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学》复习重点内容扈中平主编的《现代教育学》(第3版)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学校教育、教育学等含义1.教育:广义的教育,即有意识的、以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目的的社会活动。
2个基本立足点:①立足于更准确地揭示教育的质的规定②立足于赋予教育以正面价值。
2.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是一种由学校等教育机构实施的专门性、制度性和系统性的教育,即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合理要求,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平等的交往与互动过程,促进受教者健全发展的活动。
4个基本立足点:①立足于揭示学校教育的质的规定性②立足于教育学的学科立场③立足于学校教育应有的价值立场④立足于学校教育的实践立场构成教育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3.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和阐释教育理论及其应用的一门社会科学。
二、教育的起源与发展三、《学记》、《理想国》、《论语》、《雄辩术原理》等教育著作在教育史上的地位1.《学记》,是我国及世界上最早的一篇集中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它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2. 柏拉图是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是西方哲学史客观唯心主义的最大代表任务,他的《理想国》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座重要的里程碑,他最早提出了完整地教育体系,是西方教育思想的重要奠基人。
3.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和有价值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学说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教育的正统。
4. 《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穆勒评价:他的著作是整个文化教育领域中古代思想的百科全书。
四、夸美纽斯、卢梭、洛克、赫尔巴特和杜威的主要教育思想1. 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家“教育学之父”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永生做准备;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为现实的人生服务,培养具有“学问、德行和虔信”的人。
夸美纽斯对教育作用作了高度的估价。
“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是夸美纽斯整个数育思想体系的根本性指导原则。
夸美纽斯提出了“泛智教育”思想,认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功能应当是给人以广泛的知识教育,教育应当“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
2.卢梭自然主义教育家“教育上的哥白尼”强调教育要顺应自然,要根据儿童的发展阶段实施教育,其教育思想在西方教育史上乃至世界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教育思想:①教育适应自然的观念。
②儿童中心的观念③在活动中学习的观念④实用主义的观念⑤发现的观念3.洛克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以抗衡天赋观念说。
他认为人的心灵本事一张白板,一切知识和观念都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进而认为教育在人的成长中起决定性作用。
教育思想:①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身体健康、具有良好德行、拥有广博实用知识和技能、精明能干的资产阶级事业家。
②在教育内容方面,第一次对德、智、体做了明确区分并论述了三者之间的关系。
③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强调教育应该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在轻松氛围、游戏中进行教育和教。
4.赫尔巴特德国哲学家、教育学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阐明心理学对教育学的意义,要求以心理学作为教育、教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赫尔巴特提出了多方面兴趣的概念以及教学必须培植多方面兴趣的要求。
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阶段的理论。
他把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归结为观念的运动。
赫尔巴特论证了智育和德育的关系,揭示了教学具有教育性这一原理。
赫尔巴特强调了教学中系统化和直观的观念形成的价值和必要性。
5.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1)教育即生长(2)教育即生活(3)做中学(4)儿童中心第二章教育的功能与教育的客观制约性一、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①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
(明确、统一、稳定)②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系统性。
(计划性、组织性、协作性、全面性)③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选择性。
(培养目标、内容、方式方法和手段)④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专门性。
(中心任务、专供学习的课程、专门教师)⑤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基础性二、教育的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功能1.教育的经济功能①教育是劳动者再生产的基本手段a.教育能够把可能的劳动者转化为现实的劳动者b.教育能够把一般性的劳动者转型为专门性的劳动者c.教育能够把较低水平的劳动者转变为较高水平的劳动者d.教育能够把一种形态的劳动者转换为另一种形态的劳动者e.教育能够把单维度的劳动者改善为多维度的劳动者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a.教育能够传递和传播科学知识b.教育能够发展科学2.教育的政治功能①教育能够促进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②教育能够促进政治民主化③教育能制造政治舆论3.教育的文化功能①教育能够传承文化a.教育可以传递和保存文化b.教育可以活化文化②教育能够改造文化③教育能够创造与更新文化三、教育社会制约性和教育的人的制约性1.教育的社会制约性⑴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①生产力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②生产力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③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的结构④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⑵政治对教育的制约①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②政治制约着教育的权利和机会③政治制约着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⑶文化对教育的制约①重功利轻发展的价值观对教育的影响②重共性轻个性的价值观对教育的影响③重服从轻自主的价值观对教育的影响④重认同轻创造的价值观对教育的影响2.教育的人的制约性⑴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对教育的制约⑵人的发展的阶段性对教育的制约⑶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对教育的制约⑷人的发展的互补性对教育的制约⑸人的发展的整体性对教育的制约⑹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对教育的制约四、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教育的基本属性之一,它指的是教育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具有独立于政治、经济等其他社会现象的特性。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⑴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⑵教育具有能动性⑶教育具有继承性⑷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第四章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概念以及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区别与联系1.教育目的:就是依据一定的社会需要和对人的发展的认识而形成的关于教育对象的总体发展规格的预期设想或规定,它以观念或思想的形式存在并发挥作用。
