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作业一一、名词解释1. 政治思想政治思想就是适应一定时代需要,反映一定社会阶级、阶层或集团利益的政治理想、政治态度和政治要求,以及为其夺取、建立和维护政治统治的方案和为实现其统治的出谋划策。
政治思想的核心问题始终是国家政权问题,因此如何认识国家、组织国家、管理(治理)国家是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它集中表现为各种政治观点、政治主张和政治学说。
2. 柏拉图是古希腊政治思想的的集中阐述者,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第一位有系统的政治学著作传世的思想家,他继承了苏格拉底的思想成果,设计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国家,提出以社会分工原则为基础建立正义城邦。
其阐述政治哲学的著作有:《理想国》、《政治家篇》、《法律篇》。
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理想国》。
3. 双城论罗马帝国时期教父学最高权威奥古斯丁在《上帝之城》中提出的观点,这是他政治理论中最具影响的内容。
奥古斯丁依据人类原罪说“恩典”理论(原罪救赎说),区分了所谓“上帝之城”(天上之城)和世人之城”(地上之城)。
它们分别是圣者与不义者之城,是注定要得救者与注定会受惩罚者之城。
上帝之城是最高的善,人们在其中享受永生的幸福。
要想被上帝选中,进入上帝之城,就要尽力行善。
而世人之城的人们无论多么富足,注定被上帝所摈弃,永远遭受魔鬼统治的痛苦。
4.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和思想家,西方政治学的创始人。
他在雅典创建了“吕克昂学园”。
他是古希腊学术成就的集大成者,也是希腊城邦政治思想的总结者。
他一生著述甚丰,其政治学方面的著作是《政治学》和《雅典政制》。
他第一次使政治学与其他学科区分开来,形成独立的研究领域。
他把政治学视为“最高主宰的科学、最有权威的科学”。
5.神学政治观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思想一直是西欧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基督教神学思想的统治在政治上的表现是神学政治观。
神学政治观维护封建统治,提高和巩固教会的地位。
神学政治观以《圣经》为信仰的绝对权威,作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以爱“上帝”作为人们首要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主张王权神授,教权高于王权。
它从基督教神学教条出发讨论政治问题,从《圣经》和神学权威的理论中演绎出政治结论,一些关键的政治学概念如主权等都是在神学的体系内得到讨论。
神学政治观改变了古代观察政治问题的立足点,改变了古代的道德伦理观念。
6. 两剑论中世纪西欧形成独特的王权与教权二元化的权力体系。
在教权与王权的斗争中,教权派的政治思想占居上风。
12世纪下半期教士们从《圣经》中发挥出来“两剑论”这一神学政治论观点,是教权派政治思想的主要代表。
这个理论把精神权力和世俗权力比作两把剑,耶稣把这两把剑都交给了教会,一把供它使用,一把为它使用。
通过加冕仪式,教皇把世俗权力交给了皇帝。
所以教皇是世俗权力的真正所有者,世俗统治者的权力来源于教会的授予和委托。
必须服从教会,为教会服务,便成为世俗权力的必然。
7. 阿奎那西欧封建社会时期基督教神学和神权政治理论的最高权威,《神学大全》是他最重要、最系统的著作。
阿奎那坚持基督教的信仰,致力于调和信仰和理性的矛盾,这是其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他论证了教权高于俗权,以此阐释教会与国家的关系和有关法的问题。
阿奎那对中世纪乃至近、现代的基督教神学具有重要的影响,他本人也有“神学界之王”之称。
8. 权力政治观欧洲社会进入近代资本主义制度形成时期出现的政治理论观念。
意大利政治思想家马基雅维利为权力政治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这一政治观认为,政治权力的建立是来源于维护个人权利的要求。
围绕着权力,人们形成了一系列的新观念,从马基雅维利的“国家理性”到布丹的“主权”理论,西方政治思想搭建了权力政治观的基本框架,确立了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的基本体系。
权力政治观继自然政治观、神学政治观之后,成为近、现代西方社会的基本政治观。
二、简答1.古希腊政治思想有哪些特征?古希腊的城邦制度和对城邦生活的感受和认识,决定了古希腊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征。
这些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决定人们政治意识的是自然政治观。
希腊的政治思想家普遍认为,城邦的起源和政治秩序的建立是自然而然的。
城邦是家庭、部落和村社等各种自然的社会组织自然进化的产物。
这种自然政治观决定了城邦成员的整体主义意识。
第二、对政治现象进行理性的考察和思考。
以理性对待事务是希腊人一贯的态度,他们对政治现象的认识并没有与宗教和神话纠缠在一起。
公民们把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并通过他们的法律和民主制度规范了政治权力,实现了政治生活的理性化。
第三,关注政治制度和政治学基本问题的研究。
在希腊,政治学是关于城邦的学问和技术。
研究城邦制度、研究城邦政体成为政治思想的一个重要问题。
希腊政治思想家留下了丰富的政治学遗产,对政治学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对政治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在城邦的背景下提出并作出了解释。
在探讨政治问题时广泛涉及了教育、经济、军事、人口、宗教、地理环境等问题。
经过后世政治思想家的继承和发展,一直流传到现在,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2.欧洲中世纪政治思想的特征有哪些?中世纪的政治思想表现出以下的基本特征:1.政治思想以神学的形式表现出来。
这一时期,政治学的首要问题是教权与俗权的关系问题。
基督教神学思想的统治在政治上的表现是神学政治观。
