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之脉诊
第一节 诊脉概述
脉诊原理 诊脉部位 脉诊方法 脉象要素
脉诊原理
“脉象”的含义:脉动应指 的形象,或手指感觉到的脉 搏跳动的形象。是全身各脏 腑相互协调作用下,血液在 脉内循行过程中所表现
与脉象形成有关的因素
➢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的关系 ➢肺主气,司呼吸 ➢ 脾胃为后天之本 ➢肝藏血 ➢肾藏精,精化血,为元气之根
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三)三部诊法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常 用:
寸口——脏腑 趺阳——胃气 太溪——肾气 现多用于寸口无脉者
(四)寸口诊法
又称气口或脉口。单 独切
按桡骨茎突内侧一段桡动 脉的
搏动,根据其脉动形象, 以推
➢寸口脉的位置
分寸关尺三部
腕后(桡骨茎突)为标记-关 其内侧的部位(腕侧)为关前-寸 其外侧的部位为关后(肘侧)-尺
➢正常人生第理二条节件下出正现常的脉脉象象,也称平脉
➢【特点】 ➢ 有胃:从容、徐和、软滑(脾胃功能的胜
衰和营养状况的优劣)
➢ 有神:柔和有力、节律整齐(血气旺盛心
神健旺)
➢ 有根:迟脉有力,沉取不绝(肾气充足) ➢ 特征:寸、关、尺三部有脉,不浮不沉,
不快不慢,一息4~5至(70~80次/分),不大 不小,从容和缓,流畅均匀,沉取不绝。也 称有胃、神、根。
三指平齐 中指定关 指目按脉 布指疏密适度
指法
平息 诊脉时呼吸平稳调匀
五十动
指医生对病人诊脉的时间 一般不少于50次脉跳时间
➢脉象要素
文献多从位、次、形、势方面四个方面加 以分析归纳,与以下八因素有关: 脉位:浮、沉 脉次(频率):平、迟、数 脉形: 脉长(轴向范围):长、短 脉宽(径向范围):大、细 脉势: 脉力(心脏搏动的强弱):实、虚 流利度:滑、涩 紧张度:弦、紧、缓、濡 均匀度:结、促、代
➢
正常脉象示意图
浮
皮肤
中
肌肉
沉
筋骨
寸
关
尺
一息
➢ 年龄、性别、体质
(六阴、六阳脉)、特异
脉位(反关、斜飞)
➢脉与外在因素的关系 ➢ 四季气候:春弦、夏
洪、秋浮、冬沉
➢ 地理环境:江南—不
实,西北—沉实
➢ 情志因素:喜—脉缓,
第三节 病 理 脉 象 ➢常见病脉 ➢脉象鉴别 ➢相兼脉 ➢真脏脉 ➢妇人脉与小儿脉
常见病脉
浮脉(芤、革、散脉) 沉脉(伏、劳脉 ) 迟脉(缓脉) 数脉(疾脉) 虚脉 实脉
洪脉 细脉(濡、弱、微、短脉) 滑脉(动脉) 涩脉 弦脉(紧脉) 结脉(代、促脉)
➢常见病脉
1.浮脉 【脉象特征】轻按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
1.浮脉
【临床意义】一般见于表证。 【机理分析】浮脉为阳脉
表证见浮脉是机体驱邪向外的表 现。 邪盛而正气不虚时,脉浮而有力 虚人外感或邪盛正虚时,脉多浮无力。 外感风寒, 脉多浮数。
(4)数脉
【临床意义】多见于热证,亦见于里虚证。
【机理分析】 实热内盛,或外感病邪热亢盛,脉细数有力 病久阴虚,虚热内生,脉细数无力。
心血 心阴
互相 制约
心气 心阳
肺主 气朝 百脉
心
血充脉盈
