐渐关闭,当胎盘中的血液被吸去后,手术视野清清楚楚展现。
(4)在清晰的手术视野下,先从已经分离的胎盘处逐步缓慢剥离胎盘;若遇到粘连紧处,不可乱抓胎盘,而是用血管钳紧贴子宫内壁分次钳夹胎盘粘连处并且分别切断,如此胎盘被逐渐的与子宫分离开来,但你不会见到剥离面的出血(被血管钳夹注了)。
(5)分别缝扎有活动出血的钳夹处;在缝扎高度怀疑有植入可能的钳夹部位时,要注意有足够的缝扎深度方能达到止血的目的,必要时行子宫壁的贯穿缝扎;对于有较深入的胎盘植入可能,可以在术后配合应用米非司酮和(或)甲氨喋呤药物治疗。
(6)在缝合子宫切口时始终关注子宫收缩情况,随机调整缩宫素入量。
(7)术后继续静脉滴入缩宫素至少6~8h,这是剖宫产术后发生大出血的危险时期。
产后出血原因
1、子宫收缩乏力:
(1)全身性因素:产妇精神过度紧张,产程延长或难产、产妇体力衰竭,临产后使用过强镇静剂、麻醉剂,合并急慢性全身性疾病等。
(2)局部因素:子宫收缩过度膨胀使肌纤维过度伸展,如:双胎妊娠、羊水过多、巨大儿等;子宫肌纤维退行变性,如多产、感染、刮宫过度等。
子宫本身的病理改变,如子宫发育不良、畸形或合并子宫肌瘤。
子宫平滑肌水肿、渗出,如妊高症、高度贫血、子宫胎盘卒中等。
因前置胎盘引起子宫下段收缩力减弱,血窦不易关闭也可引起产后出血。
2、胎盘因素胎盘剥离不全、胎盘滞留、胎盘嵌顿、胎盘粘连或植入、胎盘胎膜部分残留。
3、软产道损伤包括会阴、阴道、宫颈裂伤及子宫下段的裂伤。
常见原因有:①胎先露异常、阴道手术助产、急产、宫缩过强、巨大胎儿;② 助产手法不当;③会阴及阴道因炎症、静脉曲张、水肿等致弹性降低,分娩过程中易发生裂伤,导致产后出血。
4、凝血功能障碍原发或继发性凝血功能障碍均可引起产后切口和子宫血窦难以控制的出血,其特点为血液不凝。
较少见, 但后果严重。
(1)产科并发症:如重度子痫前期、严重感染、重度胎盘早剥、羊水栓塞、死胎滞留太久等。
(2)全身出血倾向性疾病:如血小板减少症、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重症肝炎等。
产后出血的应急预案
1立即通知医生同时迅速建立静脉通路,使用静脉留置针,必要时建立两条静脉通路(一条用输血器)。
2心电监护,吸氧、平卧、保暖。
3准备好各种抢救药品及器械,根据出血原因给予止血。
4遵医嘱给予各种止血剂,补液、补血、抗休克,插导尿管。
5合血、备血,做好手术前的准备。
6严密观察宫缩及阴道流血情况,监测生命体征,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采取有效措施。
7病情稳定后,遵医嘱送回病房,与当班护士详细交接,有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