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简书法讲座第17课笔记:尖锋线的本质

黄简书法讲座第17课笔记:尖锋线的本质

黄简书法讲座第17课笔记:尖锋线的本质
1.尖锋线的本质
上一堂课有两句话很重要:一句话是“一枝毛笔两个锋”。

另一句是“笔心为帅”,希望各位记住。

笔心的端点就是尖锋。

笔心为帅,也就是尖锋比侧锋重要。

我们知道,尖锋下纸,就是一个圆点。

那当尖锋运行移动,纸面上会怎么样呢?很简单,尖锋移动,就是这个圆点在移动。

所以,尖锋线是一连串的圆点所组成的。

这跟用铅笔、圆珠笔的道理是一样的。

所以,所谓的尖锋线,本质上就是一连串的圆点。

好象鱼鳞一样排列,一个圆点就是一个鳞片。

所以古代又称“鳞勒”。

《玉堂禁经·勒法异势》说写一横:“此名‘鳞勒’”。

鳞勒是书法最基本的线条,是尖锋线的特征。

这里有两个字,一是鱼鳞的鳞,这意思我已经说过了。

二是勒,我等一下再作解释。

鳞勒在更早一点的文献,如蔡邕《九势》一文中已经见到。

他说:“横鳞,竖勒之规”,就是一横的写法,也可以用
作写一竖的规范。

你看这三条
线,都是尖锋线,
圆点大小也一样。

唯一区别就是疏密不同。

当我们写尖锋线的时候,圆形鳞片的排列,可松可紧,有时密有时疏。

这样就会形成不同的尖锋线。

请你注意,为了清楚,每个圆点我都画出了轮廓线。

但实际上尖锋写出来的圆点,是没有轮廓线的。

好,现在我把圆点的轮廓线拿掉,
就是实际书写的尖锋
线了。

大家都看,鳞
勒线条两边不是平滑
的,而是轮形连续。

上面这条线,鳞片排列疏,轮边非常明显,两边凹凸很大;中间这条线排列较密,感觉是一条边缘毛糙的线。

下面这一条,鳞片非常密集,这样两边就接近于光滑了。

古人说,好线条要“不
光而毛”,鳞勒就是写毛糙
线条的方法之一。

轮边线
条也是经常用到的,可以
消除线条平板的感觉。


例来说,清代伊秉绶的作
品,就可以看到这种轮边
线条。

有些线条粗看好像是光滑的,其实不是,你看这一张白描,线条流畅而飞动,这样细的线条,用的就是尖锋线。


线条放大一些看,就可以看到圆
点。

简言之
尖锋线的本质,是圆点移动形成的线条;
线条两边是轮形连续,古称“不光而毛”;
尖锋线又称鳞勒。

2.趯(yuè)锋
在《玉堂禁经》,所
记录的张旭“九用”中,
第七种叫“趯锋”。

这就
是写尖锋线的用锋技巧。

也可以用来调节尖锋线
的形状。

还记得我在第六课中讲过书法的要素吗?“九用”就是九种用笔法。

其中两种是书写动作,七种是调锋动作。

趯锋是第七种,属于书写动作。

关于趯锋,《玉堂禁经》这样说:“七曰趯锋,紧御涩进,如锥画石是也。

”现在很多人看见古文就头痛,血压高,其实古文并不难,这里只有三句话,我们一句句来。

第一句“七曰趯锋”。

这个“趯”字很少人认识。

《说文解字》说:趯就是躍也。

《前汉书·李寻传》颜师古注:“趯与躍(跃)同。

”所以趯锋,其实就是躍锋。

顺便说一下,“趯”字有两个音,另一个音念(tì),我们在后面讲永字八法的时候会讲到。

第二句“紧御涩进”,这又是什么意思呢?御,《说文解字》解释“使马也”,古人骑马代步,“紧御”就是紧紧地拉住马,这就是“勒”。

涩,《说文》解释是“不滑也”,艰涩,不通畅。

这句话的意思,并非要勒马停下来,而是避免失控。

不是放马疾行,而是艰难地前进。

在书法中,笔锋等于马,御锋等于御马。

所以称之为“涩进”,前人说好像在湿泥上行走。

先锋要咬得住纸,粘住纸。

这么说恐怕大家还不懂,所以《玉堂禁经》第三句讲了一个例子:“如锥画石是也”。

好像以铁锥子在石头上画线那样,这样用锋就对了。

这里要讲一个故事:我在第四课排过一个系统表,张旭的笔法,来之于他的舅父陆彦远。

陆彦远曾经对张旭说过自己学书法的经历,他说:“吾昔日学书,虽功深,奈何跡不至殊妙。

”就是学了很久,下了很多功夫,就是线条不够好看。

“后问于褚河南,曰:‘用笔当须如印印泥’思而不悟”。

他后来有机会请教大书法家褚遂良,褚遂良只说了一句话:“用笔要像打印章”。

陆彦远一头雾水,不懂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后于江岛,遇见沙平地静,令人意悦欲书。