神学政治观视《圣经》为信仰的绝对权威;以爱“上帝”作为人们首要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主张王权神授,教权高于王权。
2.世俗国家观念淡薄。
基督教的统治降低了国家的作用。
世俗国家只是在教会之旁或教会之下的一个社会组织。
各个世俗国家只在人们观念中处于次要地位。
3.教权派的政治思想占有重要地位。
在教权与王权的斗争中,教权派的政治思想占据上风。
教权高于王权,教权至上的思想成为思想的主流。
4.政治思想没有形成独立系统的理论形式。
中世纪时期,政治思想的基本内容都是实践需要的直接产物,缺乏理性的加工和抽象的推演,政治理论基本上显得非常贫乏,很少产生杰出的政治学著作和论文。
3.宗教改革理论家政治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自15、16世纪开始,在整个欧洲范围内自西向东掀起宗教改革运动。
这场宗教改革运动以反封建、改革教会为目标,成为世界范围内资产阶级革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宗教改革家政治思想的基本内容是:1)区分理性与信仰,并在世俗领域中承认理性的地位,承认理性指导着“属世的王国”。
2)建立民族教会。
宗教改革的理论家十分关注教会改革,提出了建立“廉价民族教会”的主张。
希望各国摆脱罗马教皇对教会的干预,建立民族教会。
3)初步地表达了自由、平等和民主的思想,为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宗教改革者提倡改革罗马教会那种森严的教阶制,主张教徒之间的平等。
新教的平等理论经过宗教改革的大师们的辛勤培育,逐渐成为等级制在现实世界中的替代物。
新教思想对近代西方政治思想中自由、平等和民主等概念提供了最初的表达,对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基础。
4.布丹指出了主权的哪些特征?1、布丹明确将作为最高权力的主权赋予国家,从而衍生出了对内最高、对外独立的国家主权概念。
指出主权是绝对的、永恒的权力,在一个共和国中,它是确定。
布丹的主权具备了永恒性和绝对性、独立性等重要特征。
⑵绝对性。
就空间来看,在一国范围内,主权是至高无上的,它超越了任何限制;就时间来看,主权不受此前时代的限制。
⑶独立性。
就主权的空间范围上来看,主权只是在一国范围内具有最高性,当这一权力超出民族国家的范围时候,它就不具有支配权,而只具有独立性。
2、尽管主权是绝对的、永恒的,但是主权的具体运用却不是无限的。
为了防止君主侵犯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布丹又指出,绝对不受限制的主权是不存在的。
⑴主权的有限性:主权要受到上帝法、神法和自然法的限制。
神法和自然法先于国家而存在,它们高于国家和主权,所以主权之上还有神法与自然的限制。
⑵主权者的权力不能侵犯财产权。
私有财产权是神法和自然法早已规定的了,主权者要遵守神法和自然法,主权者的权力不能触及私有财产。
⑶作为主权者的国王要遵守契约或协议。
法律是主权者制定的,因此,主权者不受法律的限制,而臣民却必须服从。
三、论述1.如何理解古希腊城邦制度与政治思想的关系?答:在西方,最早的国家形式是城邦。
城邦形成于公元前8—6世纪的古代希腊,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小国寡民。
城邦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其周围的面积有限的农村。
城邦是自给自足的国家,城邦中的政府是公共权威,负责维护城邦的政治秩序。
受地理环境影响,希腊的城邦都是一个个独立的政治实体。
它对外独立,对内享有完全的自主权。
独立的城邦很难形成统一的政治中心,也就无法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
希腊城邦中有奴隶、自由人和自由公民。
只有自由公民才在城邦中享有政治权利。
城邦本质上就是自由公民的自治团体,是公民在法律之下分享权利和义务的政治体系。
由于公民的人数有限,城邦普遍实行直接民主制度,公民通过公民大会或陪审法庭等机构直接参与城邦重大事务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动议,作出决定。
城邦民主制的繁荣,带来公民的广泛参与。
公民依靠他们自己制定并遵守的良好法律,从事协调一致的活动。
法律不仅约束公民,使其合乎规范,对统治者也同样进行抑制和监督,使其不能为所欲为。
总之,城邦的命运掌握在公民手中,这激发了人们对政治的关心和思考,带来政治思想的发展和繁荣。
古代希腊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发源地。
政治思想是伴随着城邦的形成而出现的,并随着城邦民主制度的兴盛而发展。
民主制度不仅使希腊人在哲学、科学以及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使政治思想不断丰富和繁荣。
总之,古代希腊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发源地。
政治思想是伴随着城邦的形成而出现的,并随着城邦民主制度的兴盛而发展。
2.什么是哲学家治国?柏拉图哲学家治国思想的依据和实质是什么?答:(1)柏拉图理想国家的核心内容是哲学家执政治国。
柏拉图以社会分工理论为基础,把政治统治权完全交给少数哲学家,他把现实国家的改造和理想国家实现的希望,完全寄托于真正的哲学家能够掌握国家最高权力上。
根据柏拉图设计的社会政治结构,哲学家垄断城邦全部政治权力,被置于等级结构的顶端,即哲学家为王(哲学王),其他各等级则完全被排斥在城邦权力体系之外。
的知识归结到“意见”范畴。
“知识”只是哲学家才具有的,它是对“理念”的把握,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在他看来,哲学家的本质特征是具有知识,但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知识。
只有哲学家才达到对国家理念的认识,知道理想国家应该怎样组织、怎样治理。
根据专业分工的原则,治国是一门专门的知识,只有哲学家才能真正掌握它,也只有他们才有资格执政。
同时,柏拉图接受了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信念,认为善出于识,恶出于无知。
人一旦有了关于善的真知识,就会具备完善的德行。
哲学家是最有智慧的人,也是惟一掌握了真知识的人,因而必然是德行最完美的人,只有他们才有资格矫正国人恶劣的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