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哈尔滨市第八中学生物教研室于显龙中学生心理教育问题已成为当今的社会问题之一,近几年的媒体对此多有报道。
不少中学生因学习压力过大、家庭期望过高等原因,对父母和教师产生了抵触情绪,父(母)子(女)关系、师生关系紧张,出现了严重“高焦虑”症状,不能适应正常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的变化,在人际交往中不能和他人和谐相处,在生活中不能忍受和战胜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可见,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必要。
本文就是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思考:一、中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1、在日常交往中的心理问题—人际关系焦虑。
学生的交往需要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不断扩大,但他们的交往能力如得不到正确的指导,往往只能停留在原始的水平上,甚至常常由于交往不当而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
例如矛盾不能及时处理解决,就容易形成暴力对抗,封闭孤独、派别流动或不良的心理。
2、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扭曲。
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所处的客观环境(家庭、社会、学校)的影响,例如家庭的纠纷、父母的离异造成孩子抑郁和焦虑;社会不良风气,人际复杂关系造成孩子内心矛盾冲突与困惑疑虑;学校不得法的教育与教师严厉或放任,造成孩子对抗情绪或退缩畏惧等心理问题。
3、在平时学习中的心理问题—挫折与焦虑。
由于应试教育影响极深,从小学到高中,分数一直成为学生心理上的一个沉重的包袱,家长或者学校自觉或不自觉地剥夺了孩子们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阻碍了学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影响了他们创造力的发挥,学生把学习视为畏途,恐学、厌学的心理加剧。
二、教师应讲究科学方法,保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1、正确引导:心病必须医心。
学生在平时生活、交往、学习中产生的问题有经验问题、方法问题、心理问题,要依据不同情况不同对待。
一般在精神上、情感上的问题,较多的是属于心理健康的问题。
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粗暴急躁,不能过分地批评指责,更不能讽剌打击,要朋友式地谈心,针对性地梳理,耐心启发、正确引导。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尊重、理解、信任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自身的存在与价值、优点与缺点、现实与未来,能更有针对性地确定人生目标,选择适应自己特长的成才之路,在学会处理与他人,社会的关系中,使人格得到完善。
2、善于等待:心理问题解决需有一个过程,甚至是比较缓慢的过程,水到渠成,不令而行,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不可能立竿见影,所以要善于等待,坚持不懈。
这不仅是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也是锻炼教师教育能力,提高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
3、对症下药:在处理学生心理问题过程中,要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依靠心理医生和专家会诊,个别指导,对症下药,不能一概而论。
教师还应努力做到:表扬、批评适度,减轻学生的思想压力,对学生的期望不能太高,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别人。
三、教师应通过课堂主渠道全方位、多角度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引导教师坚持以课堂为主渠道,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学生心理出现“症结”,如:学习焦虑、人际关系焦虑、有情绪冲动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恐怖倾向等,通过专门教育及时疏导是素质教育不容忽视的环节。
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作为一门学科走进课堂。
它不仅只针对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还要面向全体中学生,作预防性辅导,及时治疗,运用现代心理科研成果,针对学生心理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咨询辅导、心理训练等),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应牢牢抓住课堂这个主渠道,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或矛盾,使其处于心态平和、情绪稳定、思维灵活,爱憎分明、举止适度这样一种有利于健康成长的环境之中,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
各科教师都要认真挖掘教材中具有心理品质教育内容的因素,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训练。
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有益的活动之中,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如社会实践活动、科技文体活动、主题班会等,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学生发挥才智,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良好品质,提高心理素质。
3、开展个别心理咨询。
