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案例分析题1

案例分析题1

案例分析题三鹿集团为何因“奶粉事件”而破产?一、辉煌的历史。

三鹿集团前身是1956年2月16日成立的“幸福乳业生产合作社”,经过几代人半个世纪的奋斗,三鹿在同行业中创造了多项奇迹和“五个率先”:1983年,率先研制、生产母乳化奶粉(婴儿配方奶粉);1986年,率先创造并推广“奶牛下乡、牛奶进城”的城乡联合模式;1993年,率先实施品牌运营及集团化战略运作;1995年,率先在中央电视台一频道黄金时段播放广告;1996年,率先在同行业导人CI系统。

2007年4月《经济日报》的一篇题为《三鹿:奋发向上的企业文化》文章提到:成立50 多年来,三鹿企业文化不断传承、不断丰富,形成了以人为本、勤俭奉公、务实创新和团队协作、诚信经营为主的企业文化。

多年来,三鹿还有一个现象颇引人关注,那就是三鹿从不跟风、不炒作,诚信经营,坚持务实的发展模式。

三鹿人认为,“诚信对于企业,就如同生命对于个人,没有了诚信,肯定不能获得长远发展”。

“诚实守信,换位思考”是三鹿经营的基本准则。

三鹿对消费者、奶农、经销商和员工都严格恪守诚信这一基本准则。

三鹿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轻工业十佳企业、全国质量管理先进企业、科技创新型星火龙头企业、中国食品工业优秀企业等省以上荣誉称号二百余项。

三鹿奶粉产销量连续14年实现全国第一,酸牛奶进入全国第二名,液体奶进入全国前四名。

三鹿奶粉、液态奶被确定为国家免检产品,并双双再次荣获“中国名牌产品”荣誉称号。

2005年8月,“三鹿”品牌被世界品牌实验室评为中国500个最具价值品牌之一,2007年被商务部评为最具市场竞争力品牌。

“三鹿”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产品畅销全国3l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2006年位居国际知名杂志《福布斯》评选的“中国顶尖企业百强”乳品行业第一位。

经中国品牌资产评价中心评定,三鹿品牌价值达149.07亿元。

2008年8月,由《华夏时报》主办,品牌中国产业联盟与新浪网、CCTV、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几十家媒体鼎力支持的“30年,谁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大型品牌发布会上,三鹿奶粉荣获“30年改变中国人生活的中国品牌”。

三鹿一直在快车道上高速行驶,创造了令人振奋的“三鹿速度”,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自“七五”以来,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30%以上。

然而,2008年的三鹿奶粉掺杂三聚氨胶事件将这一切都彻底打碎。

二、事件回放2008年7月16日,甘肃省卫生厅接到甘肃兰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电话报告,称该院收治的婴儿患肾结石病例明显增多,经了解均曾食用三鹿牌配方奶粉。

7月24日,河北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对三鹿集团所产的16批次婴幼儿系列奶粉进行检测,结果有15个批次检出三聚氨胶。

8月13日,三鹿集团决定,库存产品三聚氨胶含量在每千克10毫克以下的可以销售,10毫克以上的暂时封存;调集三聚氨胶含量为每千克20毫克左右的产品换回三聚氨胶含量更大的产品,并逐步将含三聚氨胶产品通过调换撤出市场。

9月9日,媒体首次报道“甘肃14名婴儿因食用三鹿奶粉同患肾结石”。

当天下午,国家质检总局派出调查组赶赴三鹿集团。

9月11日,除甘肃省外,陕西、宁夏、湖南、湖北、山东、安徽、江西、江苏等地也有类似案例发生。

当天,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工厂被贴上封条。

9月12日,联合调查组确认“受三聚氨胶污染的婴幼儿配方奶粉能够导致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