脾胃(为血 生化之源)
气运血行
脉搏
应指
脉 象
肝
肾藏精 为元气之根
藏血调节血量 主疏泄调畅气机
【脉象形成原理图】
二、诊脉部位
1、三部九 候诊法,又 称遍诊法。 见于《素问》 提示相应部 位、经络、 脏腑病变。
(二)人迎寸口法 对人迎和寸口脉象二部相参进
2.沉脉
【临床意义】多见于里证。 【机理分析】 沉脉为阴脉病理性沉脉的形成 邪实内郁,正气尚盛,邪正相争于里,致气滞
血阻,阳气被遏,不能鼓搏脉气于外,故脉 沉而有力,可见于气滞、血瘀、食积、痰 饮等病证” 气血不足,或阳虚气乏,无力升举鼓动,故脉 沉而无力,可见于各脏腑的虚证。
沉脉相类脉
伏脉 1.特征:重按推筋着骨始得,甚
则暂伏而不 显。
2.意义:常见于邪闭、厥病和 痛极的病人。
牢脉
(3)迟脉
【脉象特征】脉来迟慢,一息不 足四至(相当于每分钟脉搏在 60次以下)。
(3)迟脉
【临床意义】多见于寒证,亦见于邪热 结聚之实热证。
【机理分析】 寒邪侵袭人体的表寒证; 阴寒内盛而正气不衰的实寒证; 心阳不振,无力鼓运气血; 阳明腑实证; 生理性迟脉和缓,一息四至(每分钟60~70次),应
指均匀,是脉有胃气的一种表现,称为 平缓,多见于正常人。 脉搏的跳动不疾不徐,从容和缓稍慢于正 常而快于迟脉。 2.意义:多见于湿病,脾胃虚弱,亦可见于 正常人。
(4)数脉
【脉象特征】脉来急促,一息五至
以上而不满七至。数脉的脉象特点 是脉率较正常为快,脉搏每分钟约 在90~130次之间。
脉诊定义:医生用手指切按患者特定 部位的动脉,依应指形象了解病情, 辨别病证的诊察方法。 历史渊源:公元五世纪扁鹊、《内经》 “三部九候”、《难经》“独取寸 口”、张仲景“平脉辨证”、西晋王 叔和《脉经》为现存最早脉诊专著。 学习方法:熟悉基本知识、掌握基本 技能,反复训练,仔细体会。
主要内容
第一节 诊脉概述 第二节 正常脉象 第三节 病理脉象 第四节 诊脉的临床 运用 及意义 复习思考题
寸口脉的三部九候:分寸、关、尺三部,又 可施行浮、中、沉三候。
桡骨 茎突 内侧 的部 位 (腕 侧) 寸
桡骨茎突
桡骨 茎突 的部 位为 关后 (肘 侧) -尺
➢独取寸口诊病的原理
寸口部为“脉之大会” 寸口部脉气最明显:“脉会太渊”。 可反映宗气的盛衰 脉位固定,简便易行 寸口脉分候脏腑: 寸:左心右肺,并统括胸以上及头 部。
浮脉相类脉
散脉1.特征:浮而无根
2.意义:多见于元气离散,脏腑精气衰
败,尤其是心、肾之气将绝的危重病证。
芤脉1.特征:浮大中空,如按葱管
2.意义:常见于失血、伤阴之 际。
革脉1.特征:浮而搏指,中空外坚,如按鼓皮。
2.意义:多见于亡血、失精、半产、漏 下等病症。
2.沉脉
【脉象特征】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举 之不足,按之有余。沉脉显现的部位较 正常脉深。
关:左肝胆右脾胃,统括膈以下至 脐以上部位
尺:候肾,包括脐以下至足部。
五脏六腑
气血
肺朝百脉
心 肺
手太阴肺经(太脉渊会穴太渊) ( 脉会太渊)
食气入胃 脾气散精
水谷精微 浊气归心 上归于肺
胃受纳 脾运化
独取寸口诊脉的原理图
➢诊脉的方法
举按寻 循推
总按、单诊
诊脉时间
以清晨未起床、 未进食最佳
体位 布指 运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