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球的内部圈层教案

地球的内部圈层教案

地球的内部圈层教案地球的内部圈层教案【篇一:地球的内部圈层教学设计】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的教学设计吴梦云37号13地理科学【教学设计理念】1、重视探究性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通过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2、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已有知识与体验,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当作是学生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

【课程标准分析】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标准是“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对于本条标准的把握应注意以下几点:1、准中的“说出”属于了解水平,“概括”属于“理解水平”2、本条标准有两层含义: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

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

【教学目标】本节课对象为高一学生初中地理转入高中地理学习,地理学习能力比较薄弱。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读《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及学生能够说出横波和纵波特点,能够画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简易图并标出对应部分,区分岩石圈,地壳,软流层等易混淆的概念,准确率达到90%。

【教学重点】1、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

3、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教学难点】1、两种地震波的传播特征极其在地球内部圈层研究中的运用。

2、地球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和主要特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电脑【教学方法】导学法教学、探究性教学、问题解决式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观看新闻一则:2010年4月20日,英国石油公司租赁的位于美国墨西哥湾的一座半潜式钻井平台爆炸起火。

36小时后,平台沉没,11名工作人员遇难。

钻井平台底部油井自24日起漏油不止并引发了大规模原油污染象,那地球内部的有什么构造又发生着什么样的活动呢。

前面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谈天”是为了“说地”,整个地球不是一个均质体。

而是一个由不同物质,不同状态组成的同心圈层结构,每个圈层的成分、密度、温度各不相同。

以地心为共同球心,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各个圈层如何划分及其特点如何?新课探究探究一:1、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的研究方法1、人类能进入地球内部较深的地方进行直接研究吗?2、目前人类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主要手段是什么?3、人类是否还有其他的渠道和方法获取地球内部的信息?如果有,有哪些?请简要的说明。

【总结】1、不能。

人类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钻探深度是14千米。

2、地震波——地球的x射线。

3、有。

(1)改进钻探技术,结合相关方面的科学设想。

(2)根据火山喷发的物质,获取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相关信息。

(3)地表的温泉、热泉可知地球内部有丰富的地热资源。

(4)遥感技术(5)其他的手段2、地震波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运用读图1.26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图1、教师讲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依据:地震波。

地震波是指从震源产生向四周辐射的弹性波。

按传播方式可分为纵波(p波)、横波(s波)横波的特点: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相互垂直.纵波是质点的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 解释得通俗点:你拿着一条绳子的一端,上下抖动出来的就是横波.就是通常的正弦曲线.纵波其实是我们日常见得最多的,声波就是最最最典型的纵波,手拿着弹簧上端,快速上下抖动,弹簧产生的就是一个很形象的纵波.探究二:1、地球的内部圈层名称及其划分界面1、指导学生读图,从图中看出两种类型地震波在传播速度上的差异。

分析两种不同类型地震波的波动方向和传播方向的关系。

合作探究学习——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1、解说地震波速度的变化特点。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及其名称。

3、各圈层的组成物质及其主要特征。

思考:根据地震波的特点及变化,可以说明什么问题?(不连续面:地震波发生突然变化的地方,说明此处物质不连续。

)4、让学生上讲在黑板上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适当的位置标出两个界面及内部圈层名称【总结】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上台,对照幻灯片上的图1.26进行讲解,并适时分析。

探究三、1、对照地图,学习各内部圈层的划分和特征1、地壳:莫霍界面(地下33km)以上部分读地壳中主要化学含量百分比图(以硅氧元素为主)大陆地壳:双层(上层:硅铝层下层:硅镁层)大洋地壳:单层(硅镁层)地壳的结构特征;地壳厚度不均和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

壳厚度变化规律: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2、地幔:莫霍界面(33km),古登堡界面以上(2900km)部分物质组成: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平均厚度为100~110千米软流层: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位于上地幔上部3、概念辩析地壳、软流层与岩石图地壳的范围是在地表以下、莫霍界面以上的部分。

软流层又叫软流圈,被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位于上地幔上部,在地下约50千米—250千米至400千米处,是一个基本上呈全球性分布的地内圈层。