同日,石家庄市政府宣布,三鹿集团生产的婴幼儿“问题奶粉”,是不法分子在原奶收购过程中添加了三聚氨胶所致。

田文华表示,“这次的事情,是原料奶的收购过程中有人在谋取非法利益,我们检测非常严格”。

9月16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了全国婴幼儿配方奶粉三聚氨胶专项检查的阶段性检查结果:全国共有175家婴幼儿奶粉生产企业,其中66家企业已停止生产婴幼儿奶粉。

此次专项检查对其余109家企业进行了排查,共检验了这些企业的491批次产品。

专项检查显示,有22家企业69批次产品检出了含量不同的三聚氨胶,其他87家企业未检出。

22家企业中包括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三鹿婴幼儿配方乳粉、青岛圣元乳业有限公司圣元婴幼儿配方乳粉、江西光明英雄乳业股份有限公司英雄婴幼儿配方乳粉、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蒙牛婴幼儿配方乳粉、广东雅士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雅士利婴幼儿配方乳粉、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伊利儿童配方乳粉。

9月17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公告,决定从即日起,停止所有食品类生产企业获得的国家免检产品资格。

田文华被刑事拘留;石家庄市市长冀纯堂被免职。

9月18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公告,决定废止《产品免于质量监督检查管理办法》,同时撤销蒙牛等企业“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并发出通知,要求不再直接办理与企业和产品有关的名牌评选活动。

9月22日,免去吴显国的石家庄市委书记、常委、委员职务。

同意李长江辞去国家质检总局局长职务。

10月9日,温家宝签署国务院令,公布了《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

据卫生部统计,截至2009年1月22日,此次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共导致29万余名婴幼儿出现泌尿系统异常,其中6人死亡。

截至2008年10月31日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三鹿集团资产总额为15.61亿元,负债总额为17.62亿元,净资产为2.01亿元。

12月19日,三鹿集团又借款9.02亿元,用于支付患病婴幼儿的治疗和赔偿费用。

至此,三鹿集团净资产为-11.03亿元(不包括10 月31日后,企业新发生的各种费用),已经严重资不抵债。

2009年2月12日,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发出民事裁定书,正式宣布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破产。

2009年1月22日,原三鹿集团董事长田文华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被石家庄市中院一审判处无期徒刑。

原三鹿高管王玉良、杭志奇、吴聚生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 8年和5年。

2009年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三、为何添加三聚氨胺。

三聚氨胺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中间产品,主要用来制作三聚氨胺树脂,具有优良的耐水性、耐热性、耐电弧性、阻燃性。

可用于装饰板的制作,用于氨基塑料、新合剂、涂料、币纸增强剂、纺织助剂等。

三聚氨胺曾被认为“毒性轻微”,1945年的一个实验显示:将大剂量的三聚氨胺饲喂给大鼠、兔和狗后没有观察到明显的中毒现象。

但动物长期摄入三聚氨胺会造成生殖、泌尿系统的损害,膀胱、肾部结石,并可进一步诱发膀胱癌。

然而,2007年美国宠物食品污染事件的初步调查结果认为:掺杂了≤6.6%三聚氨胺的小麦蛋白粉是导致宠物食品中毒的原因,为三聚氨胺“毒性轻微”的说法打上了问号。

三聚氨胺的最大特点是含氮量很高,达66%;在植物蛋白粉和饲料中,每增加1个百分点的三聚氨胺,会使蛋白质测定含量虚涨4个多百分点。

而其成本很低,“有人估算过,在植物蛋白粉和饲料中使蛋白质增加1个百分点,用三聚氨胺的花费只有真实蛋白原料的1/5”。

四、乳业产业链生态。

养奶牛不是一件容易事,并不能每天都能产生利润,因为奶牛产奶也就9个月时间,其中产奶高峰期一般只有3个多月,还有3个月没有任何利润的停奶期。

由于饲料涨价太快,尤其是玉米价格,即使在通辽这样的玉米基地,价格也翻了一番。

如此算来,现在几乎每头奶牛有半年以上不能给奶农带来什么纯收入,甚至入不敷出。

每头成年奶牛全年需饲料款约为5286元,饲草费用为2190元,这样,每头成年奶牛全年饲草料费大约7476元,另外加上养殖场的水电费、防疫费、配种费、保险费、医疗费等,每头奶牛养殖成本需要9000多元,现在只有那些养上百头奶牛的农户才能赚个每头上千块钱,饲料涨个不停,在企业收奶不涨价的情况下,风险只会越来越大。

