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诊断学第五章 脉诊 PPT课件

中医诊断学第五章 脉诊 PPT课件


中医诊断学
(6)促脉
①脉象特征 脉来数而时一止, 止无定数。 理解: 率快或快慢不定 而有不规则的歇 止
2020/6/16
中医诊断学
②临床意义 多见于阳盛实热、气血痰食停滞;亦见于 脏器衰竭。
③脉理分析 阳邪亢盛,则脉来急数; 津血衰少,或气血痰食阻滞,则脉有歇止。
2020/6/16
中医诊断学
3.按脉型分类
2020/6/16
中医诊断学
②临床意义
多见于实寒证、疼痛和食积。
③脉理分析
寒主收引,痛则不通,食积于中,皆可 致气机失和,脉道受阻而致脉道绷急弹 指。
2020/6/16
中医诊断学
4.按脉势分类
(1)虚脉
①脉象特征
三部脉举之无力,按 之空豁,应指松软。 亦是无力脉的总称。
理解:
脉力较弱,可分两类:
中医诊断学
②临床意义
多见于气血两虚、湿邪为病。
③脉理分析
营血亏,无以充脉则细;气不足,无以 鼓脉必软。
湿遏脉道则细且缓。故细脉不得概言为 虚。
2020/6/16
中医诊断学
(5)弦脉
①脉象特征 端直以长, 如按琴弦。
理解: 脉体张度增高, 端直而长,直起 直落。
2020/6/16
中医诊断学
②临床意义
2020/6/16
中医诊断学
2.有神 指脉象有力柔和,节律整齐(势)。 3.有根 指尺脉有力,沉取不绝,反映肾气之充足。 尺脉候肾,一是尺脉有力,一是沉取不绝。
2020/6/16
中医诊断学
(二) 脉象的生理变异
1.季节:春弦、夏洪、秋浮、冬沉。
2.情绪:激动时其脉必快(数),抑郁时 其脉沉缓或迟……。
8、均匀度——①指脉动节律是否均匀。 ②指脉力是否均匀。
2020/6/16
中医诊断学
三、正常脉象
(一)正常脉象(平脉)的特点:
1.有胃:指脉象从容和缓流利,具体表现为: (1)脉位居中,不浮不沉……(位) (2)脉率调匀,不快不慢……(数) (3)脉道适中,不大不小……(形) (4)脉力充盈,不强不弱……(势) (5)脉势和缓,从容流利。
二是脉势纵缓,缓怠无力。王冰曰:"缓谓 纵缓,非动之迟缓也。"
②临床意义
多由脾虚,气血不足,血脉失充,鼓动无 力202,0/6/16或为湿邪困阻,中阳医诊断气学 受遏,血行缓怠所
(3)数脉
①脉象特征 脉来急促,一 息五至以上而 不满七至
理解: 90~130次/分
2020/6/16
中医诊断学
②临床意义
2020/6/16
中医诊断学
【临床意义】 多见于阳明气分热盛,亦可见于孤阳外越, 浮取洪大而沉取无根。 【脉理分析】 内热充斥,脉道扩张,气盛血涌,故见洪脉。
2020/6/16
中医诊断学
(4)细脉
①脉象特征】 脉细如线, 应指明显。
理解: 脉道狭小, 指感清晰明 显,按之不 绝。
2020/6/16
邪实气血内困或阳虚气乏升举无力 脉沉而无临床症状者,不一定是病,可见于 正常人。如肥胖者肌肉丰厚,脉管深沉,故脉 多沉;冬季气血收藏,脉象亦偏沉。
2020/6/16
中医诊断学
2.按脉率分类
(1)迟脉
①脉象特征: 脉来缓慢, 一息不足 四至。
理解: 60次/分以下
2020/6/16
中医诊断学
②临床意义 多见于寒证,迟而有力为实寒;迟
而无力为虚寒。 亦见于邪热结聚之实热证。
③脉理分析 寒盛而阳失宣通或阳虚而失于温运,
则脉来怠慢。 然而热结而气机不通,脉亦见迟。
2020/6/16
中医诊断学
(2)缓脉
①脉象特征
缓脉有两种意义:
一是脉来和缓,一息四至(每分钟60~70 次),可见于正常人。亦称为平缓脉,是脉有 胃气的一种表现。周学霆曰:“缓即为有神 也”,即指平脉缓和之象。
邪袭肌表,卫阳抗之,脉气鼓搏于外, 应指而浮。
久病内伤,虚阳外越,则浮而无力。
2020/6/16
中医诊断学
(2)沉脉
①脉象特征 轻取不应, 重按使得, 举之不足, 按之有余。
理解: 脉位较深)
2020/6/16
中医诊断学
②临床意义 多见于里证,有力为里实; 无力为里虚。亦可见于正常脉。 ③脉理分析
理解: 形细,流畅度 低,脉形、脉 律、脉力不匀
2020/6/16
中医诊断学
②临床意义
多见于气滞、血瘀、痰食内停和精伤、 血少。
③脉理分析
精血衰少,脉失濡润,故脉气往来不利, 见脉涩无力;
气滞血瘀,痰食胶固,脉道不畅,血行受 阻,见涩而无力。
2020/6/16
中医诊断学
(3)洪脉:
①脉象特征 脉形宽大,充实 有力,来盛去衰, 状若波涛汹涌 。理解:脉位偏浮, 脉形宽大,脉力 较强
多见于肝胆病(弦)、疼痛(弦紧)、 痰饮(弦滑)等,或为胃气衰败者(坚 搏)。
亦见于老年健康者(弦硬)。
③脉理分析
寒热、痰饮、情志、疼痛皆可致肝失条 达,气机不畅,脉气束而不伸,故脉来强 硬弦劲。
2020/6/16
中医诊断学
(6)紧脉
①脉象特征 脉来绷急, 壮如牵绳转索, 按之左右弹指。 理解: 其紧张度、 力度均大于弦 脉,脉位易动。
2020/6/16
中医诊断学
②临床意义 见于实证。亦见于常人。
③脉理分析 邪气有余,正气不虚,正邪相搏,气血壅盛, 脉道坚满,故应指有力。
2020/6/16
中医诊断学
(3)濡脉:
①脉象特征 浮细无力而软。 理解: 位浮、形细、 张力低、脉力弱
2020/6/16
中医诊断学
②临床意义 多见于虚证或湿困。
中医诊断学
2020/6/16
中医诊断学
2020/6/16
中医诊断学
3、运指
定义:
轻力上举谓之举,举至皮肤谓之浮取 重力下按谓之按,按至筋骨谓之沉取 微举微按委曲求之,谓之寻
2020/6/16
中医诊断学
诊小儿脉可用“一指(拇指)定 关法”,而不细分三部,因小儿 寸口部短,不容三指定寸关尺, 且易哭闹,不合作。
2020/6/16
中医诊断学
2020/6/16
中医诊断学