岩石圈则从软流层以上直到地表,由岩石组成。

三者的关系可表示为:岩石圈=地壳十上地慢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

4、地核:古登堡界面以下直至地心部分,成物质可能是高温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外核:呈液体或熔融状态,它们相对地壳流动,可能是地球磁场产生的主要原因.内核:呈固态总结【课堂练习】1.有关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a .地震波是一种无线电波b .纵波传到古登堡面时完全消失c .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在莫霍面都明显减少d .从震源发生的地震波,纵波比横波先到达地面2.莫霍界面是()a.地壳和地幔的界线b.地幔和地核的界线c.岩石圈和地幔的界线d.上地幔和下地幔的界线3.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a.岩石圈属于地壳的一部分,是由岩石构成的b.岩石圈属于上地幔的一部分c.岩石圈与生物圈关系密切d.岩石圈的上部是软流层4、读图回答下列问题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的内部圈层的划分(1)地震波:e________,f________。

【篇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教案】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一、课标要求:说出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概括每个圈层结构的主要特点。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学生能够说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分层和特征②能够辨认地球上的两个不连续面,能说出他们的具体分布的位置2、过程与方法:利用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与地震波的波速变化图,结合知识,能在图中分别指出地球的不连续面和地球内部圈层的范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学习,学生的探索精神得到锻炼与开发。

三、学情分析:本节课是针对于高一的学生,他们的空间想象力还不够丰富和准确,所以,在讲解内部圈层的时候,应该注意结合图解的形式,学生之前已经学习过地震波的相关知识,知道地球存在这两个不连续面,能够说出地球的内部圈层。

四、教材分析:本次课内容选自中图版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里面的内容,该节课对学生了解好地球的内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次课的知识点主要有地球的内部圈层,主要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是由坚硬的岩石外壳组成,在陆地部分平均为33km,而海洋壳部分为7km,平均为17km厚。

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的上部存在着一个软流层(60-250或400km),地核又分为内核和外核;岩石圈的范围是软流层的顶部以上的部分,包括地壳,也就是0-60km的范围。

为了对地壳厚度不均匀有更好地理解,由一个题目巩固:请同学们比较一些下列地方哪个厚度最薄和最后?a太平洋b青藏高原c华北平原d四川盆地本次课要运用到的图像有五、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和特点难点: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和特点六、教学方法讲授法和对比分析法七、教学过程【篇三:《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一、课程题目: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第25页——28页)二、课标分析:【课标要求】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课标分析】1. 本条课程标准有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的要求,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结构的特点,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

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

但是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而应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

2. 本条活动建议提出对地球圈层进行讲解时,要充分运用感性认知的手段,如利用教具、学具,或者绘制示意图,进而构架起地球圈结构的认知框架。

3.在对这一部分自然环境学习的基础上,可知人类通过长期活动创造了人文环境,而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组成地理环境,加深对人类生活的地球表层的认识。

三、教材分析:【教材内容分析】1.本节教材的叙述性内容主要从两个大方面进行阐述:第一部分是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内部圈层的划分及边界,地壳的组成元素、厚薄和分布和地核的组成和状态。

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特点多是由地震波波速变化来间接推断的,因此,将地震波波速随深度变化及两个突变界面作为教学的主要过程是必要的,而教学的成果是学生可以在指导下绘制出内部圈层结构四、学情分析:1.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区别于初中学生的地方在于,已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求区别于高年级学生的地方在于,读图分析能力一般,合作探究能力较为欠缺,仍需恰当地启发,适当点拨,但对手动操作视频、动画等直接感知有兴趣,教师应充分激发这一兴趣。

2.本阶段学生已经完成了第一章行星地球—前三节的学习,对高中地理有了初步的认识,加上前一阶段学习内容难度较大(地球的外部环境和地球运动),而地球圈层结构这部分内容的难度较低,因而可以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地理的兴趣,重塑学习地理的信心。

3.地球圈层结构的内容对学习必修一后三章都具有重要的基础和铺垫作用,有利于学生建立起四大圈层的框架,并能够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逐步培养起地理思维。

五、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掌握依据地震波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方法;②知道并能说出地球内部各圈层的主要特点以及岩石圈的概念;【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图1—21,学生体会运用地震波划分出地球内部圈层的过程;②能够绘制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体会运用地震波划分出地球内部圈层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②通过认识地球的圈层结构系统,培养树立起热爱地球和保护地球的观念。

六、教学重难点【教学难点】①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②地球内圈层的空间分布、组成和特点。

【教学重点】①区分岩石圈与地壳;②地球各圈层的特点。

七、教学方法:1、教法:启发式讲授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不急于得到答案,注重学生思考的过程;穿插针对知识点的扩展延伸,使学生将新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学习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