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教育的生活意义和生活的教育意义(郭元祥)

论教育的生活意义和生活的教育意义(郭元祥)

《论教育的生活意义和生活的教育意义》郭元祥;胡修银一、两个基本教育命题在教育发展史上,中美两位伟大的教育家确立的信条式的教育命题,分别揭示了教育与生活的本质联系,既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和陶行知倡导的‚生活即教育‛。

不难看出,‚教育即生活‛强调的是教育的生活意义,而‚生活即教育‛则昭示的是生活的教育意义。

重读杜威和陶行知,我们感受到的是众多的启迪。

(一)重读“教育即生活”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命题是针对美国教育脱离社会生活,脱离儿童生活的弊端提出的,也是针对教育没能融入儿童的生活的弊端提出的。

正如滕大春先生所指出的那样:‚盖棺论定地说,美国传统的教育一方面是脱离社会,一方面是脱离儿童。

杜威所要探讨的正好环绕着这两大问题:一是使美国学校和美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合拍,一是使美国学校和儿童以及青少年的身心发育的规律合拍。

‛[1](序言P10)因而,‚教育即生活‛命题具有两个方面的基本含义:一是要求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相结合,要求学校教育与儿童的生活相结合;二是要求教育应体现生活、生长和发展的价值,建构一种美好生活,教育要直接参与儿童的生长过程。

从而,‚教育即生活‛的实质可作如下理解:1.‚教育即生活‛命题首先强调的是教育具有生活的意义。

‚教育即生活‛并不是在教育与生活之间简单地划上等号,而是强调教育对儿童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作用,注重教育对生活的影响。

杜威认为:‚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过程,学校便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因此,‚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1](P9—10),教育是生活本身,那么教育应该充实人的生活,使儿童能够适应生活,更新生活。

‚教育即生活‛强调教育的生活意义,并不是原来的传统的教育就不是生活,而是说传统的教育是一种畸形的生活,不合乎时代精神的生活,是压抑儿童天性的生活。

教育即生活,是指教育应作为适应儿童天性的生活,是一种改造了的生活。

2.‚教育即生活‛强调‚教育是生活的需要‛,以及教育对复杂的社会生活的简化、净化和平衡。

在《民主主义与教育》的开篇中,杜威就指出:教育是生活的需要。

杜威在抨击传统教育时,认为传统教育脱离了社会生活和儿童生活,传统教育没能成为生活的需要。

在社会生活急剧变化后,还未变革的旧教育就应相应地变革,以适应新的变化了的社会生活。

杜威指出:‚明显的事实是,我们的社会生活正在经历着一个彻底的根本的变化。

如果我们的教育对于社会生活必须具有任何意义的话,那么它就必须经历一个相应的完全的变革。

‛[2](P28)教育是为着人的生活,是生活的需要。

‚教育即生活‛与‚学校即社会‛信条具有内在的联系。

作为生活的教育,是不能离开社会生活背景的,教育需要把复杂的社会生活背景作为儿童生长的背景,但又不能对复杂的社会生活背景无所作为。

这要求作为生活的教育给予儿童一种经过教育本身改造了的社会生活情景。

因而,‚教育即生活‛在某种意义上具有教育改造社会生活的涵义。

在谈及学校教育对社会生活的改造作用时,杜威认为,学校教育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简化社会生活,以便使儿童适应并促进儿童对社会生活的把握。

杜威说:‚我们目前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关系,数量很大,相互交织在一起,即使处于最有利地位的儿童,并不能很快地分享其中很多最重要的部分,由于儿童没有参与这些关系,它们的意义不被儿童理解……结果是一团混乱,无所适从‛,学校教育机构的‚首要职责就在于提供一个简化的环境。

‛[1](P22)其二,净化社会生活。

学校教育的职责不仅在于简化社会生活,以使儿童适应,而且在于尽力排除现存环境中的丑陋景象,以免影响儿童的心理习惯。

‚学校要建立一个净化的活动环境。

选择的目的不仅是简化环境,而且要消除不良的东西。

……学校有责任从环境中排除它所提供的这些坏东西,从而尽其所能抵制它们在通常社会环境中的影响。

‛[1](P22)其三,平衡社会生活。

由于儿童生活于不同的社会环境之中,接受的社会生活的影响往往有片面之处,教育就应使儿童生活于一种整体的、全面的、合理的社会生活环境之中。

因而,学校教育的职责在于‚平衡社会生活和环境中的各种成分,保证使每个人有机会避免他所在社会群体的限制,并和更广阔的环境建立充满生气的联系。

‛[1](P23)经过教育简化、净化、平衡了的社会生活,就是‚改造的社会生活‛。

3.‚教育即生活‛意味着教育与人的一生的生活共始终,意味着儿童的生长与发展。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命题有横向和纵向两种不同的含义,横向意义强调教育与社会生活和儿童生活的联系,而其纵向意义强调的则是教育对儿童生长与发展的意义。

[3](P40—46)其纵向意义在‚教育即生活‛命题中具有核心意义。

教育联系生活只是实现儿童生长和发展的条件,生长和发展才是教育最终所要关注的,或者说生长与发展就是教育本身,是教育的实质。

诚如杜威本人所指出:‚我们的最后结论是,生活就是发展;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

‛教育是人的一生持续不断的生长、发展过程,‚因为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不断生长‛。

