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用《黄鹤楼》教学课件

用《黄鹤楼》教学课件


崔颢的诗不但打动了李白,就连现代大文豪鲁迅也为他折服,日军 侵华,国民党不抗,鲁迅愤怒之余,写下了《剥崔颢黄鹤楼诗吊大 学生》:
阔人已骑文化去,此地空余文化城。 文化一去不复返,古城千载冷清清。 专车队队门前站,晦气重重大学生。 日薄榆关何处抗,烟花场上没人惊。
诗歌写于1933年,国民党反动当局弃金陵古城运 古物的卑鄙行径。大学生去抗日吧,“爱国有 罪”;走散回家吧,则又挨骂,真是晦气重重 。对于日本人的侵略,国民党要员不但不抵抗 ,反而过着荒淫无耻、花天酒地的生活。
小结
全诗借景抒情,抒写了诗人漂 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
这首诗意境开阔,虚实相映, 情景交融,情味悠长。
中心思想:
全诗写登楼是 的所见所感, 抒发了作者怀 念家乡的思想 感情。
• 1.诗中诗人从传说入笔,以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 景物的诗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 2.诗中能够表达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无限感慨之情 的诗句: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黄鹤楼》图片欣赏
《黄鹤楼》图片欣赏
上倚河汉 下临江流
《黄鹤楼》图片欣赏
《黄鹤楼》图片欣赏
《黄鹤楼》图片欣赏
崔颢,汴州(今河南开封)人氏,字号不详。
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 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 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历史上对他的 记述不多,故里汴州也很少有关他的传说和故 事流传下来,旧《唐书·崔颢传》里非常简略, 连他文学上的成就也未提及 。
,并注明作者和出处。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回乡偶书》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思乡诗文知多少?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颔联:
仙人乘鹤一去不复返,只余下白云 朵朵漂浮不定。作者多想像仙人一样能 骑上黄鹤,腾云驾雾,即刻回故乡。承 上联进一步写岁月不再,以白云悠悠反 衬人生短促,世事茫茫.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颈联: 描绘了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看到的一
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在黄鹤楼上放眼望去,灿 烂的阳光照耀着汉水平原,对岸汉阳镇四周的 树木显得格外分明。再看江中的鹦鹉洲绿油油 的草儿长得极其茂盛。
唐朝大诗人李白经过武昌,也登 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 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 到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 头”。崔颢题诗,使李白搁笔,崔 颢从此名气大盛。大约黄鹤楼边的 “搁笔亭”就是因此而建的。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
唐--崔颢
(七言律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1.昔人:指传说中驾鹤飞去的仙人 2.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 3.晴川:晴日里的原野。川,平川, 原野。
4.历历:分明的样子 5.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6.乡关:故乡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首联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为黄鹤楼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传 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
从眼前的黄鹤楼阐发联想、想像。昔日仙人乘 黄鹤过此,如今人去楼空,令人惆怅。借传说落笔, 感叹物是人非.。

据《报恩录》记载,黄鹤

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
抒 情: 作者感叹仙人骑鹤,人去楼空,悠悠千载, 於是抚今追昔,有世事沧桑的感慨,并因日 暮而生思乡之情.
崔颢
黄鹤楼,屹立在武汉市长江大桥
武昌桥头的黄鹤矶上。始建于三国 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它背 靠蛇山,俯瞰长江,壮丽辉煌,宛 如仙宫琼殿,自古就有“天下绝景” 之誉,曾与湖南的岳阳楼、江西的 滕王阁并称为我国江南三大名楼。 历代文人墨客登楼吟诗作赋,畅抒 情怀,留传至今的诗词逾千首,文 赋过百篇。
• “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 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 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 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日暮怀归之情,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愁思)
写作背景:
唐代诗人崔颢游宦到了湖北武昌的黄鹤楼有 感而作.
写 景:
描写了在黄鹤楼头俯视长江两岸所见景色.
• 3.诗中情景交融,道尽无限思乡之愁的诗句: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4.诗中表现诗人怀念家乡的惆怅之情的诗句: • 5.诗中能够诗人触景生情而起思乡之愁的诗句: • 6.诗中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意境相似的诗句: • 7.请写出古诗词名句中关于“乡情”的两句诗句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 》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高适
乡愁 席慕容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探究与练习
• 1、解释下面的词浯。①历历:分明可数②乡关:故乡 • 2、除“黄鹤楼”外,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的还
有哪两座?
• 湖北黄鹤楼、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
• 3、诗的一、二两联借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 怎样的感情?
• 抒发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
• 4、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 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 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以《黄鹤楼》诗,颇令李白折服。从诗意看, 崔颢还是思念故乡,并有回乡归隐、急流勇退 之意的。然终因他功名心切,仍然回到长安, 死于唐天宝十三年(754年),未得返回故里。 这可能正是崔颢的故事在开封流传不多的主要 原因。
唐代诗人崔颢的题咏,使黄鹤楼 赢得“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 《黄鹤楼》这首诗运用了优美的神 话传说,写出黄鹤楼的来历、登楼 所见以及触景生情引起的乡愁。宋 代人把这首诗推为唐人七律第一。
眼前的风景如此迷人,但作者觉得“人是 家乡好,月是故乡明。”自己家乡此时比这更 美,
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这句是对仗工整的对偶名句。 写黄鹤楼前实景:描绘了站在黄鹤楼上极目 远眺看到的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烘托了作者清冷的思乡之情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太阳快下山了,在黄鹤楼上哪里能望 到故乡。只觉得眼前的汉水滚滚,烟 波浩渺,使人更生思乡之愁。本句点 题。借景抒情,以日暮途远、烟波浩 渺的长江烘托愁思,抒发漂泊怀乡之 情.
•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游憩,凤凰飞走后 只剩下凤凰台,但长江依然奔流不息。吴国 王宫里,野花杂草埋没了僻静的小路,东晋 时代的王公贵族们都死去了,只留了一座座 荒凉的坟墓。从凤凰台上远望,三山隐没于 烟雾之中,似有似无,位于江心的白鹭洲把 水分开来。天上的浮云遮蔽了太阳的光辉, 望不见长安,使人心中无限忧愁。
的 传
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 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 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

门,生意兴。过了10年,道
士复来,取笛吹奏,并跨上黄
鹤直上云天。辛氏为了纪念这
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
起楼,取名“黄鹤楼”。
另一说是有一位名叫费祎 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 然后乘黄鹤升天。后来人们为 怀念费祎,便在这黄鹤山上建 造了一座黄鹤楼。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崔颢的诗写得好,惹得李白一片慨叹。羡慕之极的李白终于有 一天也模仿崔颢的韵律写了一首《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风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晴天外,二水中分白鸳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写此诗的心境:怀才不遇,以古讽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