学生具有的烦恼、焦虑、紧张,往往因人而异,通过团体指导有时难以收到最佳效果,应通过个别咨询,对个体进行指导,帮助他们减轻心理压力和负担。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根据学生行为中的问题采取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辅导或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四、教师应牢记教育工作的核心就是尊重、就是爱教学生要教心。
教心就是教学生的心。
也就是注意学生心灵品德的教育,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教心就是要和学生“交心”。
也就是在教育学生过程中,和学生要有心灵的交流,要用自己的真心去感化、融化学生的心。
1. 教心现在的中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娇生惯养,在学校则自私自利,不明事理,没有吃苦精神。
如果不给他们正确指导。
不让他们学会如何做人,将来又怎能成为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又怎能做祖国的栋梁之才、砖瓦基石呢?所以,对学生心灵品德的教育应放在教育的首位。
在这方面,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诚实守信诚实守信,恪守诺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可是近几年,一些污七八糟的东西不断传入我国,社会风气受到严重影响。
现在的情况是,如果要是说谁诚实,不再是褒扬的话,而是讽刺他傻,死板不灵活,不适应社会潮流。
这种社会风气也在严重地侵蚀着中学生纯净的心灵。
好象人只有圆滑、自私,才是聪明的。
这些不应是社会中的主流,更不应成为中学生的主流。
要告诉我们的学生,诚实守信,这是社会的主流,只有诚实守信的人才能成就大事业,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活得才有意义。
(2)要充满爱心有一件我亲身经历的事,在汽车站附近,我遇见一对年过花甲的老夫妇,他们对我说,来哈市找儿子,可能是地址错了,没有找到,可是带来的钱花光了,求我给他们点钱买吃的。
我给了他们50元钱。
后来偶然谈起这件事时,多数人都说现在这样骗人的很多人都见过,这样的事太多了。
后来我把这件事讲给我的学生听,也有许多学生说:“您真傻,他们是骗子。
”我问学生,那你们认为老师是不是被骗了?有的学生说是,有的笑着不答,有的低头不语。
于是我对学生说:“我认为,即使他们是骗子,我也感觉我没有被骗,因为那是两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如果他们有富裕的生活,他们不会这么做的。
我用我的这点钱能帮他们做点什么,不能算是被骗。
”听完我的话,从同学们的目光里我能看出,同学们理解了我的意思。
接着我又对同学们说:“我们,包括我,也许都成为不了伟大的人,但是我们能做一个平平凡凡的好人,做一个充满爱心的人,让我们在将来的学习中、生活中,都能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3)要拼搏进取人不无上进之心。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日新月异。
作为一名现代中学生,只有顽强拼搏锐意进取,将来才能适应社会,才不会被社会淘汰。
可是大多数学生,从小在蜜罐里长大,想上进,想成为好学生,却又付不起辛苦,所以要对他们进行“吃苦”教育。
这“吃苦”教育实际上就是让他们懂得要想取得好成绩,必须得有付出,得有顽强拼搏的精神。
2、交心老师在人格上是和学生相等的,所以在教育学生时要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充分信任每一个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能敞开心扉,心情舒畅的教与学。
在教育学生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1)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对学生的教育,必须让他感受到老师的真诚,他才能心悦诚服的接受。
对于有缺点错误的学生,决不能一味的训斥或是尖刻的挖苦,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所以在教育那些有缺点错误的同学之前,心理即便有再大的火气,也要压住,记住一条原则,学生的人格和老师的人格是平等的。
我教过一名男生,自由散漫,经常迟到,自习课说话,我上课时有其他老师听课还在说话。
我找到他谈话时,列举了这些错误,我问他:“你的这些都是怎么回事呀?这些都说明了什么问题?”他低下头说:“老师,是我的品质不好。
”听了他的话我很惊讶,但我感觉到这个孩子很真实,不遮掩自己的错误。
我对他说:“你又错了,老师从来就没认为你品质不好,你的品质也不是不好,你的品质没问题,是你的自制力太差了,也太不懂事了。
不知道控制自己的行为,不知道给任课老师面子。
”我的话没说完,他就说:“老师我知道了,我一定会改。
”通过此番谈话,从此以后,他真的象换了一个人,每次我在看他时,也是用鼓励的目光,或者时常小表扬他。
现在他在纪律上表现很好,成绩也突飞猛进。
所以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保证。
(2)信任学生、帮助学生对学生来说,老师越是信任他,他学习就越勤奋,自信心就越强,就能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
在学习过程中,老师在给他帮助,学生就能取得很大的进步。
对差生的教育更应注意。
在对待差生时,老师不应该用鄙视的目光看待他们,不论是工作还是学习,一视同仁。
而且对于差生,不管是在谈心时还是在平时闲聊中,总是注意给他们心理暗示,就是老师觉得你行,你还有潜力,老师相信你能取得好成绩。
这样学生和老师很容易沟通。
总之,中学生心里教育问题关键就是做好与学生的沟通,而沟通的关键就是学会尊重他人。
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尊的需要,教师不应忽略这一点,无论对什么样的学生,都切忌不要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教师要为人师表,用自己的言行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热爱本职工作,忠诚教育事业的敬业精神,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以良好的师德修养和渊博的知识树立起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
教师应做到既是学生的师长,又是学生的朋友。
集这两种角色为一身的教师就会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还是那句话“沟通源于尊重”。
有付出才有收获,付出越多收获也就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