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织物后整理与静水压

浅谈织物后整理与静水压

浅谈织物后整理工艺与静水压实验
【摘要】简要介绍了织物涂层整理的发展和分类及与织物静水压实验的关系,分析各织物涂层胶的化学结构,制备方法,功能性特征以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涂层静水压织物整理贴合程度基布
前言
纺织品涂层整理剂又称涂层胶,是均匀涂布于织物表面的高分子类化合物。

它通过粘合作用在织物表面形成一层或多层薄膜,不仅能改善织物的外观和风格,而且能增加织物的功能,使织物具有防水,耐水压,通气透湿等功能。

早期的防水性织物是英国锡莱设计的文泰尔防雨布。

其作用原理是织物被润湿后棉纤维截面积膨胀,使织物中纤维间的孔隙缩小,以致水不易渗透。

高密度织物的特点是透湿性好,但耐水压值较低。

直到后来层压织物以及涂层织物的出现成为了防水透湿织物的主流,其中层压织物随着服用时间的增长,防水透湿效果逐渐变差,甚至会出现面料渗水的现象。

因此涂层织物占据主导地位,自70年代以来,科研人员通过对涂层胶化学结构的改性和变换涂层加工方法等手段研制出了一系列防水透湿型织物用涂层胶。

近年来,功能型涂层胶和复合型涂层胶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一)涂层胶的种类按化学结构分类主要有:
1.聚丙烯酸酯类(PA);特性:耐日光和气候牢度好,不易泛黄;透明度和共容性好,有利于生产有色涂层产品;耐洗性好;粘着力强;成本较低。

其缺点是:弹性差,易折皱;表面光洁度差;手感难以调节适度。

2.聚氨酯类(PU);特性:涂层柔软并有弹性;涂层强度好,可用于很薄的涂层;涂层多孔性,具有透湿和通气性能;耐磨,耐湿,耐干洗。

其不足在于:成本较高;耐气候性差;遇水、热、碱要水解。

3.聚氯乙烯类(PVC);特性:PVC薄膜有毒且易老化,手感粗糙。

4.有机硅类;手感丰满,很脆又富有弹性,具有很强的回弹性,抗皱。

对于厚型的面料,弹性好,牢度好。

5.合成橡胶类。

(二)常见的涂层后整理工艺有:
1.直接干法涂层,直接涂刮烘干成形烘交联。

2.湿凝固法涂层。

3.转移涂层,将涂层剂涂在离型纸上,形成连续的薄膜,然后再薄膜上涂上粘结剂,后与织物叠合,经烘干固化,最后将载体剥离,形成的涂层织物
4.层压法涂层,将织物与高聚物薄膜粘结在一起,形成的多功能复合体。

对于涂层织物静水压实验的各个影响因素以GB/T4744-1997(eqv ISO811:1981)为例加以分析。

一般用于测定静水压实验的涂层织物其影响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涂层织物化学结构的影响
对于常见的涂层主要为聚丙烯酸酯类(PA)和聚氨酯类(PU)存在以下情况:PAPU按在使用上采用的介质不同分为溶剂型和水系型两种,溶剂型具有耐水压高,成膜性好,含固量低等优点,但同时又有在织物上渗透性强、手感粗硬,毒性大的缺陷。

与溶剂型相比,水系型无毒、成本低,可制造厚涂织物,涂层亲水性好;其缺点是耐水压低。

按涂层工艺及焙烘条件不同又有干式涂层胶和湿式涂层胶,低温交联涂层胶和高温交联涂层胶之分。

对于溶剂类PU具有良好的强伸度和耐水性,但毒性大,易燃烧。

从组分上来说,它还分为双组分类和单组分类。

双组分产品由预聚物和胶联剂组成,预聚物是将异氰酸酯与低聚多元醇反应生成的末端为羟基的预聚物。

胶联剂则是含有多个(三个以上)异氰酸酯基的化合物。

在涂层整理时,预聚物与胶联剂反应,形成热固性网状薄膜,赋予纺织品优良的性能。

水系PU成膜性好,并有较好的防水性。

部分涂层在聚合物链上引入亲水基团,对其抗渗水性有一定影响。

2.涂层织物的后整理工艺的影响
对于同一涂层使用不同种的后整理工艺,织物的抗渗水性差异较大,比较常见的后整理工艺中相同厚度的涂层,转移涂层及层压涂层织物的稳定性及耐水压值相对较好,对于织物采用同种后整理工艺的涂层稳定性及耐水压值也不是完全相同,织物涂层越厚越均匀稳定性及耐水压越好。

贴合程度对于贴膜织物的影响比较明显,基布与贴膜均相同的织物,基布与贴膜越紧密耐水压值越高,反之则越低。

3.基布的影响
对于涂层织物基布对耐水压值的影响也是比较明显的,一般情况基布纱线密度越大耐水压值越好,基布纱线的弹性越小,耐水性越好。

4.涂层织物被破坏程度的影响
由于涂层织物在生产及运输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或多或少的破坏,常见的表现为折叠及摩擦,而涂层织物的破坏程度对耐水压值影响较明显,破坏程度越严重耐水压值越低,不同种类的涂层破坏的程度对其影响各不相同,对涂层织物轻微的折叠及摩擦对耐水压值的影响较大,而对于贴膜织物轻微的折叠对耐水压值影响不大,但轻微的摩擦对水压值影响较大。

因此耐水压值与织物涂层被破坏程度密切相关。

总之:织物的耐水压强度与本身特性以及其他各种外界因素密切相关,水压强度是基布,涂层,后整理工艺及破坏程度综合影响的结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