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综合素质》学习笔记

《综合素质》学习笔记

《综合素质》学习笔记❖考题分析:选择题:29*2’=58’材料分析题:3*14’=42’作文:50’❖听课笔记:模块一:职业理念第一章:教育观第一节:素质教育观一、什么是素质教育:1、素质:人生来所具有的生理特点及后天环境教育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品质,内容包括:生理素质及社会文化素质。

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2、理论依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社会存在。

3、现实依据:现代化建设关键科技现代化依据人才依靠教育重点基础教育重点工程素质教育4、意义:时代发展的需要:国际竞争、创新型人才决定国家的未来:科技增长方式,科技、管理家庭的幸福教育自身改革需要5、素质教育的历程:1)1985.05:《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文件意义:思想源头2)1994.08:《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誉工作的若干文件》文件意义:第一次使用素质教育概念3)1999.0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文件意义:明确指出了中小学都要加强素质教育的要求(正式提出素质教育的文件)4)2006.09:《义务教育法》依法实施的阶段5)2010.0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时间:2010——2020文件意义:把素质教育上升为国家发展的战略主题高度二、怎么实施素质教育:1、途径:1)德育为先、五育并举2)实施新课程:科目设置:横向: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题、劳动、心理健康纵向: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不同学生:必修+选修3)学校管理、教育活动、班主任第二章:学生观一、正确地认识学生(一)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人的发展具有的特性:1、客观性:学生是一个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独立于老师的头脑之外,不以老师的意志为转移。

2、主体性: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自觉性(基本)、独立性、创造性(能动性的最高表现)3、发展性:身心发展最迅速发展阶段,可能性,可塑性4、全面性:生理、心理、社会文化全面发展5、差异性:1)不同学生在同一方面的发展存在差异2)不同学生在不同方面的发展存在差异3)不同学生所具有的不同的个性心理倾向上,不同年龄学生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二)中学生的特点:初中生:人的自我意识觉醒阶段,个性发展关键时期关键高中生:三观(世界、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为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二、反对错误的学生观,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一)错误的学生观:1、教师中心论:老师是教学的主宰,强调教师的权威错误根源: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把学生看作接受知识的容器。

2、学生中心论:生活就是学习错误根源:片面夸大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忽视了老师作为知识传递者和智慧的启迪者的角色。

◆(二)正确的学生观: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把学生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因性别、民族、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学生。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①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用发展的观点来认识学生,评价学生,教育学生。

学生的发展规律:顺序性——循序渐进阶段性——年龄特征(教师该怎么做:根据不同的年龄特征提出不同的任务,设置不同的教育内容)不平衡性——抓住关键期互补性——某些机能(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之间)受损后可通过其他方面超常发展(教育工作者怎么做:让学生树立自信,发挥优势来扬长避短)②把学生看成是独特的、完整的个体——进行素质教育的出发点③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④学生需要尊重,教育过程就是师生之间信息交流,情感沟通,人格互动的过程。

(陶行知的“四块糖”教育案例)⑤要认识到学生都有发展的潜力,都处在发展的过程中3、目的:学生全面发展三、正确学生观的理论依据:(一)古代: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孔子提出的六艺(二)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思想1、旧式分工(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开)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2、机器大工业的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3、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4、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和根本途径(三)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四)同素质教育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四、贯彻落实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原则:教育公正——入学机会均等:显性教育过程中机会均等:隐形①性别②民族③地域④家庭背景⑤身心发展水平2、方法:因材施教3、误区:①因材施教不同于教育分层(教育分层的观点是错的)②教育公正不是让所有的学生齐步走,而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发展潜能的基础上个性能够得到充分发展。

第三章:教师观全面认识教师及教师职业教师观职业基本素养树立正确教师观专业发展职业职责价值一、全面认识教师及教师职业(一)概念:广义:知识技能、技巧传授给别人狭义:经过专门训练,在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门人员,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教师法》(1994年)——对老师的定义: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门人员,承当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和使命。

