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宁波市正始中学蔡国忠
【设计思想】
本课设计通过创设一系列活动情境,让学生主动的去探知未知的地理世界,感受地理无穷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地理兴趣。
因此,“导入”从中国的神话入手,如“地下分为十八层……”,再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学生熟悉的“熟鸡蛋结构”情境,这些情景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再设置一系列的关于地球内部圈层的问题,让学生有了探究的动机,通过阅读课文、图片和相关资料,让学生发现地震波波速在地球内部发生的变化和原因探究,进而推知地球内部真的很像一个“熟鸡蛋结构”。
然后,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探究地球外部圈层,以及和人类的关系。
做到了整节课学生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充满主动探究的主体,一个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研究者。
【课标解读和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掌握地球各圈层的构造及其主要特点,尤其是地球内部圈层的构造划分。
同时通过读图、析图、分析资料等手段来掌握一定的学习能力。
所以,我认为该节的教学目标主要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和技能:
A、了解地球圈层结构及特点,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B、运用资料和图表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A、能够结合地球各圈层结构特点,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B、用具体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学会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的方法,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B、初步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认识事物的普遍联系性规律;
C、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精神。
【教材内容和知识结构】
1、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教材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人类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主要通过对地震波的研究,来推知地球内部的组成及其他特征。
所以,在具体教学中,首先掌握地震波的特点:纵波传播速度快,能通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
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根据地震波速度的变化,来推知地球内部的物质的组成及特点。
我们把地震波速度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叫莫霍界面;另一个在地下2900千米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这个面叫做古登堡界面。
根据这两个界面,我们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地球外部圈层与人类关系比较密切,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在后面的教材中会有更详细的介绍,所以在本节中介绍可简略点。
当然,要强调的是地球外部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是世界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同样,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作用都会造成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
所以,人类只有按自然规律办事,合理利用、改造自然,才能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为人类造福。
否则,会使生态系统恶性发展,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2、知识结构
【学情分析】
1、地球内部圈层内容虽简单,但比较理论化,无法让学生用“眼见为实”来感受,所以通过实物比拟的方法来描述地球内部结构(如地球内部圈层就像一个鸡蛋剖面一样。
)是一种比较好的“化繁为简”、“化虚为实”的好方法。
2、关于地震波中的纵波(P)和横波(S),学生在初中只能是看到过,在高中物理中还没学到该部分内容。
所以,我们地理老师就应充当一回物理老师,要全面的把纵波(P)和横波(S)的相关知识讲清讲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学好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和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地球内外圈层的空间分布和特点
2、难点: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和基本特征。
【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1、教学方法:对比分析法、读图分析法、演绎归纳法、合作讨论法、画图分析法等
2、教学策略:建构学习法是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而获得知识的过程。
根据这一思想,本节教学采取了“以问题为中心的引导学习”策略,通过对比,读图、资料分析,合作讨论,演绎归纳等方式,达到一种“旧知”构建“新知”的效果。
在具体操作中,主要考虑了以下一些基本方面:
A、人是有好奇心的,所以对“未知问题”的探索是一种永恒的学习动力。
B、“学生活中的地理,在地理中生活。
”所以,给学生以最真实的现实体验,这是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最有效的方式。
C、地理教学特点的需要。
地图学习,资料分析(也包括影象、图片等)对比分析,归纳,合作讨论等多元素学习,是地理学习的基本特点所在。
D、人的认知特点需要。
人的认知一般会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元,从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等,地理教学策略设计也要遵循这个特点。
【教学技术、教学仪器和课时安排】
1、教学技术和教学仪器:多媒体手段、一个熟鸡蛋、一把小刀、图片资料、文字资料等。
2、课时安排:1课时
【具体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随堂练习或课后练习】
一、单顷选择题
1.有关地震波的说法,正确的是()
A.纵波的传播速度较慢,横波的传播速度较快
B.纵波可以穿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
C.横波只能穿过气态的物质
D.纵波传播的速度随经过的物质不同而发生变化,而横波不变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
A.地震发生时的地面变化
B.通过打深井而获得的信息
C.由地震波的速度变化而形成的不连续界面
D.通过卫星遥感技术获得的信息
3.莫霍界面是()
A.地壳和地幔的界线B.地幔和地核的界线
C.岩石圈和地幔的界线D.上地幔和下地幔的界线4.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A.岩石圈属于地壳的一部分,是由岩石构成的
B.岩石圈属于上地幔的一部分
C.岩石圈与生物圈关系密切
D.岩石圈的上部是软流层
5.据有关的证据说明,地球内部圈层中物质为液态的是()A.上地幔B.下地幔C.外地核D.内地核6.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大气圈是由大气组成的简单的系统
B.水圈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C.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全部
D.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但和地球的内部圈层没有关系
二、综合题
7.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的内部圈层的划分
(1)地震波:E________,F________。
(2)不连续界面:A________,B________。
(3)圈层;D________,C________。
(4)地震波在经过B界面时传播速度有什么变化?
8、读图回答问题。
(1)地球内部圈层的名称:A和B是________,A和B+C是________,D是________,C+D+E是________的一部分。
(2)不连续界面:F________。
(3)地震波在经过F时速度发生什么变化?
(4)A和B为什么厚度不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