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章晶体结构
1.结合下列物质讨论键型的过渡。
解:
NaF AgI HCl Cl2
离子键离子极化结果极性共价键非极性共价键
离子键向共价键过渡
2.比较下列各项性质,并予以简单解释。
(1)SiO2,KI, FeCl3,CCl4的熔点;
(2)BF3, BBr3的熔点;
(3)SiC、CO2、BaO的硬度。
解:(1)熔点:SiO2>KI>FeCl3>CCl4
SiO2是典型的原子晶体,晶体微粒间以牢固的共价键结合,熔点很高。
KI为离子晶体,晶体微粒间以离子键相结合。
熔点较原子晶体低。
FeCl3是过渡型晶体,因而熔点更低。
CCl4是分子晶体,且为非极性分子,微粒之间以色散力结合,因而熔点相对最低。
(2)熔点:BF3<BBr3
BF3和BBr3均是分子晶体,BBr3的分子量大于BF3的分子量,随着分子量的增加,分子间力增大,熔点升高。
(3)硬度:SiC >BaO> CO2
SiC是原子晶体,微粒之间的作用力是共价键,强度较大。
BaO是离子晶体,微粒之间的作用力是离子键。
CO2是分子晶体,微粒之间的作用力是微弱的分子间力。
3.根据已给数据,判断下面晶体BeS,NH4CN,CdO是什么类型的离子晶体。
正离子所占空隙是什么?晶格类型是什么?晶胞中正负离子数目各是多少?
解:
BeS:r+/r-=43/180=0.239,ZnS型,Be处于四面体空隙,面心立方晶格,正负离子数4,4;
CdO:r+/r-=100/140=0.714,NaCl型,Cd2+处在八面体空隙,面心立方晶格,正负离子数4,4;
NH4CN:r+/r-= CsC1型,NH4+处在立方体空隙,简单立方晶格,正负离子数1,1。
4.试用离子极化讨论Cu+与Na+虽然半径相近,但CuCl在水中溶解度比NaCl小得多的原因。
解 CuCl与NaCl虽然半径相近、电荷相同,但离子的电子层构型不同:
Na+ 2s22p6 8电子构型
Cu+ 3s 23p 63d1018电子构型
由于8电子构型的Na+离子的极化能力和变形性都较弱,在NaCl晶体中以离子键为主,而18电子构型的Cu+ 离子有较强的极化能力,又有较大的变形性,因此CuCl的键型由离子键向共价键过渡,故NaCl晶体有较大的溶解度,而CuCl却是难溶物质。
5.C和Si在同一族,为什么CO2形成分子晶体而SiO2形成原子晶体?
解:CO2为分子晶体而SiO2为原子晶体,无论从宏观上还是从微观上来讨论,结果都是一样的。
从宏观上看,C与O形成双键的键能比形成单键的键能的二倍要大,因而C与O形成双键时,以CO2形成存在更稳定;而Si与O形成双键的键能要比形成单键的键能的二倍要小,因而Si与O以单键相结合形成巨型的原子晶体而不是分子晶体。
从微观角度看,C 的半径小,C与O的p轨道以肩并肩形式重叠能形成较强的π键,因而CO2分子中C与O 之间以双键相结合,CO2为分子晶体;而Si与O间只能形成稳定的σ单键,每个Si采取sp3
杂化并与4个O形成SiO2四面体,无限联接而构成原子晶体。
6.下列说法是否正确?举例说明并解释原因。
(1)非极性分子中只有非极性共价键;
(2)极性分子中的化学键都有极性;
(3)形成离子晶体的化合物中不可能有共价键;
(4)全由共价键结合形成的化合物只能形成分子晶体;
(5)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力越大;
(6)色散力只存在于非极性分子之间;
(7)σ键比π键的键能大;
(8)化合物中阳离子的极化能力越强,在水中的溶解度越小。
解:(1) 不正确。
分子是否有极性不只是由化学键的极性来决定的,若分子中极性共价键的偶极互相抵消,即分子的正电重心和负电重心重合,则分子是非极性的。
如CCl4,虽然C—Cl键为极性键,由于分子是对称的,4个C—Cl键的偶极互相抵消,分子为非极性的,分子的偶极矩为零。
(2) 不正确。
极性分子中可能含有非极性共价键,如H2O2,CrO5都为极性分子,但分子中的过氧键的二个氧之间形成的是非极性共价键:
(3) 不正确。
