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扬州大学农学专业经济管理复习题库

扬州大学农学专业经济管理复习题库

(一)导论农业概念农业是人类利用自然环境条件,依靠生物的生理机能,通过劳动控制或强化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过程,把外界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为生物产品,以满足社会需要的社会生产部门。

农业分类1)根据劳动对象的生物学性质,可以把农业划分为植物栽培业和动物饲养业两大类。

2)根据生产类型和学科属性相结合的原则,可以把农业划分为以粮棉油为主的大田作物生产;以果树、蔬菜和花卉为主的园艺生产;以猪牛羊禽为主的畜牧业生产;以捕捞和养殖为主的渔业生产;以及以造林、营林和对成熟林及林产品的采伐和利用的林业生产等3)中国现行统计口径将农业(大农业)划分为农业(小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四个部门。

农业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园艺作物、和饲料作物林业包括造林、营林和对成熟林及林产品的采伐和利用等牧业包括水生动物以外的一切动物的饲养渔业包括水生动物和海藻类植物的养殖和捕捞农业特点农业生产最本质的特征是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互交织,具有社会性和生物性的双重特点。

由此派生出农业完全不同于其他产业部门的许多具体特点:1)土地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

在农业生产中,土地不仅是劳动场所,更是劳动对象和劳动手段,直接参与农产品的生产过程。

2)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影响大,具有地域性和波动性:3)农业生产周期长,具有连续性和季节性4)农产品既是消费资料,又是生产资料,具有双重性农业地位1.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存是人类的第一需要,人类生存以衣食为主。

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是生存之本。

迄今为止,人类所需要的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及其原料,主要来源于农业,尤其是维持人类生理机能所必需的糖类、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等只能依靠动植物产品来提供。

2.农业是社会分工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独立和发展的基础。

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人们生产的农产品在满足自身需要后出现了剩余。

这时,社会可以把日益增多的劳动力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从事非农生产活动,于是有了分工、分业的发展。

3.农业是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只有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农业剩余产品大量增加,才能使一部分人不仅脱离农业,而且脱离物质生产领域成为可能,使文化、科学、教育、卫生等部门得以独立和进一步发展。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四大经济贡献)产品贡献:产品贡献是指农业部门所生产的食物和工业原料。

要素贡献:指农业生产要素转移到其他非农产业部门,从而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农业部门所提供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力、资本和土地。

市场贡献:指农业部门对工业产品和服务的市场需求。

外汇贡献:指农业在改善国际收支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即通过出口农产品,农业为国民经济建设赚取外汇收入。

经济现代所说的经济,就其本质含义而言,包含了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内容,是社会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活动的总称,即在一定社会中,人们有效地取得和利用各种稀缺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一切活动及在该活动中形成的人们之间的关系。

管理四要素一是管理者,即管理主体,回答的是由谁来管理?二是管理的对象,即管理客体,回答的是管理什么?三是管理目标,回答的是管理要实现什么预定目的?四是管理的办法与措施,即管理行为,回答的是怎样进行管理?管理二重性管理具有二重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管理的自然属性亦称管理的生产力属性,是指管理要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合理组织生产力。

管理的社会属性是指管理要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要受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制约。

在经济活动领域,管理的社会属性亦称管理的生产关系属性。

农业经济管理农业经济管理,是国家为了达到一定的预期目的,对农业经济活动进行计划、组织、调控、监督等而采取的一系列方式、方法和手段的总和,是管理在农业经济领域的具体运用。

农业经济管理目标一、农业经济管理的目标1.概念农业经济管理目标,是指国家在农业经济管理方面所要达到的农业经济运行状态的预定目的。

2.农业经济管理的目标1)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收入,应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管理农业的首要的根本目标。

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是调动农民积极性的核心问题。

2)保障农产品供应的安全性农业的最基本功能是生产农产品。

因此,增加农产品产量,保障农产品供应,是农业经济管理的一般目标。

3)优化农业结构农业结构合理与否,对于农业经济持续增长和健康发展,对于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4)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是农业经济管理的又一基本目标。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一要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二要提高农业生产资料效率,尤其是土地生产率。

5)农民充分就业在就业问题上给农民以和城市居民一样的“国民待遇”。

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应坚持“两条腿走路”原则,一方面,扩大和深化农业与农村内部就业空间,挖潜内部潜力充;另一方面,创造更多的非农就业机会,拓宽农民就业渠道。

(二)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农业经济形式概念经济形式又称为经济组织形式或经济成分,通常是指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即生产资料归谁所有、有谁支配和由谁受益等生产关系的表现形式。

经济形式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本质农业经济形式构成(一)国有农业经济国有农业经济即全民所有制农业经济,是指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的经济形式,是社会主义公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有农业经济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是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国有农场、林场、畜牧场、渔场等;二是从某一方面为农业服务的各类农业企业和事业单位,主要包括国有农机站、水利排灌站、农业技术推广站、农经站、种子公司农药公司、肥料公司、饲料公司、农机公司以及农业科研单位等。

