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选材三原则
我们常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的是缺少必需的前
提条件,就办不好或办不成事。
写文章也是这样,没有好的材料,写作技艺再高超的人也难以写出好文章。
可以说,材料得当与否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作文的成败。
只有选材新颖、切题、典型,才有可能写出好文章。
作文材料的重要性似乎已深入人心,考生平时也会通过各种方式积累作文材料。
但是,在实际写作中有一个令人忧虑的现象:考生在文章里堆砌了大量的作文材料,却没有相应地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当然也得不到理想的分数。
由此看来,有“米”还需善“炊”,能从繁杂的材料中选择最佳的
作文材料才是至关重要的。
下面以一次作文为例,谈谈作文材料的选择问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这是清代郑板
桥题书斋的一副对联。
上联主张以最简练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以少胜多;下联主张要创造与众不同的新格调。
“删繁就简”“领异标新”是艺术创作的规律。
但何尝不是人生
格言?何尝不是我们认识社会的途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
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1.选择新颖的材料
新颖的材料也就意味着,材料本身既要新鲜不俗气,又要反映具有时代特征的新思想、新风貌。
新颖的材料,生动有趣,本身就是有吸引力的。
不少考生选材落入俗套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选择那些人所共有、人所共知甚至是用得俗滥的材料。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不同,阅读视野不同,所见所闻也不同,积累的材料当然不尽相同。
因此,如果能把自己独一无二的理解和积累当作选材的对象,那么你选择的材料一定是自己独有的,而且肯定富有新意。
有位考生以“丰富的单纯”为题作文,其中有下面两段文字。
周国平曾说:“丰富的单纯……其核心始终是单纯的,却又能够包容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思想。
”人生就是一场“删繁就简”的旅行,由丰富的人生经历,返璞归真到简单的心灵世界。
王安石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正如杜甫和他的诗。
《叶嘉莹说杜甫诗》中评价杜甫:“幼时便读书万卷,自然有书卷气。
年轻时的诗便不免有机杼堆砌之感,但经历颠沛流离之后他便成熟了。
”正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两句诗没有刻意雕琢,但又蕴含深切
情感。
杜甫在晚年终于明晓了丰富的单纯,于最简练的笔墨中涵盖最丰富的内容。
选择新颖的材料就是要尽量选择那些别人没有写过或
很少写过的材料。
《丰富的单纯》一文中,作者选取了《叶嘉莹说杜甫诗》中的评论来表现作文的主题,新鲜、活泼、独特,使人耳目一新。
这就是“文贵出新”的道理。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生活中到处都有新颖的材料,只待考生平时耐心观察,在生活中去寻找、发现和积累。
2.选择切题的材料
很多作文题,对时间、空间、数量、人称、内容、角度等进行了限制。
当一个题目出现在考生面前的时候,考生既要考虑它属于哪种命题,又要分析题目的内涵和外延,深入思考题目的隐含条件与限制。
而且,考生必须严格地在规定的范围内作文,才能不离题,不偏题,才能做到“随心所欲不逾矩”。
由此看来,那些只注重语言与形式,立意和材料却不能切题的做法,相当危险。
要做到材料切题,一是要明确作文主旨的内涵和外延,紧扣其本质意义筛选材料;二是要区别不同材料所蕴含的中心意义的细微差别,准确选择与论点意义一致的材料。
以“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为例,考生可以单独以“删繁就简”或“领异标新”立意,也可以综合分
析两者的内涵,更可以辩证地分析两者的关系。
有个考生以“胜在极简”为题作文,引用一段切题的名言材料开头,就体现了选材的切题性。
加缪写道:“每当我似乎感受到世界的深刻意义时,正是它的简单使我震惊。
我需要的一切都是简单的,是人自己使事物变复杂了。
”
郑板桥说“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不知这位杰出的艺术家在谈艺术创作时有没有想到,在“人生”这个话题中,“删繁就简”就是“领异标新”。
怎么讲?面对日益丰富的世界,很多人想让自己更丰富些:懂了文学,又想在科技领域有所成就;有了钱财,还想弄个名誉头衔。
在这样一个很多人争当“圆满”的“全才”的时代。
一个追求极简的人,可不是“领异标新”吗?
“切合题意”是高考作文重要的评分标准之一。
在立意上,“在这样一个很多人争当‘圆满’的‘全才’的时代,一个追求极简的人,可不是‘领异标新’吗”就非常切合题意。
而且,开头的材料引用加缪的名言,也切合题意,发人深省。
可见,在作文的开头引用一个非常切题的材料,往往能先声夺人,给阅卷老师一个好印象。
3.选择典型的材料
典型的材料,是指那些有代表性,最能反映事物本质.
最能打动人心,最能表现中心或主旨的材料。
这样的材料能
以一当十,具有普遍的典型意义。
典型的材料,应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应该具有强大的说服力,能够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有位考生以“在简约中活出新意”为题,写了下面的文字。
从古到今,人们都忙于应付世间各种各样的事务。
复杂,已成为人类社会的常态。
然而,“删繁就简”不也正是“领异标新”的一种形式吗?秉着一颗简单质朴的心来生活,方能创造自己的新天地。
在受儒家思想熏陶的中国历史里,“仕”一直是时代的主流。
读书人忙于科举,官员忙于处理官场上一系列复杂多变的明争暗斗。
活得不易,也活得老套。
然而,还有另外一些人,干脆抛弃了世俗的羁绊,简约生活。
陶潜的想法很简单,便是能一生与田园相伴,闲看花开花落,漫观云卷云舒;竹林七贤的想法也很简单,便是能在纷繁乱世中守得一方宁静,逍遥人生……他们都删去了复杂的欲望,持着清淡简约的理想生活。
于是,陶潜等人让“隐”成了读书人的另一种生活方式。
作者选择陶潜和竹林七贤的材料,表现“秉着一颗简单质朴的心来生活,方能创造自己的新天地”这一主题。
这种简单生活的事例很多,但作者经过筛选、浓缩,只选取了最能代表“隐”这一生活方式的两个典型材料。
因为其典型,
也就起到了以点带面、以一当十的效果。
(责任编校/曾向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