2. 区别与联系⑴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①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和基本内容。
②教育方针包括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教育方针的一个组成部分。
⑵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①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中的具体化和个别化。
②教育目的规定着具体的培养目标,教育目的只有具体化为培养目标才能具体落实。
③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现实化。
⑶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①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只有具体化为各个科目的教与学的目标才能在诗句的教育生活中得到体现。
②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反映教育目的的总体要求和基本精神③教育目的以教学目标位中介而从观念设想转化为行动追求。
二、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⑴人的发展是与人的活动相一致的⑵旧分工是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⑶社会化大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并提供了可能⑷自由时间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⑸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社会历史的过程⑹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三、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⑴完整发展,人的最基本素质的整体发展⑵和谐发展,人的最基本素质的协调发展⑶多方面发展,人的各素质要素在主客观条件允许的范围内的多样化发展⑷自由发展,人的自主的、具有独特性和富有个性的发展四、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与基本观点1.个人本位论,就是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需要为根本或出发点,强调以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需要为主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建教育活动的一种教育目的的理由。
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爱伦·凯基本观点:①教育的目的应该首先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天然需要来制定②教育必须反对和拒斥现实社会对个人发展的干扰③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人生来就有的本能不受社会影响地得到自然的发展2.社会本位论,就是主要教育目的应以社会需要为根本或出发点,强调以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主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的一种教育目的理论。
代表人物:孔德、涂尔干、凯兴斯泰纳、纳托尔普基本观点:①个人的发展依赖于社会,人的发展的各个方面都靠社会提供营养,人的一切都从社会得来②真正的个人是不存在的,只有才能才是真正的存在,人之所以为人,只因为他生活于人群中并参与社会生活③个人不过是教育的原料,不具有任何决定教育目的的价值。
④教育目的就是使个人社会化,使个人适应社会生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公民⑤教育的过程就是把社会价值观念施加于人,把不具有任何社会特征的人改造成为具有社会所需要的个人品质的“社会的新人”总之,社会才是真正的目的,个人不过是实现社会目的的工具,所以社会的价值高于个人的价值,教育的一切都应服从社会的意志。
五、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的基本特征,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的基本内涵1.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的基本特征:①追求永恒化的教育目的,即培养人性,弘扬理性。
②追求理想化的教育目的③追求人性化的教育目的2.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的基本特征:①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适应性②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功利性③重视科学教育3. 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的基本内涵:以科学精神为基础,以人文精神为价值指向的教育目的观。
它是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融合的产物,即信奉科学,又崇尚人道,以科学为基础和手段,以人文为方向和目的,力求在科学与人文的互融、互补中促进人和社会在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协调发展,从而不断实现人的解放。
基本精神:①科学精神是教育目的的基础②人文精神是教育目的的价值方向。
六、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以及当前我国教育目的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基本精神主要体现为:①坚持社会主义方向②坚持培养劳动者③坚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2.主要问题:最大的顽疾就是基础教育中的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
使中小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变异成了应试教育,严重背离了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损害了学生的健全发展。
七、“五育”之间的关系P135第五章现代学校制度一、现代学校制度的内涵现代学校制度是指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具有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价值理念,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根本去向的学校制度体系。
二、现代学校制度的理念与价值取向1.基本理念:①法治理念②民主理念③公正平等理念④人本理念⑤拒绝市场化理念2.价值追求①优化教育秩序②推进教育公平③促进教育均衡发展④保证师生人格尊严第七章课程一、课程以及与课程相关的概念辨析1.广义的课程就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一定美容从而获得知识、提升能力和形成经验的过程。
2.狭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中的课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有目的、计划地学习一定内容从而获得知识、提升能力和形成经验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