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 《咬文嚼字》课件 (共39张)PPT语文课件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 《咬文嚼字》课件 (共39张)PPT语文课件
——朱自清
1933年回国。回国前写了《诗论》。
“在我过去的写作中,如果说还有点什么自己独立的东西,那还 是《诗论》。《诗论》对中国诗的音律,对为什么中国诗后来走 上了律诗的道路,作了一些科学的分析。” ——朱光潜
《文艺心理学》《诗论》,开华人美学研究的先锋,是我国比较 美学的典范作品,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论 来印证西方著名诗论,触类旁通,潇洒自如,美不胜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光潜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试图以马 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学术研究,成为美学界一个重要流派的代表。 此外,他还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 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 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他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中国第一部系统 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代表了中国研 究西方美学思想的水平。迄今无人敢代他的地位,无作品敢代替此 书。 文化大革命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
《谈美》和另一本专著《文艺心理学》也有关联,可以说是《文艺 心理学》的缩写本。当时朱光潜还在国外留学,正在研究文艺心理 学,他善于把西方各种美学、心理学理论与中国人熟知的文学现象 结合起来,和鲜活的审美现象结合起来,书中精辟见解层出不穷, 让人读来津津有味。 朱光潜是怀着一种崇高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来写这本不厚的小册 子的,他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和明白如话的语言把高深的美学问题讲 得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从而起到了净化读者心灵、提升一代青年 精神境界的作用。
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 次年进入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 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 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就读爱丁堡大学时写的《给青年的 十二封信》是民国时期出版业的一大景观; 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 位; 1932年,写了《谈美》一书。
例子分析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附近没有人家为邻,一切是那么闲适 宁静,一条长满青草的小路,通向了庞杂荒芜的庭院。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月光皎洁,万籁俱寂,鸟儿栖息在池 边的树上,一位僧人披一身月色,深夜来访,敲响了这座庭院的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没想到主人不在,往回走的路上,过 了桥格外引人注目的是风光秀丽的原野景色,夜风轻拂,天上的云随 风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我这只是暂时回去,过一段时间再来, 共同归隐的约定,我是不会食言的。
咬文嚼字
朱光潜
导入
元代无名氏杂剧《劝夫杀狗》中有:“由不得你咬文嚼字。” 成语“咬文嚼字”既来源此。
在《汉语大词典》中,“咬文嚼字”有三个义项:
1.形容过分地推敲字句 2.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 3.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
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 家、翻译家。清代,桐城出了以方苞、刘大櫆、姚鼐为代表的一 批文学家,成为“桐城派”。其文章特点在于简洁,朱光潜早年 在桐城派古文学私塾中读书,旧学功底很深。
创作心得: 把数量不多的好诗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要弄懂 每字每句的确切意义,还要推敲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 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等到自己动笔时,于无意中支配 自己的思路和气势。
——朱光潜《谈文学》
文本理解
1.在本文中,“咬文嚼字”应该怎么理解呢?(用文中原话回答)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 谨严。” (第3段)
译文2: 幽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往来,只有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 芜的小园。鸟儿歇宿在池边的树上,归来的僧人正在月下敲响山门。 走过小桥呈现出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正在飘动,好像山石在移动。 我暂时要离开这里,但不久还要回来,要按照约定的日期与朋友一起 隐居,决不食言。
早梅 唐·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 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美学老人”
朱光潜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 “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 人。” “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 “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 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
他的座右铭: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后人称郑谷为“一字师”
以上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文字的背后是作者 的思想感情,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感情。这就是我们无论 是阅读还是写作时都要“咬文嚼字”的原因。
后两个例子表面是在讲“字的联想意义”,实际上作者用文学创 作中经常碰到的对字的联想意义的使用做例子,从正反两方面说 明咬文嚼字的重要性。说明咬文嚼字是文学创作有所创新的保证, 有了咬文嚼字的精神,作者在用字用词上才会力求别开生面,表 达的思想感情也才会有新意,创作出来的作品也才称其为文学作 品。
“人生的艺术化”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广义的艺术。 “过一世生活好比做一篇文章。完美的生活都有上品文章所应有 的美点。” “文章忌俗滥,生活也忌俗滥。” “慢慢走,欣赏啊!”
他用这种人生观劝告年轻人,好好珍惜生命,体味生活,让人生 有意义,有价值,有味道。
“孟实先生引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 这种‘宏观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值得学者深思。文艺理论 当有以观其会通,局于一方一隅,是不会有真知灼见的。”
也就是说,朱光潜先生赋予了这个词新的意义,将其贬词褒用了, 认为“咬文嚼字”是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
2.作者论证自己的观点,他的论证方法最明显的是哪一种? 例证法。 (1)郭沫若改台词。(1、2段中“这”与“是”) (2)王若虚改“李广射虎”。 (3)“推敲”。 (4)《惠山烹小龙团》的诗句。 (5)套语的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