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新课程的特点及教学策略新课程的实施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
它的实施让教材变了,学生变了,课堂教学当然也要变。
教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师更需要关注学生,在教学方式上进行大胆改革和探索。
课程改革,必然会有新的理念、新的策略产生。
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必须深刻理解这些新的理念与策略,正视改革实际,转变自身与课程改革不相适应的教学观念,才会积极、主动、真实地承担起新课程实施的重任。
1、把握好物理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变化是顺利实施课改的前提和保证1)新课程标准的变化与特点新课程标准符合时代要求,它与以前的旧大纲相比,更加完善,更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精神。
主要表现在:①新课程标准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应用,更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并增强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②新课程标准的内容化繁为简、化细为粗、化窄为广,为教师教学提供更广阔的自由度和发挥空间。
③改变以往教学采取的讲授式,学习的内容由教材或教师直接给出,学生被动接受和记忆,而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调启发、开放、实施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
④新课程标准实用性增强,社会实践、课题研究都大大增多,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2)新教材的变化与特点①新教材淡化了知识的系统性,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对有些知识是以“信息浏览”与“多学一点”的形式出现,降低了初学者的难度。
②教材附有大量的彩图,生动形象、简洁易懂,便于学生理解;同时标题也贴近生活,学生很容易进入物理境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③新教材附有大量的旁批,提供了大量学生自由阅读,课题研究等栏目,充分体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学习的精神,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在教学中应充分应用。
④新教材突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充分体现S T S(科学、技术、社会)教育,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众多的事例、图片来源于生活,如:速度计、斜拉桥、汽车的A B S系统等都来源于生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⑤新教材比较重视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较多的章节都有交流与讨论,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精神。
2、根据物理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变化转变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目标是以物理学科知识体系为载体,通过强化物理知识形成过程和实际应用过程,认识科学、技术、社会的联系,体验、学会和运用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激励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最终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达到全面提高素质、发展个性的目的。
因此,传统的“传播—理解—示例—练习”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高中物理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并正逐渐被“参与—体验—内化—外延”的新型教学模式所取代。
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要做到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尽可能亲自体验、亲身感受所学的内容,通过连续不断地同化新知识,实现学习的内化,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并能将所学的知识自觉地向外延伸,去解决一些尚未认知的新事物,进而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需要有一定的过程,在教学中将这一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教师吸引-学生产生兴趣-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创造性学习。
如何使吸引学生对课堂学习产生真正的兴趣是教师的首要任务。
虽然兴趣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是有个好的开头是非常关键的。
如《功》是高中物理的重要内容,它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如果在课堂上一味地和学生们谈理论,肯定无法引起他们的兴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从日常生活的一些场景出发,引入功的概念,同时借助各种手段,比如图例、多媒体等,做到直观、形象、易于理解、深入人心。
此外,还应开展师生互动的实验、娱乐,从中探究规律,在对现象的解释、分析中感悟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将学生领入门之后,就要侧重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树立“学为主,教为辅”的理念。
在物理学习中有很多规律需要学习,这些规律大多是抽象的,难以理解的。
因而在探究规律形成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参与、体验,对科学规律进行再认识。
比如教《曲线运动》一节,从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一些曲线运动现象导入,先用小球做实验,及时指导学生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鼓励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分析归纳,让学生自己去描述曲线运动的规律,对它进行再认识。
在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在实践中努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当然也可借助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彻底改变教师过去在黑板上辛苦地绘制小球的各种运动轨迹图像的窘境。
总之,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最终要使教学在如下几方面发生变化:(1)创建学生喜闻乐见的情景,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得学生能在课堂上仔细观察,注意倾听,认真操作,积极思考,有效地参与教学过程,体现学习的自主性。