”后来在一个岛上,看见一片平沙地,令人很想在上面写字,“乃偶以利锋画而书之,其劲险之状,明利媚好。

”于是陆彦远拿锋利的工具在上面写字。

居然线条非常漂亮。

“自兹乃悟,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著,当其用笔,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功成之极矣。

”从这里才明白,下笔要力透纸背,线条就好看了。

回过头来,想想褚遂良所说的“印印泥”,其实就是说用笔要力透纸背,用力下压。

只不过,他不肯明白的说出来。

在《玉堂禁经》中,张旭改了一个字,“锥画沙”改成“锥画石”,好像用铁锥在石头上画,力量更大。

历史上传说王羲之写字“入木三分”,也是同样的意思。

这是一把锥子,我们来试试锥画石,如果你很轻的画,那是很容易的,但现在如果你很重地把它按下去,那会怎么样呢?你看这样拉就很难拉了。

它就发生了跳动,这就是趯锋。

你按的力轻一点,它跳动就容易点。

但如果你按的力很
大,它跳动就很难。

每次跳动的间距就比较宽。

上一堂课,我示范写尖锋线的动作,是先驭锋下纸,然后手腕向右,开始运行,写完后,手腕向左,扶直笔管,回到正锋状态。

书法运笔,有两种基本方式:一是“拖”,拖是“笔管先行,笔锋在后”,拖的时候,手腕向右,这个练习,就是上一堂课所做的。

“拖”是最容易写的,但笔锋和纸面的摩擦力不大,很难做到力透纸背。

还有一种就是“推”,推是“先锋先行,笔管在后”,推的时候,手腕向左,推的力量比拖大得多,但行进困难,这就是“涩进”。

唐太宗李世民《笔法诀》说:“勒不得卧其笔,须笔锋先行。

”就是笔管不要睡倒,笔锋要先走。

这是笔管基本垂直的情况下推笔尖,称之为“勒”。

我用一段电线来表示笔心,假如你毛笔只有一根毛,那么这根毛就是笔心。

问题就比较简化。

那么,毛笔它垂直下纸叫“驭锋”,这个时候用的就是尖锋。

尖锋在纸,你侧一点,还是尖锋,你弯一点,还是尖锋。

只要你不是弯到这个样子,这个样子就是侧锋了,不是用尖锋了。

那么今天讲的呢,跟上次不同,上次是这样子,是拖。

今天讲的是推。

推是把它倒过去推,推行。

推的时候注意,推的时候你不要太弯。

太弯地推,会把笔尖推散,所以不能太弯。

那么叫“勒”呢?“勒”照永字八法和唐太宗的说法,
那就是笔管基本是直的,在这个情况下面去推,你看这一种情况,它是发生了跳动。

这就是“趯”锋。

我们来实际写一下,先做上次的动作。

驭锋下纸,手向右拖过去,然后收笔。

今天就不同了,驭锋下笔,顶实纸面,然后推动笔尖,收笔。

那末怎么知道你是趯锋呢?可以看看纸的背面。

你就知道了,它是跳动的。

趯锋是可以调节的,就是说,力量越大,它跳得就越厉害。

你下纸以后,力量越大,它跳得就越厉害。

那力量越小呢,它跳的幅度就越小。

你拿起来看,上面和下面的跳跃幅度是不一样的。

要注意有些人写趯锋,他理解错了,他不是把压力加大,而是不断地动手。

他的趯锋线怎么写呢?他就是这样子。

他这样子来写,看起来好像也是,实际上不是,他这是画出来
的。

跟真正的趯锋是两回事。

这是我写的《心经》中
的几个字。

细长的尖锋线就
是用趯锋写的,放大后就可
以看得很清楚。

趯锋是书法的基本线条,不大容易。

各位如果真想学书法,就不要怕难啊。

本节要点:
尖锋线是一连串的圆点,称为鳞勒。

趯锋是写尖锋线的技法。

力透纸背是线条好坏的关键。

要点解读:
思考题:
趯锋写的尖锋线,是否需要把鳞片排得整整齐齐?
趯锋能不能军民一致竖笔,或者撇捺?试一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