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赏析
〔汇评〕
如此长篇,一气舒卷,时复风华掩映,非有绝世才力未易到也。
(〔清〕纪昀等《唐宋诗醇》卷二十二)
《诗人玉屑》曰:“峨眉山下少人行”,峨眉在嘉州,与幸蜀全无交涉,乃文章之病也。
(同上)
香山诗名最著,及身已风行海内,李谪仙后一人而已。
……盖其得名,在《长恨歌》一篇。
其事本易传,以易传之事,为绝妙之词,有声有情,可歌可泣,文人学士既叹为不可及,妇人女子亦喜闻而乐诵之,是以不胫而走,传遍天下,又有《琵琶行》一首助之。
此即无全集,而二诗已自不朽,况又有三千八百四十首之工且多哉!(〔清〕赵翼《瓯北诗话》卷四)
结处戛然而止,不纠缠方士复命,上皇震悼不豫等事,笔力高人数倍。
(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卷二)
此诗为唐白乐天居易所撰,时在长庆中,故名长庆体。
此诗皆为七言绝诗。
平声与仄声间次而押,如初四句为押平声,次四句即押仄声,次四句又押平声,次四句又押仄声。
盖每四句一转,每一转四句。
凡押韵者三句也,例如第一、第二、第四句押韵,第三句必不押韵。
如押平韵,除第一、第二、第四三句押韵外,第三句之收字为仄声。
押仄韵,第三句之收字为平声。
但古人亦有平转平,仄转仄者,此法必不可学。
且工于长庆体之名人,每于第三第四句作对偶,故《长恨歌》中,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沉沉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往往而是。
(刘铁冷《作诗百法》)
〔赏析〕
这首长篇叙事诗作于元和元年(806)。
诗人当时任厔(今陕西周至)县尉,与友人陈鸿、王质夫相聚,谈论到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
事,激起创作热情,于是他写成此诗,陈鸿作《长恨歌传》。
全诗可分四段。
从开头至“惊破霓裳羽衣曲”为第一段,写唐玄宗宠爱杨贵妃,荒淫失政。
“汉皇重色思倾国”一句总领全段,具有讽刺性。
以下对唐玄宗和杨贵妃两人的欢娱生活一再渲染,正说明“重色”是造成安史之乱的根源。
从“九重城阙烟尘生”到“夜雨闻铃肠断声”为第二段,写杨贵妃之死和唐玄宗在流亡途中的悲伤。
描写细腻,情景凄惨,作者充满同情,从此全诗的感情基调起了变化。
从“天旋日转回龙驭”到“魂魄不曾来入梦”为第三段,写唐玄宗返回京城后对杨贵妃的深切怀念。
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末句为第四段,写方士寻觅杨贵妃亡魂,使两人得以互通讯息,重申盟誓。
最后两句点明“长恨”,收束全篇,余味无穷。
《长恨歌》的主题随着叙事的进程和感情的变化而呈流动性。
诗的前半以写实为主,对唐玄宗晚年的贪欢误国给予尖锐的讽刺;后半多采用民间传说,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表示深切的同情。
全诗结构井然有序而曲折多变,情节宛转动人。
在叙事的进程中,叙事与抒情、写景紧密融合,抒情性强烈,缠绵感人。
诗中韵律优美,词采绚丽,读来流畅悦耳。
“一篇长恨有风情”(《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这是作者的自我评价。
这首不朽诗作对奠定作者在诗坛上的重要地位起了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