(二)性质:1、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这个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学习个体、自然人社会人接受人类的经验,消化吸收人类文化的进程(三)地位及作用:1、人类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继承者和传递者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四)特点:1、具有复杂性和创造性复杂性:目的全面性、任务多样性创造性:因材施教、教学方法不断更新、教育机智2、连续性(时间)和广泛性(空间)3、长期性和间接性4、主体性和示范性5、个体性和集体性的统一(五)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角色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人生的引路人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研:情景——问题——反思——探究——总结——认识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开拓者和建设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二、树立正确的教师观(一)职业基本素养1、专业基础——通识素养、学科知识2、专业品质——教育思想、教育情感(爱、沟通)、教育法律意识、教育道德3、教育的专业知识与能力4、学科教学知识与技能(二)教师专业发展1、含义:从专业理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阶段及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者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

2、内容:(1)专业理想的建立第一层次:胜任教学,满足学生基本学习需要第二层次:驾驭教学,因材施教,教学骨干第三层次:研究教学,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个人价值实现,学生成长中求得自我发展第四层次:超越自我,致力于终身学习,博采众家之长,创造自己的教学实绩,构成理论研究特色,成为学者型的老师(2)拓展和深化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3)发展职业能力①设计教学的能力:内容目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重难点导入过渡整体构思②表达能力:语言、板书③组织管理能力④教育、教学交往能力⑤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⑥反思能力⑦研究能力(4)形成专业自我3、过程:职前专业发展阶段、入职专业发展阶段、职后专业发展阶段非关注阶段:虚拟关注阶段————实习生存关注阶段————新上任任务关注阶段————我能行吗自我更新关注阶段————我怎样才能……(三)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方法1、含义:2、内容:3、过程:4、途径:正规的专业教育、非正规的专业教育、校本专业发展5、方法:专业知识学习、教育反思、教育研究学习教育教学的理论教育研究结合当前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不断总结撰写文章6、要求:终身学习三、教师职业职责和价值(一)职责:教书育人①搞好教学,提高教学质量②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③关心学生的健康教育(二)价值:传承发展人类文化塑造人类崇高道德品质开启人类智慧模块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1、加强学习2、躬身实践3、树立榜样4、学会反思5、努力做到慎独《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几个关键词:人生导师、主业、倾斜、沟通、培训模块二:教育法律法规一、区分几个概念:1、教育法律——全国人大及常委会制定(立法权)基本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单行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2、教育法规、规章:(国务院、地方人大及常委)国务院下职能部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3、家与政策:党和国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二、明确几种法律责任:1、按照违法行为性质不同划分:针对(1)行政处分:国家行政机关轻微违法实质对象国家工作人员针对(2)行政处罚:国家行政机关违反行政法规但不构成犯罪对象个人和组织(3)民事法律责任:财产为主要内容(4)刑事法律责任:犯罪程度2、违法主体不同:行政机关、学校、教师、学生、社会组织和个人三、把我一对关系:学校教师权利、义务学生学校权利:1、按照章程自主管理2、组织教育教学活动3、招收学生及其他受教育者4、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5、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6、聘任教师及其他员工,实施奖励和处分7、管理本单位设备及经费(管理和应用)8、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教学非法干涉学校义务:1、遵守法律法规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2、执行国家教育教学的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3、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4、以适当的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有关情况提供便利(学校不得侵犯受教育者的隐私权、名誉权及其他合法权益)5、遵守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6、依法接受监督➢《教育法》教育基本原则:1、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2、继承传播(吸收)优秀文化成果3、教育全面性原则4、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原则5、受教育者机会平等6、帮助特殊地区、保护弱势的原则7、建立和完善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原则8、鼓励教育教学研究的原则9、推广普通话原则10、奖励突出贡献原则11、教育优先发展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的特点:1.强制性2.免费性3.公益性4.统一性5.均衡性6.素质教育纳入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教师的基本权利:①教育教学、开展活动和改革实验的权利(教师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②从事科学研究的权利③指导评价权④获取报酬和待遇的权利,寒暑假带薪休假⑤民主管理的权利⑥进修培训的权利有关制度:资格、聘任制、考核制、培训制、奖励制、申诉(教师申诉是指教师对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利或者对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不满时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进行申诉,行政部门接到申诉的30日内应作出处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权利主体:未满18周岁的公民权利: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受教育权义务主体:学校、家庭、社会、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基本原则:教育、保护、从小抓起、预防与矫治教育预防——根本不良行为行为预防严重不良行为重新犯罪自我预防主体法律责任:义务主体:学校、家庭、公安、社会及个人➢《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