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地基岩土分类
红黏土——碳酸盐岩系的岩石经红土化作用形成的高塑性黏土。其液限一般
大于50%。红黏土经再搬运后仍保留其基本特征,其液限大于45%的土为次生 红黏土。
地基岩土分类
其他
人工填土——根据其组成和成因,可分为素填土、压实填土、杂填土、冲填土。
素填土为由碎石土、砂土、粉土、黏性土等组成的填土。 经过压实或夯实的素填土为压实填土。 杂填土为含有建筑垃圾、工业废料、生活垃圾等杂物的填土。 冲填土为由为水力冲填泥砂形成的填土。
注:风化系数(kf)等于风化岩石与新鲜岩石的饱和单轴抗压强度之比,改表格非GB50007-2011所列表格
地基岩土分类碎石土 ——粒径大于2mm颗粒含量超过50%的土
按粒径和颗粒形状分
漂石
块石
地基岩土分类
碎石土
——粒径大于2mm颗粒含量超过50%的土
按密实度分松散、稍密、中密、密实
N63.5——重型圆 锥动力触探,标准 贯入器入土10cm 时候,63.5kg落锤 锤击数
平均粒径小于或等于50mm且最大粒不 超过100mm的卵石、碎石、圆砾、角砾
碎石土密实度野外鉴别方法
地基岩土分类
砂土
——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量不超过全重50%
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超过全重50%的土
按粒组含量分砾砂、粗砂、中砂、细砂、粉砂
按密实度可分为松散、稍密、中密、密实
用63.5kg的锤,自76cm的高度 自由落下,将长度51厘米、外径 5.1厘米、内径3.49厘米的对标 准贯入器击入土中30cm所需的 锤击数,称为标准贯入击数N。
按液性指数IL分
地基岩土分类
其他
粉土——介于砂土与黏性土之间,塑性指数Ip小于或等于10且粒径大于
0.075mm的颗粒含量不超过全重50%的土。
淤泥——在静水或缓慢的流水环境中沉积,并经生物化学作用形成,其天然
含水量大于液限、天然孔隙比大于或等于1.5的黏性土。 当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而天然孔隙比小于1.5但大于或等于1.0的黏性土或粉土为 淤泥质土。 含有大量未分解的腐殖质,有机质含量大于60%的土为泥炭,有机质含量大于 或等于10%且小于或等于60%的土为泥炭质土。
未风化 微风化 中风化 强风化 全风化
风化程度风化系数 kf
微风化
kf>0.8
弱风化
0.4<kf≤0.8
强风化
0.2≤kf≤0.4
全风化
kf<0.2
野外特征
岩质新鲜、表面稍有风化迹象
1、表面和沿节理面大部变色,但断口仍保持新鲜岩石特点,结构未破坏、构造层理清晰。 2、岩体被节理裂隙分割成块碎状(20~40cm),裂隙中填充少量风化物。 3、矿物成分基本未变化,仅沿节理面出现次生矿物。 4、石块不易击碎,物理力学性能几乎未发生变化,不能用镐挖掘,岩心钻方可钻进,锤击 声脆;
地基岩土分类
黏性土——塑性指数IP大于10的土
液限wL——指黏性土处于可塑状态与流动状态之间的界限含水率
塑限wp——黏性土处于可塑状态与半固体状态之间的界限含水率
塑性指数Ip——液限与塑限的差值
液性指数IL——判断土的软硬状态的指数
IL=(w-wp)/(wL-wp),其中w为天然含水率
按塑性指数Ip分
1、颜色改变,结构已部分破坏、构造层理不甚清晰。 2、岩体被节理裂隙分割成块碎状(2~20cm)。 3、矿物成分已经显著变化。 4、碎石可用手折断,用镐可以挖掘,手摇钻不易钻进,锤击声为哑声;
1、颜色已全改变、光泽消失; 2、结构已全部破坏、仅外观保持原岩状态; 3、岩体被节理裂隙分割成散体状。 4、除石英晶粒外其他矿物均风化变质成次生矿物。 5、碎石可用手捏碎,手摇钻可钻进,浸水崩解,与松软土体的特性近似;敲击声为哑声;
建筑地基岩土分类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地基岩土分类
岩石
碎石土
建筑地基岩土
砂土
粉土
粘性土 人工填土
地基岩土分类
岩石分类
➢ 坚硬程度(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frk)
➢ 完整程度(完整性指数)
地基岩土分类
岩石分类
➢ 风化程度(岩石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作用下出现破碎、疏松及矿物成分次生变化的现象)
膨胀土——土中黏粒成分主要由亲水性矿物组成,同时具有显著的吸水膨胀和
失水收缩特性,其自由膨胀率大于或等于40%的黏性土
湿陷性土——在一定压力下浸水后产生附加沉降。其湿陷系数大于或等于0.015
的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