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七年级语文下册 13《我爱这土地》导学案 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13《我爱这土地》导学案 语文版
二.自由诵读体会由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
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2.检查并纠正你朗读停顿和重读的字词。
3.参考: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一、鉴赏语言
1、反复诵读,品味韵律。
诵读,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最好手段。就诵读方法看,一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二要帮助学生入情入境,三要采用多种形式激趣。
2、抓关键词,推敲语言.
诗是精炼的语言,一句话乃至一个字,里面蕴藏着深厚的旨趣,所以诗家以一字称工,刻意锤炼,以求其精深。对诗歌的炼字进行推敲,从而品味语言的隽美。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叠词等都是关键词。
2.课文哪几句诗使用了排比修辞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课堂总结:
第二课时(完成目标C、D)
合
作
学
习
之
研
讨
欣
赏
【学法点睛】
表情朗读是一种略带表演性质的朗读,追求声情并茂形神兼备的朗读效果。
【温馨提示】
诗歌鉴赏方法
诗歌圣地是人类的精神后花园,聚焦了美景,凝结着美情。现代诗歌更具情理义,更富新美力。它想象丰富,构思巧妙,极富音乐节奏,能凝练地反映时代生活,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结合教学,我觉得,鉴赏现代诗歌要注意以下四点。
【温馨提示】
注意节奏的划分和朗读的停顿
【教师寄语】
英国诗人培根说过“读诗使人聪慧”。我喜欢读诗,因为它给我清风与明月;给我湖光与山色;给我碧海与晴空,它打通了我与自然的界限。体味着;陶渊明的朵朵菊花点缀了朦胧的南山;龚自珍的 片片落红幻化成软软的春泥;晏殊的独自徘徊落寞了曲径通幽;温庭筠的默默斜晖笼罩了悠悠碧水。今天,老师带领着同学们走进了自由、广阔的现代诗歌的天地里,感受了它特有的魅力。
把握意象,必须在利用已知的基础上初步把握诗歌的风格、情感基调。体味诗情,首先要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从想象中体味形象,对诗人的想象活动进行再经历和再体验。读《我 爱这土地》,顺着诗句,把自己想象成一只小鸟,体味喉咙为什么会“嘶哑”,爱国者的形象即可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因为这首诗的形象的核心是一只不懈地为土地、河流、风和黎明歌唱,死后连羽毛都奉献给土地的多情鸟。读诗的全过程,想象活动都是围绕着这只鸟的形象展开的,对于诗歌中的爱国主义激情的把握,是通过对这只热爱土地的鸟的想象而获得的,离开了想象将一无所获。
自
主
学
习
之
整
体
感
知
【学法点睛】
¤朗读指导
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解题,背景介绍
诗的题目是《我爱这土地》,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土地的热爱,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成为时代的“吹号者”,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
二、鉴赏形象
1、捕捉意象,体察诗情
“意”是作者表达的中心,寄托的思想、情感;“象”是具象,具体可感的事物。“意象”合指作家头脑中所形成的客观形象和主观情趣的有机融合,也指表现在作品里的、包含着主观思想情趣的具体形象。如《我爱这土地》中的“鸟”、“土地”、“河流”、“风”、“黎明”等就是寄予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的具体可感的事物,即为意象。诗歌是抒情的,除了少数直接抒情,大多数都要为情感抒发找个可代表、可象征、可寄托的具体的“象”。要体味诗情就必须解开意象。因此把握意象是真正解读诗歌的第一步。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 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5.学生自由朗读,探讨本诗的感情基调:悲怆而深沉;
6.朗读练习,推荐2—3名读的好的同学在班上朗读;
7.男生、女生分别齐读;
8.全班同学集体朗读;9.背诵全诗。
三、达标检测
1.给下面加线字注音。嘶哑喉咙吹刮
一.自学
自查资料了解爱情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我爱这土地
课题
我爱这土地
编写
时间
学习目标:
A.能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重音,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B.识记有关艾青的文学 常识,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C.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D.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A.关键诗句的理解
B.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C.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D.理解一、二两节诗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A.朗 读教学法
B.讨论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流程
教师导
学生学
听课锦囊
第一课时(完成目标A、B)
情
境
导
入
背景音乐:殷秀梅演唱的歌曲《祖国啊,我永远爱你》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板书:我爱这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