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作文选材的训练

关于作文选材的训练

关于作文选材的训练教学目标:1.了解作文选材的常见病症。

2.知道积累材料的方法。

3.学会选择材料,比较筛选,力求新颖、准确。

4.提高学生选材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选择材料,比较筛选,力求新颖、准确。

教学难点:学会选择材料,比较筛选,力求新颖、准确。

过程与方法:小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步骤:一、导入:写文章需要材料,就如同做饭用的米面。

“巧妇难做无米之炊”那作文能力水平再强再高的人,如果没有写作材料,也同样不能成文。

可见,作文材料有多重要。

但是,随便拿来一个材料就写,那也不行,因为“材料”要“量身订做”,要依据题目要求而定。

所以,选择恰当的作文材料至关重要。

这就要首先对材料有足够的认识。

二、善于积累材料,以备选用。

写作文的材料不能像变戏法似的,要什么就立刻有什么,也不是不论什么题目,都用一个材料,一个材料不可能是万能的。

这就需要有很多材料储备在你的脑海中,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作文的“材料库”。

只要日积月累,你的“材料库”就会逐渐丰满起来。

那么,这些材料从何而来?1.生活中积累。

平时,在你的校园、家庭生活中,总会发生一些有趣的、惊喜的、难忘的、伤心的事,总会让你有喜、怒、哀、乐、忧、思、愤、感的感受,记在你的日记上(生活日记)2.观察中积累。

对于感举的人、事、物、景,千万不要一看了之,记下来(观察日记)3.活动中积累。

凡是参加学校、社会、家庭等各种活动,包括公益活动、娱乐活动,班队活动等,记下来。

(生活日记)4.阅读中积累。

在你阅读许多书籍文章,或观看电视电影节目后,除了积累一些优美语言片断之外,还可以多记忆一些书刊影视节目中的故事内容情节,以此开拓自己的思路,扩大视野,以备联想、改编、“借用”这些材料。

5.自我体验积累。

这很重要。

一个人只有自己亲身做过以后,才最有体验和感受。

无论是大事小情,无论是成功的、失败的、高兴的、后悔的、淘气的、悲伤的……都是很好的作文材料,哪怕是一次“玩”,也很有意义。

因为,玩,有玩法、规则、要求,有玩的过程表现,有输有赢、有技巧、有斗智比拼,玩中体验乐趣,在成功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小事大理。

比如,下面有七个题目,都是写“玩”,但从材料上,从文章落脚点却各有不同:①我最喜欢玩的游戏;②玩;③“玩”的乐趣;④“玩”的奥妙;⑤对“玩”的感悟;⑥“玩”的输与赢;⑦“玩”斗智……对于材料的积累途径很多很多,只要我们平时留心自己和身边的人和事,景和物,都是不可多得的“材料”,虽然不一定马上都能用得上,但是,积累得越多,越有好处,什么时候需要哪方面的材料,只要打开日记本“材料库”,或打开心中记忆之门,便可随手擒来,那多方便呀!你一定不会发愁“没有材料”可写了。

三、学会选择材料,比较筛选。

由于你平日注意了对材料的积累,所以准备了很多很多材料,可是到了写作文时,却又不知选哪个材料了,这怎么办?老师告诉你,学会“选择”呀!1.根据题目要求选择材料。

这是最主要的一个选择方法。

要在审清题意之后,思考什么材料合适。

比如:《身边小事》。

题目要求写一件“小”事,而且是发生在“身边”的。

那你看下面有五个材料,哪个最合适?①解放军王叔叔在抗洪抢险中累晕了;②妈妈单位的王阿姨为抢救伤员累倒了;③五年二班李乐同学拾金不昧;④我班李小乐修理坏桌椅;⑤妈妈照顾年迈的奶奶废寝忘食。

