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诊疗学之脉诊课件

中医诊疗学之脉诊课件


2/9/2021
中医诊疗学之脉诊
24
沉脉相类脉
伏脉
1.特征:重按推筋着骨始得,甚则暂伏而不 显。
2.意义:常见于邪闭、厥病和痛极的病人。
牢脉
1.特征:脉位沉长,脉势实大而弦 2.意义:多见于阴寒内盛,痛气癥积之实证。
2/9/2021
中医诊疗学之脉诊
19
➢常见病脉
1.浮脉 【脉象特征】轻按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
2/9/2021
中医诊疗学之脉诊
20
1.浮脉
【临床意义】一般见于表证。 【机理分析】浮脉为阳脉
表证见浮脉是机体驱邪向外的表 现。
邪盛而正气不虚时,脉浮而有力 虚人外感或邪盛正虚时,脉多浮 无力。 外感风寒, 脉多浮数。
脉长(轴向范围):长、短 脉宽(径向范围):大、细
脉势:
脉力(心脏搏动的强弱):实、虚 流利度:滑、涩 紧张度:弦、紧、缓、濡 均匀度:结、促、代
2/9/2021
中医诊疗学之脉诊
14
第二节 正常脉象
➢正常人生理条件下出现的脉象,也称平脉
【特点】
有胃:从容、徐和、软滑(脾胃功能的胜衰和营养状
中医诊疗学之脉诊
桡骨 茎突 的部 位为 关后 (肘 侧) -尺
10
➢独取寸口诊病的原理
寸口部为“脉之大会” 寸口部脉气最明显:“脉会太渊”。 可反映宗气的盛衰 脉位固定,简便易行 寸口脉分候脏腑:
寸:左心右肺,并统括胸以上及头部。
关:左肝胆右脾胃,统括膈以下至脐以上部位
尺:候肾,包括脐以下至足部。
2/9/2021
中医诊疗学之脉诊
21
浮脉相类脉
散脉1.特征:浮而无根
2.意义:多见于元气离散,脏腑精气衰
败,尤其是心、肾之气将绝的危重病证。
芤脉1.特征:浮大中空,如按葱管
2.意义:常见于失血、伤阴之 际。
革脉1.特征:浮而搏指,中空外坚,如按鼓皮。
2.意义:多见于亡血、失精、半产、漏 下等病症。
2/9/2021
中医诊疗学之脉诊
3
与脉象形成有关的因素
➢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的关系
肺主气,司呼吸 脾胃为后天之本 肝藏血 肾藏精,精化血,为元气之根
2/9/2021
中医诊疗学之脉诊
4
心血 心阴
互相 制约
心气 心阳
肺主 气朝 百脉

血充脉盈
中医诊疗学之脉诊
17
第三节 病 理 脉 象 ➢常见病脉 ➢脉象鉴别 ➢相兼脉 ➢真脏脉 ➢妇人脉与小儿脉
2/9/2021
中医诊疗学之脉诊
18
常见病脉
浮脉(芤、革、散脉) 沉脉(伏、劳脉 ) 迟脉(缓脉) 数脉(疾脉) 虚脉 实脉
洪脉 细脉(濡、弱、微、短脉) 滑脉(动脉) 涩脉 弦脉(紧脉) 结脉(代、促脉)
2/9/2021
中医诊疗学之脉诊
22
2.沉脉
【脉象特征】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举 之不足,按之有余。沉脉显现的部位较正常
脉深。
2/9/2021
中医诊疗学之脉诊
23
2.沉脉
【临床意义】多见于里证。 【机理分析】 沉脉为阴脉病理性沉脉的形成 邪实内郁,正气尚盛,邪正相争于里,致气
滞血阻,阳气被遏,不能鼓搏脉气于外,故 脉沉而有力,可见于气滞、血瘀、食积、 痰饮等病证” 气血不足,或阳虚气乏,无力升举鼓动,故 脉沉而无力,可见于各脏腑的虚证。
脾胃(为血 生化之源)
气运血行
脉搏
应指
脉 象