为了使自己的牛奶多卖些钱,奶农就开始往奶里掺水。

但是变淡的牛奶很容易会被奶站测出来奶站通常通过测定氮等元素的含量来给牛奶评级(这些指标的高低与牛奶蛋白质含量高低成正比)。

后来,奶农就开始学会往牛奶中加尿素甚至氢氧化纳等物质,以提高氮等成分的含量。

最后终于发展到掺杂三聚氨胺一种很难被查出来的物质。

“在整个奶业产业链中,奶牛养殖生产、奶品加工、奶品销售三个环节利润比为1:3.5:5.5,这个数据是我在几年前算出来的。

但从今天的趋势来看,这个比例还在恶化,分配比例大概在O.8:3:6.2!”中国奶业协会理事王丁棉表示,与此相反,奶牛养殖生产、奶品加工、奶品销售三个环的成本比例正好相反,为6:3:1。

以一个日产量为100吨的中型乳品工厂进行计算,如果奶源自给率为100%,则至少需要7000头牛,按照每头牛15万元的投资(每头牛成本为1万元,各种分摊5000元)来计算,总技资大概为1亿元以上。

但是工厂的设备投资,只要5000万元,仅为养殖生产的一半左右,销售环节的投入则更低,大约仅为设备投资的1/3。

以整个产业链仅一成多的费用,就能撬动整个价值链当中收益最为丰厚的一块蛋糕,乳品企业正是借助这种极高的“杠杆率”,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王丁棉表示,“过去10年内,蒙牛、伊利等乳制品企业,在奶源建设的投入上最多在3亿元左右,而在营销和生产基地的投入上,两家企业均达到了百亿以上”。

也正是因为这种“取舍”,让中国乳业在过去10年内取得了惊人的增长。

1998~2007年,中国人均牛奶消耗量从5.3千克提升至27.9千克,奶制品工业生产总值也从120亿元增至1300亿元。

按这种“要市场,不要牧场”的发展模式,由于难以控制奶源质量,蕴涵着巨大风险,直接造成了中国奶源发展速度与企业扩张速度明显失衡。

中国奶业协会一位专家表示,企业扩张速度一度高达30% ,而奶源发展速度经常在10%左右。

奶源所蕴涵的危机也在行业的快速发展中被迅速放大,直至三鹿的“东窗事发”。

奶牛营养学博士乔富龙给我们揭开了更详细的内幕,在他看来,要讲清楚危机为什么发生在2008年秋,得从八年前讲起。

“2000年时优质奶牛的价格不过4000多元一头,可是到了2004年,在‘养奶牛致富’的炒作下,奶牛被炒到12万元到18万元一头。

”一边是奶牛成本虚高,另一边是谷物饲料连年以超过10%的幅度涨价。

不幸的是,在2007年上半年之前,国内乳制品企业多是用廉价的进口奶粉还原成液态奶,1吨奶粉能加水还原出8吨多液态奶,原料奶因而被冷落,奶价连年徘徊在每千克1.5~2.1元的低位。

泡沫的破灭,使奶牛价格在2006年掉到了5000元左右。

在2005~2007年上半年,许多乔富龙认识的奶农都给逼得宰牛、卖牛,否则活不下去了。

全国大规模地宰杀成乳牛和小母牛。

但就在此时,命运给刚刚杀完牛的奶农们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2007年,在中国还原奶需求膨胀的剌激下,进口奶粉涨价狂潮掀起。

天平顿时逆转。

过去被冷落的原料奶,如今成了最受欢迎的利润来源。

而这时,国内的奶牛已被杀得所剩无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