(二)集体农业经济集体农业经济是指农业劳动者为了共同进行农业生产或有关的经济活动,为了共同的目的组成的一种经济组织,其生产资料归集体成员共同所有。

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传统的集体经济组织;二是社区双层经营方式的集体经济;三是合作经济组织的集体成分。

(三)个体农业经济我国个体农业经济主要是指生产资料归家庭所有,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依靠家庭劳动力、生产资料和资金,从事农、林、牧、渔等各业的某个方面的综合性生产或专业性生产,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产品归个人支配的一种经济形式。

(三)私营农业经济农业中的私营经济是指生产资料归公民个人所有,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经济形式。

(四)联营农业经济是由不同所有制性质的企业之间,或企业与事业单位之间共同投资组成新的经济实体的一种复合经济形式。

(五)股份制农业经济是指全部注册资本由全体股东共同出资,并以股份形式兴办企业而组成的一种经济形式。

(六)外资农业经济是指引进国外资本在我国农业中开办的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商独资经营企业的一种经济形式。

农业经营方式概念农业经营方式,是指在一定的农业经济形式下,农业生产单位为组织生产经营活动,所采取的经济运行和经营管理的具体形式。

它具有两层含义:一是作为生产力合理组织的层次,是劳动者与各个生产要素的结合;二是作为生产关系实现的层次,通过再生产的具体环节,体现不同的经济“责、权、利”关系。

农业经营方式类型1、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统分结合的农村集体经济内部按照“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统分结合”的原则,组织安排经营项目和内容,该统的部分由集体经济组织统一负责经营和管理,该分的部分通过承包责任制具体落实各个农户,由其负责经营和管理。

这种经营方式既有利于调动集体一级的积极性,又有利于明确承包户的任务、职责和权利,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2、承包经营承包经营是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不变的前提下,发包方把自己所占有的一部分资产的经营权按约定的条件转让给承包方,承包方对所承包经营的资产安全负责,并按承包合同的规定上交承包任务。

通过承包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经营过程由承包方负责,独立经营,自负盈亏。

3、租赁经营租赁经营是指出租方将其所有的生产资料或经营权出租给承租人使用,并定期收取租金的一种经营方式。

承租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集体。

4.家庭经营是指以农民家庭为相对独立的生产单位,以家庭劳动力为主所从事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因此又称为农户经营或家庭农场经营。

弹性大,试用于各种不同经济形式。

5、联合经营联合经营是指不同所有制性质的企业之间或企业、事业单位之间共同投资组成新的经济实体,从事经营活动。

6、集团化经营集团化经营是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为实现多元化、多角化和国际化发展而形成的一种跨地域、跨所有制的大规模联合经营或经济联合。

7、外商投资经营吸引外国直接投资,举办外商投资企业,是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外商直接投资经营并参与管理的企业形式,主要有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经营企业(三者合称“三资企业”)以及中外合作开发企业。

8、国际化经营国际化经营亦称跨国经营,是指企业为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而进行的经营活动,主要是指我国企业到国外投资办企业。

9、农业产业化经营所谓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指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家庭经营为基础,依靠龙头企业及各种中介组织的带动,将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诸环节联结整合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实行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从而提高农业的增值能力和比较效益,实现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协调、自我发展的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方式。

其基本特征是:商品化、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和一体化。

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概念所谓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农业经济管理的组织体系及相应的规章制度。

家庭承包制的重大意义第一,它在社会主义农业生产组织内部第一次真正实现了责权利的有机结合和按劳分配。

责任制原则是科学管理的基本原则之一,其基本要求是责任、权力和利益的对等和统一。

农业家庭承包制有效地克服了传统人民公社体制下农业中的平均主义“大锅饭”,这不仅意味着有效解决了农业发展的内在动力问题,而且标志着农业中科学管理时代的到来。

第二,它彻底打破了把生产资料所有制及经济形式与经营方式混为一谈的传统观念。

找到了社会主义农业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和农业生产的有效组织形式。

第三,它使我国农业摆脱了濒临崩溃的危机,重新唤起了广大农民的社会主义热情和信心。

直到改革开放时,广大农村尚有一亿多人口的温饱没能解决。

如果这种状况继续下去,将会严重挫伤广大农民的社会主义农业热情和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信心。

第四,它为我国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提供了动力和实践经验。

家庭承包制的惊人效果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和反思。

一方面,它促使各行各业在自身的改革与发展中自觉导入责任制原则;另一方面,它促使人们对权力过度集中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深刻反思,并从宏观层面谋划我国改革开放的体制取向和经济管理模式。

传统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特点与弊端1.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微观组织制度方面,超越农业生产力水平盲目追求“一大二公”和全面推行公有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