肾藏精 为元气之根
藏血调节血量 主疏泄调畅气机
2/9/2021
【脉象形成原理图】
中医诊疗学之脉诊
5
二、诊脉部位
1、三部九 候诊法,又 称遍诊法。 见于《素问》
提示相应部 位、经络、 脏腑病变。
2/9/2021
中医诊疗学之脉诊
6
(二)人迎寸口法
对人迎和寸口脉象二部相参进
中医诊疗学之脉诊
8
➢寸口脉的位置
分寸关尺三部
腕后(桡骨茎突)为标记-关 其内侧的部位(腕侧)为关前-寸 其外侧的部位为关后(肘侧)-尺
寸口脉的三部九候:分寸、关、尺三部,又 可施行浮、中、沉三候。
2/9/2021
中医诊疗学之脉诊
9
桡骨 茎突 内侧 的部 位 (腕 侧) 寸
2/9/2021
桡骨茎突
主要内容
第一节 诊脉概述 第二节 正常脉象 第三节 病理脉象 第四节 诊脉的临床
运用 及意义 复习思考题
2/9/2021
中医诊疗学之脉诊
1
第一节 诊脉概述
脉诊原理 诊脉部位 脉诊方法 脉象要素
2/9/2021
中医诊疗学之脉诊
2
脉诊原理
“脉象”的含义:脉动应指
的形象,或手指感觉到的脉搏跳 动的形象。是全身各脏腑相互协 调作用下,血液在脉内循行过程 中所表现
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三)三部诊法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常
用: 寸口——脏腑 趺阳——胃气 太溪——肾气
现多用于寸口无脉者
2/9/2021
中医诊疗学之脉诊
7
(四)寸口诊法
又称气口或脉口。单独切 按桡骨茎突内侧一段桡动脉的 搏动,根据其脉动形象,以推 测人体生理、病理状况的一种 诊察方法。
2/9/2021
浮—左心右肺;中—左肝右脾;沉—肾。
2/9/2021
中医诊疗学之脉诊
11
五脏六腑
气血
肺朝百脉
心 肺
手太阴肺经(太脉渊会穴太渊) ( 脉会太渊)
食气入胃 脾气散精
水谷精微 浊气归心 上归于肺
胃受纳 脾运化
独取寸口诊脉的原理图
2/9/2021
中医诊疗学之脉诊
12
➢诊脉的方法
举按寻 循推
总按、单诊
2/9/2021
正常脉象示意图



一息
中医诊疗学之脉诊
皮肤 肌肉 筋骨
16
➢脉象的生理变异
脉与内在因素的关系
年龄、性别、体质(六阴、六阳脉)、 特异脉位(反关、斜飞)
脉与外在因素的关系
四季气候:春弦、夏洪、秋浮、冬沉 地理环境:江南—不实,西北—沉实 情志因素:喜—脉缓,怒—急,惊—动。 劳逸、饮食、昼夜
2/9/2021
况的优劣)
有神:柔和有力、节律整齐(血气旺盛心神健旺) 有根:迟脉有力,沉取不绝(肾气充足)
特征:寸、关、尺三部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一息 4~5至(70~80次/分),不大不小,从容和缓,流畅均匀, 沉取不绝。也称有胃、神、根。
2/9/2021
中医诊疗学之脉诊
15
浮 中 沉
2/9/2021
诊脉时间
以清晨未起床、 未进食最佳
体位 布指 运指
三指平齐 中指定关 指目按脉 布指疏密适度
指法
平息 诊脉时呼吸平稳调匀
五十动
指医生对病人诊脉的时间 一般不少于50次脉跳时间
中医诊疗学之脉诊13 Nhomakorabea脉象要素
文献多从位、次、形、势方面四个方面 加以分析归纳,与以下八因素有关:
脉位:浮、沉 脉次(频率):平、迟、数 脉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