[1](P45—54)可见,杜威把生活与发展、生长等同起来,生活具有了发展和生长的基本意义。

其实,在杜威的教育信条中,‚教育即生活‛本身就不是孤立的,而是与‚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与改组‛等基本命题直接关联。

作为生活的教育,是儿童生长与发展的过程,是生长与发展本身。

‚教育即生活‛不仅仅强调教育要联系生活,而且强调生活本身的发展性和教育性。

4.‚教育即生活‛并不割裂现实生活与未来生活的联系,并不完全否定未来生活。

认为‚教育即生活‛是完全否定教育对未来理想生活的追求,这可能是人们对‚教育即生活‛命题的一种误解。

加强与现实社会生活和儿童生活的联系,不是‚教育即生活‛命题的终极目的。

教育联系生活,教育要克服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其目的不仅仅在于满足儿童现实生活的需要,而且还在于未来,在于创造一种高于现实生活的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杜威在《哲学与教育》中就明确提出,教育应该被视为达到并延续美好生活的手段,这种美好的生活对于个人来说是充分的、优雅的、丰富的,对于由个人组成的社会来说,也是美好的,杜威批评当时美国教育‚注重于专门性的和技术性的东西而漠视了美好的生活‛,没有成为美好生活的审慎的创造者和培育者[4](P12)。

杜威在他的教育论著中,多次表达了对美国现实生活的不满,批判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教育的终极目的难道在于与这种令人不满的现实生活的一致和结合?显然,在杜威那儿,答案是否定的。

教育的终极目的就在于克服现实生活的种种弊端,通过对现实社会生活的简化、净化和平衡,来达到一种理想的生活。

这种理想生活直接指向着未来。

对未来理想生活的追求,正是教育对人生和美好生活的建构意义的体现。

教育所要追求的理想生活是什么?杜威把‚民主‛看作是一种理想生活,这种理想的生活方式是社会生活和个体生活共有的。

他认为民主不仅仅是一种政治的东西,而且是一种生活的方式,‚民主主义不仅是一种政府的形式;它首先是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1](P93),这就意味着民主是一种美好的社会生活的理想,也是个体存在的最佳方式。

杜威所说的‚民主‛,蕴含着使每个人具有人格独立性,即强调了人在生活世界中应有的地位,这种地位不是依附性的,而是批判性的、独立性的,具有交互主体性的。

在他那儿,‚民主‛不是政治意义的概念,而是人的生命本体意义的概念。

民主作为个体的生活方式,不是一种外在的形式的东西,而是内在的东西。

它具有三个基本点:一是相信人性的潜能,人人都有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都应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二是相信人的理智判断与行为的能力;三是坚信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人与人能够合作[4](P47)。

如何去达到社会的民主理想生活和个体的民主理想生活?杜威认为,哲学是研究美好生活的性质、内容及其实现所依赖的条件的,而教育则是促进美好生活的手段。

教育对美好的理想生活的追求,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教育的本质。

5.‚教育即生活‛强调教育对创制新生活的意义。

教育要联系生活,并不意味着教育要再现现实生活,或者直接等同现实生活,而是要求教育应具有重建生活的意义。

教育是促进美好生活实现的手段,但教育如何去达到这种美好生活的理想?杜威一再批判教育与生活的脱离,指责传统教育所存在的未能改造生活的弊端。

认为教育作为促进美好生活的实现的手段,其基本的方式是‚改造‛或‚改组‛。

从而,杜威把教育的本质理解为: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或改组‛。

可见,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命题与‚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改组‛命题息息相关。

如果从生活的纵向意义上看,教育即生长、教育即发展,那么,从生活的横向意义上看,可以说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杜威认为生活就是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经验‛便是从这种相互作用中产生的。

由于环境始终处于变化之中,因而,为了能够不断地适应环境以求生存、生长和发展,人就必须改造或改组已有的经验。

从而经验的改造或改组便是延续和完善生活的手段[3](P45)。

再者,经验的过程就是实践和探究的过程,‚从做中学‛就是在教育中特殊的生活体验。

这样,经验的改造或改组便具有了生活的意义。

教育就在促进儿童的经验不断地改造或改组的过程之中,实现了儿童的生长和发展。

因此可以说,教育改造或改组人的经验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塑造人的生活的过程,或者说,教育就是不断地重建人的生活的活动。

我们不能把杜威关于‚经验的不断改造或改组‛命题简单地理解为纯粹的教育方式,而要看到其对人的生活的普遍意义。

尽管‚教育即生活‛命题中的‚教育‛和‚生活‛在杜威的理论体系中具有多重涵义,甚至不一致,但可以肯定地说:生活意味着生长与发展;教育本身应是一种美好的生活;教育应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教育应成为促进美好生活的积极手段,并通过经验的改造或改组来塑造或重建人的生活,教育就是人的生活重建的过程。

这也许是‚教育即生活‛命题的要义。

(二)重读“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既是陶行知对教育本质的诠释,又是其对生活本质的领悟。

‚生活即教育‛命题是针对当时中国教育太重书本,与生活没有联系的弊端提出的。

1922年陶行知在《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发表《生活教育》一文,用英文表述了‚生活教育‛的观念和思想:Education of life, Education by life, Education for life,即生活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

‚生活即教育‛命题的要义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生活即教育‛意味着有生活即有教育,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

陶行知说:‚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因此,可以说:‘生活即教育’。

‛[5](P633)而生活就是求生存,是人的生活,因而有生活就有教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