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音乐史通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通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通史复习资料
1、我国古代音乐文化有约8000年的可考历史,依据是1986~1987年在河南舞阳县贾湖发现七音孔和八音孔骨笛计18支,根据碳同位素14C测定和树轮校正,被测定的骨笛年代距今7920(+-150)年。

河姆渡骨哨比舞阳骨笛晚了1000年。

2、考古学家在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发现的一只距今5000余年、有舞蹈图像的彩陶盆。

3、音乐教育形成于周朝,周王朝为了实施礼乐制度,设置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礼乐机构—春官。

4、孔子曾以《诗经》作为音乐教材向他的弟子传授,《诗经》共350首,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是《诗经》的精华。

5、西周时期使用的乐器已有70种。

周代乐器曾按制造材料的性质分成“八音”。

这是我国音乐史上最早乐器科学分类法。

“八音”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6、《乐记》对音乐本质的论说属于我国最早的“他律论”,从音乐美学角度来看则属于情感美学。

7、“乐府”一词的含义,后来扩大为三种:其一是作为音乐机构的乐府;其二是乐府机构采用过的诗歌,以及后人拟作的,类似的民间诗歌或文人诗作,亦称“乐府”;其三是大凡入乐或不入乐的,曾和音乐有关的各种体裁的音乐、文学作品也有“乐府”之称。

8、汉代,北方兴起了一种称作“相和歌”的歌曲形式。

它最初产生于一些民间没有伴奏的歌谣,即“徒歌”。

以后徒歌又发展成为“一
人唱,三人和”的唱和形式,称作“但歌”。

但歌发展为“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较为复杂形式,就成为“相和歌”。

相和歌的伴奏乐器有笙、笛、节、琴、瑟、琵琶、筝七种。

9、历代燕乐中,像隋唐燕乐那样建立起多部乐(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和二部伎(坐部伎和立部伎)的宏大体制及其取得的高度成就,是绝无仅有的。

10、大曲的结构较为复杂,基本上可分为三大部分:散序(无拍无歌,节奏自由,由器乐演奏)、中序(入拍歌唱,多为抒情慢板,由器乐伴奏)和破(以舞蹈为主,节奏逐渐加快,在热烈气氛中结束)。

11、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在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变文,是我国目前保存最早的说唱本子。

12、隋唐保留的古代音乐史料:《乐书要录》《教坊记》《鼓录》《乐府杂录》
13、减字谱是我国琴谱系统沿用千年而未被取代的一种古老记谱法。

14、宋元时期市民音乐活动的中心是瓦子勾栏。

15、自南宋时期就已出现了很多民间艺人的行会组织——书会和社会。

书会是指专为说话人、戏剧演员编写话本和脚本的行会组织。

社会是专门从事表演艺术的职业艺人组成的行会组织。

16、在南宋词坛上,以词曲相兼而知名者有柳永、周邦彦、姜夔、张炎。

其中附有曲谱的词集流传至今者唯姜夔一人。

17、宋代曲子:《扬州慢》《杏花天影》姜白石曲。

18、元代散曲的体制分为小令、带过曲和散套曲三种形式。

19、宋代较为重要说唱音乐形式有鼓子词、诸宫调、陶真,货郎儿。

20、宋元时期戏剧的发展,有杂剧和南戏两大体系。

21、元杂剧的表演由曲、宾白、科三部分组成。

曲是歌唱部分,全剧只能有一个角色主唱。

凡由正旦(女主角)主唱的叫“旦本”。

由正末(男主角,后叫生)主唱的叫“末本”。

其他角色只有宾白和科,偶尔唱楔子。

宾白是语言部分,两人想说曰宾,一人白说曰白。

科是“科范”或“科泛”的简称,属动作表演部分。

22、元杂剧作家中知名度较高的就有90多人,作品名目达450多种。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杂剧作家有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王实甫和乔吉甫也占有重要地位,并称元曲六大家。

23、《海青拿天鹅》在元代已经流行,是目前能确定创作年代最古老的一首琵琶独奏曲。

24、三弦之名,始于元代,属弹拨乐器。

25、《乐书》,北宋陈晹撰。

世称《陈晹乐书》。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

26、明清时期,传统音乐中的说唱、民歌、戏曲、歌舞音乐、器乐五大类均已形成自身特有的体系,这是本时期音乐发展的重要特征。

27、至明代,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和昆山腔,号称为“四大声腔”。

28、魏良辅对昆山腔改革。

29、《临川四梦》作者是汤显祖。

四梦是《紫钗记》《还魂记》(即牡
丹亭)《南轲记》《邯郸记》
30、《高和江东》是今年来发现的一本明代琵琶谱抄本。

31、明清时期作为律学的重要成果,当首推朱载堉发明的“新法密率”。

科学地解决了三分损益法造成的“黄钟不能还原”的千古难题,是音乐文化史上最早出现的“十二平均律”律学理论。

33、近代传统音乐职业化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大量发源于农村的传统音乐流入城市并且在城市立足、发展。