①和②是你身边的事吗?①“抗洪抢险是”是“小”事吗?显然都不是,不能选!③“五年二班李乐拾金不昧”是“小事”,但跟你不一个班,不能算“身边”,不行。

④、⑤两件事都是发生在你身边的事,很明显,这两个材料符合题目要求,都可以。

那就看你对这两件事,哪件知道得最多,感受最深,就确定哪一个。

2.根据确定的中心选择材料。

我们写任何一篇文章,总得要通过写什么来说明点什么,要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这就是中心思想,也就是选择材料的依据。

比如:下面有两个中心,请你思考,该怎样选择材料?A、通过我在上学的路上看到的令人震惊的一幕,说明人们不该丧失起码的文明道德,表达了自己的愤怒之情。

B、通过我在上学路上看到的令人感动的一幕,说明人们应该弘扬助人为乐的精神,表达了自己感动敬佩之情。

这两个中心,一个是“令人震惊”,一个是“令人感动”;一个是“丧失道德”,一个是“助人为乐”;一个是“愤怒”之情,一个是“感动敬佩之情”;很显然,这是两个截然相反的事件,“A”肯定要选令人意想不到,震动惊讶的反面事例。

如:“撞了老年人不去医院反而训斥”、“冒充乞丐街头行乞”、“公共场所打架斗殴”、“街头欺侮戏耍弱智人”等。

而“B”则要选择与“A”恰恰相反的事例,而且是“助人为乐”的事。

3.在比较中筛选,让材料健康、典型。

有时,文章题目要求的事例很多,哪个都行,这就要在众多的材料中,有目的地进行比较、筛选了。

选什么样的呢?①有积极意义的,健康不消极。

②新鲜的、不俗气;不老生常谈或别人学写过的;③能反映或说明道理比较深刻的;④对材料的全过程熟悉,掌握情节多的,有话可说的;随便举一个例子,比如写《记一件往事》。

“往事”就是过去的事,过去的事太多了,而且在要求中也没有限制写“我”还是写“别人”。

在我们的作文中,从爷爷辈到爸爸辈再到我们自己这一辈,写“汽车上让座”、“帮老奶奶拿包袱”“帮老大爷推车”等这样的材料,随处可见,这些事可以成为《记一件小事》,也可以做为《一件往事》,但总不能三代人都总写这样的事吧?再说,时代前进了,社会发展了,这些事应该是人们所具备的起码的文明行为了,再从几十年前一直写到现在就显得陈旧、俗气而不被人们所欣赏了,这样的选材就不典型了。

下面是一些同学所选的材料,我认为就不错。

想想为什么?①小时候在地下种包米棒,以为能丰收包米,结果从中悟出一个道理。

②小时候栽树苗,跟树苗比个儿画印记,结果因树苗超过了自己的身高而感到奇怪,明白了一个道理。

③小时候,本来想自己做饭菜给妈妈一个惊喜,结果烧糊了饭菜,但爸妈却表扬我的事。

以上三个材料,事儿都不大,但它们都是自己亲身经历并从中悟出一个道理,值得回忆,是别人不曾有的事,积极健康、新鲜有意义,这就是典型事例,就是选择了好的材料。

四、新题导练文题一:童心依旧童心最真诚,最纯洁,最可爱。

作为已走进青春花季的中学生,未泯的童心常常演绎出许多生动感人的故事。

请用上面的文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

分析:文题二:让我试一试看到“试一试”这个词眼,你会觉得有无数精彩的故事,也可以引发许多精辟的议论。

请用上面的文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

分析:文题三:为而陶醉生活是美好的。

美好的生活中,无论人、事、物、景等,总有令你陶醉的时候,请抓住印象最深、感受最深的某一“陶醉”点,补充文题,写一篇文章,体裁不限。

分析:文题四:班上流行在我们班级中,总会有许多流行的东西,它们使同学们为之欢呼雀跃,为之废寝忘食,为之魂牵梦绕……请将文题补充完整,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