2020/6/16
中医诊断学
2.寸口取穴的原理
一是由于寸口位于手太阴肺经的原穴部位, 是脉之大会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 所以,在寸口可以观察胃气的强弱;
二是脏腑气血皆通过百脉朝会于肺,所以 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能反映于寸口脉象。
2020/6/16
2、至数——脉搏的频率,如迟/数。 3、脉长——脉动应指轴向范围的长
短,如长/短。 4、脉宽——脉动应指径向范围的大
小(粗细),如洪/细。
2020/6/16
中医诊断学
5、流利度——脉搏来势的流利程度,如 滑/涩。
6、紧张度——脉管的劲急或弛缓程度, 如弦、紧/缓。
7、脉力——脉搏的强弱,脉搏应指的力 量,如虚/实。
(三)仲景三部诊
诊寸口脉——候脏腑 多运用于寸口无脉 诊趺阳脉——候胃气 或危重病人。 诊太蹊脉——候肾气
2020/6/16
中医诊断学
(四)寸口诊法
[含义] :寸口——手腕部桡骨茎突内侧 的一段动脉(桡动脉),又称气口或 脉口。
寸口诊法——指单独切按桡骨茎突内侧 一段桡动脉的搏动,根据其脉动形象, 以推测人体生理病理状况的一种诊察 方法。
③脉理分析 精血不充则细弱无力,阴虚,阳气不潜则
脉浮但软; 湿遏阳气,亦可见濡脉。
2020/6/16
中医诊断学
(4)弱脉
①脉象特征 极软而沉细的 脉称为弱脉。 切脉时沉取方 得,细而无力。
第五章 切 诊
2020/6/16
中医诊断学
2020/6/16
中医诊断学
【目的要求】 1.掌握脉诊的临床意义。 2.熟悉脉象形成的原理。 3.掌握正常脉象及其生理变异。 4.掌握常见病脉的脉象及其主病。 5.了解真藏脉与各种怪脉。
2020/6/16
中医诊断学
第一节 脉诊概述
一、脉诊原理
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心脏搏动—脉象形成的动力 脉管舒缩—脉搏形成的重要因素 心阴心阳—维持正常脉搏的基本条件
地(两颊动脉)—候口、齿
天(手太阴肺经动脉处)—候肺气
中(手) 人(手少阴心经动脉处)—候心气
地(手阳明大肠经动脉处)—候胸中之气
天(足厥阴肝经动脉)——候肝气
下(足) 人(足太阴脾经动脉)——候脾、胃之气
地(足少阴肾经动脉)——候肾气
2020/6/16
中医诊断学
(二)人迎寸口诊法
即通过诊人迎(颈总动脉)、寸口两部 脉象并互相参照,进行分析的一种诊法, 较之遍诊法简单。
3.年龄:儿童脉小数;青年脉平滑;老人 多弦硬……。
4.斜飞脉:寸口不见脉搏,而由尺部斜向 手背。
5.反关脉:脉象出现于寸口背侧。
2020/6/16
中医诊断学
四、 常见脉象及临床意义
脉象种类繁多,为便于掌握,历来都曾把 它进行分类。《内经》、《伤寒论》分阴阳 两类。《诊家枢要》以浮、沉、迟、数、滑、 涩六脉统领诸脉。徐灵胎《回溪脉学》以浮 沉、迟数、虚实为纲领,较为实用。
(1)滑脉
①脉象特征 往来流利, 应指圆滑, 如盘走珠。 理解: 应指圆滑, 起落较快, 充实有力。
2020/6/16
中医诊断学
②临床意义 多见于痰湿、食积和实热等病证。亦是青壮年
的常脉,妇女的孕脉。 ③脉理分析 实邪内盛,波及血分,血行加速,脉动流畅。
2020/6/16
中医诊断学
(2)涩脉
①脉象特征 形细而行迟, 往来艰涩不畅, 脉势不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