2各种民间职业、半职业团体的增多、扩大、表演艺术水平的提高。

3、已有传统音乐的成熟和传统音乐的新发展。

4、适应传统艺术的市镇接受者——市民的需要改革艺术。

5、吸收新文化成分。

6、传统音乐在职业化的过程中,为了经济利益与适应市民之需,也受到了不少坏的影响。

34、辛亥革命至20年代是京剧的黄金时代,在北方尤其繁盛,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四大须生: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武生:杨小楼;花脸:郝寿臣。

南方则以周信芳为代表的“麒派”和欧阳予倩领导的“南通伶工学社”的影响为著。

35、华严钧创作了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和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

36、中国近代创作的声乐作品是近代音乐文化的主体。

近代声乐在发展历程中主要经历了两个音乐潮流的洗礼,这就是学校音乐和抗日救亡歌咏。

37、近代声乐的作品列举:肖友梅(《卿云歌》《五四纪念爱国歌》《国耻》《国民革命歌》《国难歌》独唱曲《问》《南飞之雁语》)、聂耳(《毕
业歌》《义勇军进行曲》《大路歌》《开路先锋》《码头工人》独唱曲《铁蹄下的歌女》)、冼星海(《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东敌人后方去》《救国军歌》《在太行山上》《只怕不抵抗》《夜半歌声》)、赵元任(《劳动歌》《尽力中华》《呜呼!三月一十八》《西洋镜歌》独唱曲《卖布谣》《叫我如何如不想他》《织布》《听雨》《老天爷》《也是微云》《海韵》)
38、刘天华的作品:《病中吟》《良宵》《空山鸟语》《光明行》《悲歌》《烛影摇红》《闷之讴》《独弦操》
39、1951年,赵元任的钢琴曲《和平进行曲》发表,这是迄今所见中国人写的最早的钢琴音乐作品。

40、黄自的毕业之作——管弦乐序曲《怀旧》是最早在国外演奏的中国管弦乐曲。

该曲于1929年在美国耶鲁大学毕业音乐会上首演,并受到好评。

41、中国歌剧的三个阶段:萌芽期,探索期,发展期。

42、儿童歌舞剧这种体裁在中国是由黎锦晖首先创造出来的。

黎锦晖的歌剧:《可怜的秋香》《努力》《麻雀与小孩》《吹泡泡》《葡萄仙子》《月明之夜》《三蝴蝶》《神仙妹妹》《最后的胜利》《小小画家》
42、何为秧歌剧?秧歌剧是中国小歌剧的一种类型。

43、中国歌剧探索的里程碑——《白毛女》。

1943年诗人邵子南由前方返延安是时带回了在晋察边区广为流传的一个民间传说——白毛仙姑的故事。

他将这个故事写成了以破除迷信、发动群众为主题的剧本。

1944年,贺敬之、丁毅执笔对剧本进行结构。

关于这不歌剧
作品的音乐处理,马可、张鲁、维、李焕之、向隅五人曾考虑两种方案。

1945年4月《白毛女》在延安上演。

44、乐歌活动的历史意义:伴随学堂乐歌的兴起与发展,我国近代音乐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音乐发展的角度审视,乐歌活动的历史意义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甲、在乐歌活动的影响下,培育出中国最早的一批音乐教育人才,从而为中国普通音乐教育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师资力量;乙、通过学堂乐歌活动,展示出音乐教育的社会功能,从而引起社会各界对音乐教育的重视,逐渐确立音乐课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丙、通过乐歌课,把西欧音乐理论基本知识以及音乐会演出形式介绍给国人,提高音乐修养,活跃音乐生活;丁、乐歌活动中出现的“集体唱歌”这一新的表现形式,对中国“五四”以后特别是三十年代群众歌曲体裁的形式及群众歌咏活动的展开,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总之,乐歌活动在我国学校音乐启蒙教育方面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它的实践成果,为五四以后中国现代音乐文化的深入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同时,也为中国现代中小学普通音乐教育铺垫了最初的基石。

45、肖友梅在蔡元培的支持下,1927年11月27日于上海创建了中国第一所独立的高等音乐学府——国立音乐院。

它标志着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由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