[点拨] 这道半命题作文,宜于写记叙文,也可以写短评。

以记叙文为例,在选材上,“触觉”要伸得远一些,“视觉”要看得广一些。

比如,这种“流行”,可能是流行的某一话语,可能是流行的某一举动,可能是流行的某一物件,可能是流行的某一色彩……所选的材料越有生活气息就越具感染力。

文题五:以“广告”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

分析:文题六:根据下面提供的材料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

老师让同学们写一篇《记一次家务劳动》的文章,学生们个个面面相觑,无从下笔。

分析:板书设计作文选材一、善于积累材料,以备选用二、学会选择材料,比较筛选1.根据题目要求选择材料。

2.根据确定的中心选择材料3.在比较中筛选,让材料健康、典型一、导入有人曾说,一篇文章的成败往往不是在动笔之际,而是在动笔之前。

这个“动笔之前”恐怕主要是针对选材而言的。

我们很多同学的中考作文结构完整,层次清晰,重点突出,语句通顺,但就是无法感染读者,当然就评不上高分。

究其原因,主要是选材不理想。

那么,在选材方面,我们该怎么着手呢。

从记叙文来看,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二、选材指导(一)组织材料力求精当要写好一篇记叙文,我们首先要组织精当的材料。

要做到“精当”,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材料不能游离主题。

主题是一篇文章的灵魂,你所组织的材料一定要契合文章主题。

如《我的引路人》一文,笔墨应集中在“引路人”身上才算抓住了重点。

可作者却大写特写“我”自己,这就偏离了文章轨道,难以突出文章的主旨了。

2.材料不能胡编滥造,这就是说,组织材料应力求真实、准确。

那种“在车厢内将歹徒踢出三四米远”的情节是虚假的,那种“老师带病上课昏倒于讲台”的故事是不可信的,那种“拾到东西一等几小时”的事例是经不住推敲的。

这些胡编滥造的材料只会弄巧成拙,影响文章的质量。

3.材料不能过于狭窄。

不要一写“奉献爱心”,就是给“希望工程捐款”;一写“家乡变化”;就是盖了平房盖楼房,买了彩电买摩托;一写“母爱”,就是织毛衣,送雨伞;一写“老师”,就是补功课,解难题……还有,不要动不动就与“学习”攀亲:《我这个××谜》——我这个学习谜;《我懂得了珍惜》——珍惜时间,努力学习;《我在花季》——在花季中努力学习;《我在努力》——在学习上努力;《起点》——把这次学习上的进步作为新的起点……生活是如此广阔,方方面面都有作文素材,为什么只选择“学习”这一点呢?(二)选材力求新颖组织材料之后,接着就是对材料进行遴选。

这一过程包括鉴别、比较、筛选、取舍等方面。

所选材料应力求新颖,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

怎么“新”呢?1.“新”在独具慧眼。

材料要新,选材者需有一双慧眼。

比如《我爱家乡的秋天》一文,很多同学选材不外乎“秋天景色如何迷人”、“秋天硕果如何喜人”、“秋天收获如何醉人”等。

而有个同学却选用这样一则材料:秋季的某日,全家人高高兴兴去参加选举。

妈妈打扮一新,爸爸放弃了一笔可观的生意,行动不便的爷爷奶奶也结伴去投自己神圣的一票。

作者感受到了改革的春风吹过来的浓浓的民主空气,他认为这是最值得讴歌的“金秋”。

好一则充满时代气息的材料!2.“新”在独运匠心。

有时,你可能对组织的材料举棋不定,这时你最好以你的“匠心”度一度他人之“腹”,再决定材料的取舍。

例:《还我课外天地》一文,现有三则材料可供选用——①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不能顾及课外天地。

②学校、家长卡得紧,不敢顾及课外天地。

③课外天地充斥着武打、凶杀、色情,不愿光顾课外天地。

你不妨想一想,①②两则选用者肯定很多,③则会少一些,你便可淘汰①②而取③。

3.“新”在独辟蹊径。

这“蹊径”往往表现为一种与众不同的“视角”。

如:反映差生受歧视的文章多如牛毛,同学们笔下的差生遭遇大多相同:老师冷嘲热讽,同学白眼相向,父母拳脚相加。

而有个同学却以《幸运》为题选取了这样一个角度:班主任的晚自习,大家都抄黑板上的作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