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

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


分类
公民参与方法
8.申诉专员和行动中心
使用范围
解决公民投诉问题 存在于各级政府的公共服务提供中,地方公 共服务中最为普遍,教育和预防犯罪领域最 为典型 政府服务水平需要提高而不可能增加额外 支出的服务领域
9.共同生产 当代公民参与 的5种高级形式
10.志愿主义
11.决策中制度化的公民角色
12.保护公共利益的结构
他的主要著作为《在市民与城市之纪60年代 美国兴起了新公民参与运动
70年代以后
公民参与运动扩大到世界范围 呼吁 “强势民主”、要求“公民治理”
80年代
新公民参与运动遇到新的挑战
管理者提出 “弱势民主”
公共管理者面对环境
一方面:他们被要求应该不断地推进公民 在政府公共事务的管理中的参与
保证公民参与的长期成效
公民参与的日趋增加导致新利益团体的增 长,而更广泛的公共利益却被忽视
• 托马斯建议,公共管理者“在解决决策问题时不应把自己 只局限于一种公民参与方法上。公共管理者必须考虑具体 问题的内在性质和要求,同时也要时刻注意这些要求随问 题发展所产生的变化,在此过程中吸纳公民参与,以便能够 更大限度地提高公共管理的有效性。”
二、公民参与的有效决策模型
托马斯试图建立起一个新的有关公民参与的理论,这个 理论 “将来自公民参与的现实性的平衡观点与如何使 公民参与实践随环境状况变化而变化的随机性观点结合 起来,能够形成一种对公共管理者更有实践操作价值的 理论。” 托马斯指出了界定公民参与适宜度的两项指标:政策质 量要求和政策可接受性要求。 如何选择有效的决策方式吸纳不同程度的公民参与,托 马斯构建了公民参与的有效决策模型。在这个模型中, 公共管理者可以在5种决策参与途径中进行选择
决策参与途径
① 自主式管理决策 ② 改良的自主管理决策
③ 分散式的公众协商
④ 整体式的公众协商 ⑤ 公共决策
选择决策途径前的七个问题
1.在任何决策中,管理者都明确决策的质量要求是什么吗?
2.我有充分的信息做出高质量的决策吗? 3.政策问题是否被结构化了,以致不再需要人们重新界定其 他替代方案? 4.公众对决策的接受程度是否对决策的有效执行至关重要?如 果是这样的话,管理者单独制定决策,他有相当的把握来认定 公民会接受政策吗? 5.谁是相关的公众?公众是一个有组织的团体、多个有组织的 团体、无组织的公众,还是这3种形式的混合体呢? 6.在解决决策问题时,相关的公众能分享公共管理机构欲达成 的决策目标吗? 7.在选择优先解决问题的方案时,公众内部可能会产生争议吗?
另一方面:他们又没有一个明确的参照标 准,说明政府应该在什么时候以及怎样的 方式让公民更多地参与公共事务管理 官员只被告知,他们必须实现公民参与的 目标要求,但同时,这又不能损害政府组 织的管理效益和效率
发现问题:公共管理者选择在什么时候,在多大频率上,以什么 方式,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接纳公民参与? 托马斯的研究视角:公共决策过程中公民参与的基本途径 研究范围: 1.在理论层次上探讨如何使当今公民参与运动契合并适应于公共 管理理论 2.在实践层面上探索运用什么样的有效途径,才能促进公民参与 政府公共决策和管理的过程。
谢谢大家!
有效决策模型示意图
三、公民参与的技术
确定了公民参与的模型和程度之后,就要选择相关 的参与技术以实现公民参与。托马斯对过去公民参 与的实践中存在的技术和方法进行了分类:
1、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的公民参与;
2、在互动中,以获取公民对政策的认可和接受为目 的,赋予公民一定的影响权力; 3、在两者的基础上,托马斯又考察了当代公民参与 的高级形式。
以获取信息为目的 ① 关键公众接触法 的公民参与技术 ② 公民发起的接触法 ③ 公民调查
电访
信访、投诉
④ 新沟通技术,如电子计算机等
以获取公民对政策的认可和接 受为目的,赋予公民一定影响 力的公民参与技术
① 公民会议 ② 咨询委员会 ③ 斡旋调解
1.申诉专员与行政中心
高 级 形 式 的 公 民 参 与
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
——约翰•克莱顿•托马斯[美] 孙柏瑛 译
约翰·克莱顿·托马斯 (John Clayton Thomas)
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公共行政与城市管理研究学院
的教授、院长。托马斯在公共行政和城市公共事务 管理方面主持过多项研究课题,他主要关注公民
如何与政府建立联系以及如何推进公民与政 府间合作关系的发展问题,致力于公民参与 的研究。
2.共同生产
3.志愿主义
4.决策中制度化的公民角色
5.保护公共利益的结构
分类
公民参与方法 1.关键公众接触法
2.公民发起的接触法
使用范围 常用于信息收集,为其他方法提供有益补充
评估公民对现存公共服务状况反映的强烈程
管理者无法确定公众意见时;对问题的行动方案 选择被明确界定了;存在复杂的公众时
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的 公民参与
3.公民调查 4.新沟通技术
5.公民会议
新技术强化了公民参与的手段
管理者希望和公民交换信息的时候
以增进政策接受性为 目的的公民参与
6.咨询委员会 7.斡旋调解
管理者希望在重大问题上与公众分享一定的决 策权力时;相关公众至少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 组织化团体及未组织化的公众
争议陷入僵局,并且对立双方有和解意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