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概论情境一案例

概论情境一案例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案例—三湾改编确定了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三湾改编是秋收起义失败后部队在江西省永新县境内三湾村进行的一次整编。

1927年9月29日,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到达江西永新县三湾村。

三湾村地处湘赣边区的九陇山区,是茶陵、莲花、永新、宁冈四县的交界地,有50多户人家,在山区算是较大的村庄。

起义部队到达三湾的时候,减员较大,人员不足1000人,组织很不健全,思想相当混乱。

当时,部队没有建立基层党组织,党不能切实掌握部队;雇佣军队的影响还严重存在;加之作战失利,连续行军,斗争艰苦,一些意志不坚定的人开始动摇。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改进部队存在的问题,不加强党对军队的领导,不仅难以适应艰苦的环境,而且无法完成艰巨的革命任务。

为了巩固这支新生的革命军队,适应革命斗争的需要,毛泽东在到达三湾的当天晚上,就主持召开了前敌委员会议,决定对起义部队进行整顿和改编。

主要内容是:第一,资遣一部分不愿留队的人员,部队缩编为1个团,称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第二,在部队中建立党的组织,做到连有支部,营团有党委,连以上设党代表;第三,规定官长不打士兵,官兵待遇平等,建立士兵委员会,参加部队的管理,协助进行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

士兵委员会由全体士兵民主选举产生,在党支部指导下进行宣传、组织群众的工作,组织领导士兵的文化娱乐生活,监督部队的经济开支和伙食管理。

讨论:三湾改编的历史意义?案例二枪杆子里面出政权1、案例呈现:1927年在党的八七会议上毛泽东着重谈到军事问题。

他说,从前我们责备孙中山专做军事运动,而我们恰恰相反,不做军事运动,但蒋介石、唐生智等都是拿枪杆子起家的,而我们独不管,现在我们虽然注意了,但仍没有坚决的思想。

毛泽东在会上尖锐提出,例如秋收暴动,就非依靠军队不可。

为此,他提出这次会议应重视这个问题,新的政治局常委应更加坚决地注意这个问题。

他着重地指出这次湖南所以失败,主要是由于主观上的错误。

因此,他认为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这句话发展成为后来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个著名的论断。

这是毛泽东高瞻远瞩、胜人一筹之处。

——摘自金春明陈登才主编《毛泽东思想发展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3年版第134页2、案例讨论:(1)为什么说中国革命要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2)中共中央八七会议历史意义是什么?案例三去当红色山大王1、案例呈现:秋收起义几仗打下来,部队相继失利,损失很大,队伍“竟至溃不成军”。

毛泽东在文家市里仁学校召开了前敌委员会会议,讨论部队的进军方向问题。

到什么地方比较适宜呢?毛泽东拿着一份从学校借来的地图,指着湘赣边界山形最宽的部分,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说:这里象眉毛一样的地方,是罗霄山脉中段,最适合做我们的落脚点,我们要到那里去当“山大王”。

听了毛泽东的分析,在经过激烈争论后,大多数同志同意毛泽东的主张,也有一些同志不同意毛泽东的意见,师长余酒度就竭力反对,他说,攻打长沙是省委决定了的,我们现在全军会师了,就应该立即反攻浏阳,直取长沙,不反攻浏阳直取长沙,革命了半天,却退到农村,革到山上做山大王了,这叫什么革命呢?毛泽东耐心地说:我们这个山大王是红色的“山大王”,而不是过去的“山大王”,是代表人民利益的工农武装,是共产党领导的,有主义、有政策、有办法的山大王。

中国政治不统一,经济发展不平衡,矛盾很多,我们要找敌人统治薄弱的地方。

毛泽东的话,通俗易懂,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深刻的真理。

卢德铭总指挥坚决支持毛泽东的主张,他说:毛委员讲得对,现在交通要道和城市不是我们占领的地方。

如果攻打长沙,就有全军覆没之险。

2、案例讨论:(1)中国革命的发展道路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开始探索的?(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对中国革命有何重大意义?(3)结合文家市前敌委员会会议上的争论,分析“城市中心论”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案例四三大法宝1、案例呈现:“统一战线问题,武装斗争问题,党的建设问题,是我们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个基本问题。

正确地理解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

而在十八年党的历史中,凭借我们丰富的经验,失败和成功、后退和前进、缩小和发展的深刻的丰富的经验,我们已经能够对这三个问题做出正确地结论来了。

就是说,我们已经能够正确地处理统一战线问题,又正确地处理武装斗争问题,又正确地处理党的建设问题,也就是说,十八年的经验,已使我们懂得: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成绩,也是中国革命的伟大成绩。

”——摘自《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605-606页2、案例讨论:(1)试述中国革命统一战线、武装斗争与党的建设三大法宝之间的关系。

3、案例点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也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主要经验,是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提出的。

毛泽东认为这三者是密切联系,缺一不可的。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

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革命的统一战线基础上的武装斗争。

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都离不开党的领导。

党的建设不仅关系到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发展、壮大,同时也决定着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的成败。

