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练习题及答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八年级上册语文练习卷唐诗五首1.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问题。
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诗人在傍晚野望时,描绘出了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手法(2)诗中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问题。
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所展现的景象。
3.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问题。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诗中以“征蓬”和“归雁”喻,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2)诗的颈联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之名句。
请你从中选出两个字或一个词加以赏析。
4.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月下飞天镜”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一幅图。
(2)“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问题。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本诗通过描写西湖早春明媚的风光,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尤其是“”三个字更是直抒胸臆,似乎让我们看到了诗人流连忘返、陶醉于湖光山色之中的情景。
(2)这首诗处处紧扣初春的季节特征,把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
请从诗歌画线句中选择一个体现季节特征的词语加以说明。
6.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问题。
秋夜喜遇王处士①王绩北场芸藿②罢,东皋刈黍归。
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
【注】①处士,古代对隐居民间而有德才之人的敬称。
②芸藿:锄豆,和刈黍一样,都是秋天的农事活动。
(1)“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有人说:“诗人没有写喜字,而其‘喜’情却从字里行间跃然纸上了。
”请简要分析诗歌是怎样体现诗人的喜悦之情的。
7.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问题。
桃花溪①[唐]张旭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②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注】①据孙洙《唐诗三百首》介绍,本诗为盛唐时期张旭受陶渊明《桃花源记》启发而作。
②矶:水边突出的岩石。
(1)请分析首句“隐隐飞桥隔野烟”中“隔”字的妙处。
(2)“石矶西畔问渔船”中的“问”字表达出诗人怎样的心情?(3)诗歌在描写景物时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试作具体分析。
8.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问题。
过苏州[宋]苏舜钦①东出盘门刮眼明,萧萧疏雨更阴晴。
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
万物盛衰天意在,一身羁苦俗人轻。
无穷好景无缘住,旅棹区区②暮亦行。
【注】①苏舜钦:字子美,其诗与梅尧臣齐名,世称“苏梅”,这首诗是诗人过苏州时流连光景之作。
②区区:即“仆仆”,形容旅途劳累困顿。
(1)诗的颔联写景,颇具特色,请作简要赏析。
(2)“万物盛衰天意在,一身羁苦俗人轻”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9.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问题。
饯别王十一南游[唐]刘长卿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
(1)颔联中“空”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2)诗人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来写饯别?请作简要分析。
10.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唐]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1)这首诗的三、四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1)四大名楼:四大名楼是一种泛称,特指山西永济鹳雀楼、湖北武汉黄鹤楼、湖南岳阳岳阳楼、江西南昌滕王阁。
(2)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3)古代官职:属国,是典属国的简称,汉代称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
都护,唐代边疆设有都护府,其长官称都护。
(4)少数民族:“胡”是古代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十六国时期,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纷纷建立政权。
所以,这一时期习惯上又被称作“五胡十六国”。
(5)古诗常用意象:蓬草,蓬草因为其枯后根断,随风飘飞,且漂泊无依的特点,在古诗文中,常用来比喻远行之人。
大雁,大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之绪。
月亮,在古代边塞诗中,无论是征人思乡还是思妇怀远,月亮都被作为是一种寄托,是诗人惯用的意象。
11.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们常说的四大名楼是指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及滕王阁,其中黄鹤楼因崔颢的《黄鹤楼》一诗而闻名。
B.王维的诗句“属国过居延”(《使至塞上》)中的“属国”是典属国的简称,典属国是当时的官职名。
王维借“属国”指自己出使边塞的使者身份。
C.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中的“汉阳树”指的就是汉水南岸的树。
D.“蓬草”在古诗中大多是诗人自叹身世飘零的借喻说法。
如王维的“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句就是在感慨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使边塞。
参考答案1.【答案】(1)日暮时分,站于东皋极目远望,视野十分开阔。
秋的手掌抚过每一株树木,黄叶纷飞,层林尽染。
落日西沉,红霞映天,余晖铺洒在每一座山头上,天地被渲染得一派静穆和安详。
放牧的人赶着小牛走在回家的小路上,打猎的人牵着马,马上驮着猎物也回去了。
描写手法:白描的手法。
(2)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2.【答案】(1)此句抒发了诗人对人去楼空、物是人非的强烈感慨。
(2)(示例)明丽的阳光下,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绿树掩映,看上去清晰在目;鹦鹉洲上芳草葱茏茂盛,生机盎然。
3.【答案】(1)诗人(自己)(2)(示例一)“直”字写出了孤烟之高,有雄浑壮阔之美;“圆”字写出了落日之低,给人以亲切感、苍茫感。
这两字写出了沙漠景象的平旷雄奇。
(示例二)“孤烟”显示在无边的荒漠里,天气晴好,只有一柱烽烟(炊烟)直上云天,景象奇特壮观。
4.【答案】(1)比喻水中映月(2)【答案】_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
5.【答案】(1)喜悦(对西湖美景喜爱) 行不足(2)【答案】(示例一)“早莺”——初春时飞来的莺,争着飞落到暖树上,表明鸟儿为避春寒而栖于初春的暖枝,体现了季节特征。
(示例二)“新燕”——似曾相识的燕子飞回来了,这是初春的信号,体现了季节特征。
6.【答案】(1)描写了一幅由溶溶明月、点点流萤所组成的山村秋夜图画。
(2)【答案】诗中选取“北场”“东皋”“秋月”“夜萤”这不同方位的四景对诗人逢友的兴奋心情进行点染,但每种景物又都饱含着诗人喜悦的情愫。
前两句描绘在满载劳动的喜悦中与好友相逢的场景,有喜上加喜的意味蕴含其中。
后两句写天公作美,友人得以团聚,以喜庆之景来烘托遇友之喜,使诗歌境界弥漫着一种欢快的氛围。
7.【答案】“隔”字使飞桥和野烟交相映衬,形成一个完整画面;暗示出诗人是在远观;写出了隔着野烟看桥的朦胧美。
(2)【答案】对桃花源无限向往的急切心情。
(3)【答案】_动静结合。
诗中野烟使桥化静为动,虚无缥缈,临空而飞;桥使野烟化动为静,宛如垂挂一道轻纱帏幔。
8.【答案】(1)运用拟人手法,写绿杨白鹭悠然自得,写山水脉脉含情,实则反映了作者悠然自得的心境;以色彩表现美景,“绿杨白鹭”中“绿”“白”相间,明丽的色彩使人眼前一亮;写景远近结合,“近水”“远山”的结合,使得画面分外生动。
(2)坦然面对自然和人生的盛衰;对自身“羁苦”被俗人所轻的自嘲。
9.【答案】(1)“空”字不仅写出了被送的友人渐行渐远的情景,同时烘托出诗人空虚寂寞的心境。
(2)诗人运用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的手法,借助眼前烟水、飞鸟、青山和白等景物,通过遥望和凝思,想象别后友人的情景,把眼前物和心中情融为一体,来表达离情别绪。
10.【答案】(1)对偶。
“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对仗工整,浑然天成。
(2)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都各具特色。
但本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11.【答案】 C【解析】C项,“汉阳树”指的是汉水北岸的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