(2)建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平等的关系,在探讨问题,特别在解决问题方面能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要留出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并使他们敢于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质疑、发表独立见解,以体现教与学之间的交互性和创造性。
3、通过物理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针对物理新课程特点,强化物理实验功能的开发也至关重要。
由于实验情景和实验研究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有利于学生观察、思维、操作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观察和实验是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教学中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基本途径。
概念、规律的教学,首先必须提供大量的实验和事例,让学生占有足够的感性材料,把学生引入特定的物理场景。
不能出现“我们这节课讲某某,那么什么是某某呢?”的教学形式,这样学生感到知识只是书本上的枯燥文字,与自己陌生无关,很难产生主动探索问题的兴趣在讲“压强”时,我让一学生先双脚站立,再单脚站立.然后用脚尖站立并说出不同站立方式时的感觉,由此引入与压力作用效果有关的物理量和压强的概念。
学生们兴趣盎然,求知欲望大增。
在讲授“改变物体热能的方法”时,我让两个同学,一个手放在课桌上(冬天),另一个两手搓动,并说出各自的感觉和发生的现象,让学生亲自尝试了改变物体热能的两种方法。
讲到这两种方法是等效时,我从外面取一热钻头,问学生钻头是怎样变热的,学生顺畅的思路中突然激起波浪,认识上的矛盾冲突使学生很容易明白“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的热能等效”的道理。
当学生的认识上升为理论后还要重新回到实践中去,这样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也体会列认识自然的基本方法。
在教学巾我常采用让学生列举生活实际例子和引导学生分析综合性较强的实例等方法如在讲惯性后,我同学生一起分析了人在汽车上,当汽车开动、刹车、转弯时的情况。
当完成物态变化的教学后,我把雨、露、霜、雪、冰雹的形成作了一次专题分析。
这种教授方法,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4、转变课堂教学模式1)转变教师角色①变“主宰”为“主导”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该是“导师”、“教练”。
新课改的实施要求教师应有充分的民主意识,把学生看成独立的“人”,发展的人,应该“蹲下身”去与学生平等对话,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做平等对话的首席发言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而教师重在启发,贵在引导,妙在点拨,巧在如何帮助学生设计正确的学习线路,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中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活泼、兴奋的状态,让学生有自己的空间去探究、合作、体验、创造,完成教学活动。
②由“施教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教给学生知识到教会学生学习。
③变“居高临下的权威”为“共同的学习”新课程站在时代的高度,把握时代的脉搏。
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与时俱进,才能立于教改的潮头,才能适应新一轮课程的改革。
2)教师应树立的教学观念①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
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树立全人教育的观念。
德国文化教育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认识到,学生是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地学习,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应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这一观念的内在要求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
因为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前提的。
在民主平等的气氛里,学生才能进行主动的、探究式的学习。
在尊重的环境中,学生才会自主选择学习方式,有权对教学内容质疑,有权发表自己的见解。
这种尊重是对全体学生心灵的尊重,是对全体学生的兴趣、爱好、情绪、情感、个性特点、抱负、志向、选择、判断、个人意愿的尊重,是平等对待所有学生,给学生提供平等的机会,使每位学生都能获得发展。
在“以学生为本”的观念之下,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使教师所组织的教学活动真正致力于学生智力的发展、个性的发展、整体素质的提高,也才会将新课程倡导的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理念落到实处。
②树立教学与课程整合的观念新的课程改革要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从而促进中华民族的复兴。
这一理念的落实,要求教师必须处理好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以使新课程能在教学中真正得以实施。
原有课程体系下,课程和教学彼此分离。
课程完全规定教师“教什么”,教师的教学只是考虑“怎样教”。
“课程是教学的方向或目标,是在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预先规定的,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的过程,而不应当对课程做出任何变革”。
这就使课程不断走向孤立、封闭、萎缩;走向繁、难、偏、旧,而教学的生命力也难以展现,逐渐变得死板、机械、沉闷。
教师所进行的教学改革也只是“戴着镣铐跳舞”,教师和学生的生命力、主体性得不到充分发挥,教师最多只能成为教学法专家,也只是一种高层次的“教书匠”。
在新课程体系下“,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
”课程也由此变为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
这样,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和主体性得以承认,并有了展示与发展的情境,教师与学生不再消极被动地“教什么”与“学什么”,而是成为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能动力量。
教师所组织的教学过程也就成为师生追寻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
教师在这样的背景下,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家”。
新的课程体系相对于原有的课程体系给教师提供了发挥创造性的空间与自由度。
教师也只有将课程与教学相融合,重视教学过程对课程的生成与转化作用,才能从真正意义上适应新课程的要求,也才能切实担负起课程实施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