案例五进京赶考1、案例呈现: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其它领导人一开完七届二中全会,在三月二十三日离开西柏坡,进驻北平。

在进行出发的准备工作时,毛泽东对周围的人说,同志们,我们要进北平了。

我们进北平可不是李自成进北平,他们进了北平就变了。

我们共产党人进北平,就要继续革命,建设社会主义,直到实现共产主义。

出发前,毛泽东只睡了四五个小时,他兴奋地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不睡觉也高兴啊,今天是进京‘赶考’嘛。

进京‘赶考’去,精神不好怎么行呀?”周恩来笑着说:“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

”毛泽东说:“退回去就失败了。

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摘自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下)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6年版第916-917页2、案例讨论:(1)毛泽东为什么极其重视李自成的历史教训?(2)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关于加强执政党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案例点评:1949年春天,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在全国的胜利。

中国共产党即将由局部执政、全国范围的在野党转变为全国范围的唯一执政党。

执政是革命胜利的最大成果,是大好事,但也是一种新的严峻考验。

对此,毛泽东给予了足够的估计,及时敲响了警钟: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同时,毛泽东也担心,因为胜利,党内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因为胜利,人民感谢我们,资产阶级也会出来捧场。

资产阶级的捧场则可能征服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

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可能要打败仗。

故此,在进京前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告诫全党党员: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燥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案例六毛泽东亲批枪毙黄克功1、案例呈现:1937年10月1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高等法院在延安召开公审大会,审判一起红军史上骇人听闻的情杀案。

被审判者叫黄克功,因此,人们把这个案件叫“黄克功案件”。

黄克功,河北邯郸人,是一位从井冈山参加革命的老红军战士,他跟着毛泽东、共产党,用自己的双脚,一步一步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爬雪山,过草地,忍饥挨饿,吃苦耐劳,他身经百战,英勇无畏,浑身布面了枪伤,为革命作出了贡献。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黄克功被党组织送入延安军政大学第二期学习,编入第三大队,任副大队长。

他当时才26岁,长得很英俊,能干又活泼,吹拉弹唱无所不会,还会唱京剧,深受大家喜爱,可谓前途无量。

就是这样一为堪称革命功臣的青年红军军官,因为恋爱不成,枪杀了一名女青年,将被押上审判台,因此,引起了整个延安乃至全国的关注。

在延安和各解放区,对黄克功如何处理,该不该处以极刑,无论党内党外,都存在两种尖锐对立的意见。

一些人认为,自古以来就是杀人者必须偿命,黄克功杀了刘茜,应处以极刑;另一些人则认为,黄克功是经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红军,对革命有功,身经百战,作战勇敢,是红军队伍中久经考验的领导干部,目前正在进行激烈的民族解放战争,急需这样的指挥骨干,从革命需要出发,应该给他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两种意见,各执一词,谁也说服不了谁。

黄克功本人以及陕甘宁地区高等法院院长雷经天分别给中华苏维埃临时政府主席毛泽东写了信,都希望从毛主席那里得到一个明确的答复。

毛泽东主张依法办事。

事后,他特别关照有关部门,要安顿好家属,要为黄克功买一副好棺材,好好安葬。

黄克功被处决后,老百姓无不称颂共产党解决依法办事,为人民群众树立了严守法纪的榜样。

不少民主人士更是交口称赞:像黄克功这样的革命功臣,一旦犯罪就坚决处决,共产党的纪律如此严明,真是古今罕见,伟大!伟大!就连那些一开始就借“黄克功案件”拼命鼓舌摇唇、大作攻击文章的反动报刊,也哑口无言了。

——摘自《档案时空》1、案例讨论:(1)结合本案例说明从严治党、从严治军的重要性。

(2)人们对处理黄克功案件的不同看法反映出什么问题?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建设所面临的难题谈谈你对毛泽东所说的党的建设是一个“伟大的工程”的认识。

2、案例点评:黄克功过去对革命有大功,但是,他现在犯了大罪,如果赦免,便无以教育党,无以教育红军,无以教育革命者,并无以教育一个普通的人。

故此,毛泽东亲批枪毙黄克功,并要求一切共产党员,一切红军指挥员,一切革命分子,都要以黄克功为前车之鉴。

这一案件的处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从严治党、从严治军的决心。

不管什么人,不管他过去对革命有多么大的功劳,一旦犯了罪,决不以功顶罪或罪减三分。

黄克功案件的公正处理对于教育广大干部认清中国共产党的先锋队性质,自觉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极大的震动和影响,同时也为教育、挽救更多干部提供了反面教材。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久经磨难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党始终把自身建设放在至关重要的地位,坚持从严治党、党要管党的方针,重视加强党的各方面建设。

案例七国共携手1、案例呈现: 1982年7月24日,当年黄埔军校党代表廖仲恺的儿子廖承志,给这所学校校长蒋介石的儿子蒋经国写了一封信,信一发表,就像海峡间的涛声拍击人心,两岸中国人发出盼望统一的呼声。

廖公感怀旧事,在信中回顾了一段历史,:“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