许多离子晶体中的阴离子为复杂阴离子,复杂阴离子与阳离子间虽然是靠离子键结合,但复杂阴离子内部的原子间可能含有极性共价键。
如KClO4,NaOH等,K+与ClO4-以离子键结合,阴离子中Cl—O以共价键结合;在NaOH晶体中,Na+与OH-以离子键结合,阴离子中O—H间为共价键。
(4) 不正确。
金刚石和石英是典型的原子晶体,原子之间靠共价单键结合,形成无限庞大的分子。
在金刚石中,C采取sp3杂化,每个C原子都和相邻的4个C原子形成σ单键。
由于所有的C原子都和相邻原子成键,金刚石晶体中不存在分子的概念,整个晶体为一个巨型分子,在有限原子范围内不存在端原子,因此金刚石不是分子晶体。
石英的化学式可写为SiO2,但其中Si采取sp3杂化,
无限联下去,形成原子晶体;设有端O存在,因此石英也不是分子晶体。
(5) 不正确。
分子间作用力即范德华力,包括取向力,诱导力,色散力,一般色散力最大。
分子间的作用力越大,则化合物的熔沸点越高。
对于非极性分子,分子间只有色散力;分子的半径越大,色散力越大,而不是由相对分子质量大小来决定色散力的大小。
H2相对分子
质量比He小,但H2的熔点和沸点比He的熔点和沸点要高,原因是H2为双原子分子,He为单原子分子,H2的半径比He大。
再如,H2S的相对分子质量要比HI的相对分子质量小,但H2S分子间作用力比HI分子间作用力大,主要原因也是半径的大小不同。
(6)不正确。
色散力是瞬间偶极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对于任何分子,不管是极性分子还是非极性分子,电子相对于核的运动和原子核的振动一直在进行,瞬间偶极存在于一切分子中。
所以说,色散力存在一起一切分子之间,不只存在于非极性分子之间,如HCl分子间除取向力、诱导力外,还存在色散力,而且以色散力为主。
对于大多数分子而言,均以色散力为主。
(7)不正确。
一般来说,σ键比π键稳定,σ键键能比π键键能大。
但这不是绝对的,有的分子中,σ键键能比π键键能小。
如N2分子和CO分子中,π2p键能比σ2p大。
(8)不正确。
化合物在水中的溶解度大小不只是由阳离子极化能力大小决定的,而与许多因素有关,如阴离子的变形性、阳离子和阴离子的水合作用、阳离子与阴离子的半径比值等许多因素有关。
如HCl中,H+极化能力很强,但在小中溶解度却很大;CuCl2中,Cu2+极化能力不如H+,但CuCl溶解度却很小;CuCl2中,Cu2+极化能力比Cu+强,但在水中溶解度却很大。
7.试说明石墨的结构是一种混合型的晶体结构。
利用石墨作电极或作润滑剂各与它的晶体中哪一部分结构有关?金刚石为什么没有这种性能?
解:石墨为层状晶体,在同一层中,碳原子以sp2杂化轨道成键,每个碳原子还有一个p 轨道,它们垂直于sp2杂化轨道平面,每个p轨道上有一个电子,形成了∏66大键,大∏键中的电子是非定域的,可以在同层上运动,所以石墨具有导电性,可作电极。
石墨层与层之间的距离较远,是以分子间力结合起来的,这种引力较弱,从而层与层间可滑移,用石墨作润滑剂就是利用这一特性。
金刚石中碳原子以sp3杂化轨道成键,形成原子晶体,不具有导电性,很坚硬,不能作润滑剂,但可用于切割玻璃等。
8. 经X射线晶体测定得TiO2和VO晶胞边长数据,经理论计算两晶体的密度分别为5.81g·cm-3和6.49g·cm-3;而通过测量体积和质量,实际测得该晶体的密度分别为4.92g·cm-3和5.92g·cm-3。
试按上述数据推断TiO2和VO中具有肖特基缺陷还是弗伦克尔缺陷?
解:肖特基缺陷包含有原子空位(对金属晶体)或者离子空位(对离子晶体),离子空位是阳离子和阴离子按化学计量比同时空位。
由于在晶格中同时有一个正离子和一个负离子脱离而出现一对“空穴”,形成离子双离位缺陷。
因此产生肖特基缺陷的晶体其晶体密度将减小。
由于晶体的正负离子处于不停地热运动中,某些离子具有较高的能量,它们就可能离开原来的平衡位置,造成了离子空位和邻近的间隙离子。
在晶体中同时产生一对间隙离子和空位的缺陷称为弗伦克尔缺陷,具有弗伦克缺陷的晶体由于只发生离子的移位而不发生离子的脱离,其晶体密度将不会有明显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