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伤寒论的题库~(仅供参考~ 作者:占卜先生)简答题1.简述六经病各自的治法及代表方剂:太阳病解肌发汗,用麻黄汤或桂枝汤;阳明病清热泻下,用白虎汤或承气汤;少阳病和解少阳,用小柴胡汤;太阴病温中散寒,用理中丸;少阴病回阳救逆,用四逆汤;厥阴病清上温下,用乌梅丸。
2.如何理解太阳病提纲证:太阳病提纲即原文第一条“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外邪袭表,正气抗邪,正邪相争与表,气血浮胜于外,故脉浮;太阳受邪,经气运行不利,故头项强痛;风寒束表,卫阳被遏,不能温分肉,故恶寒。
以上脉证反映了外邪袭表,营卫失和,正邪相争于表的病理机转,为太阳病的主要脉证,也是表证共有的症状。
3太阳中风证和太阳伤寒证的辨别要点是什么?简述病机:鉴别要点在于汗出和无汗,脉浮紧和浮缓。
二者虽均为风寒袭表所致,但太阳中风证的病机为卫阳不固,营不内守,故见汗出,汗出后营阴内弱,故脉搏宽缓而呈浮缓之象;太阳伤寒证的病机为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故见无汗与脉浮紧。
4桂枝汤正本有汗出,为何还用发汗之法?:桂枝汤证出现的“汗出”是营卫不和的表现,为病汗;而服桂枝汤后的汗出属于药汗。
因桂枝汤不仅可解肌祛风,而且还可以调和营卫,滋阴和阳,用其发汗可使营卫相和,病汗自止,故桂枝汤证虽见汗出,仍宜用桂枝汤微发其汗,通过发汗达到止汗的目的。
5“荣弱卫强”的涵义是什么?:即营弱卫强,是对太阳中风证病机的反复说明。
所谓卫强,并非生理情况下的卫气强盛,而是指风寒袭表,卫气浮胜于外,与邪交争而成发热的亢奋现象;所谓营弱,也不是营阴真的虚弱,而是由于卫气失其正常的固外开合之职,营阴不能内守而汗出,与卫强相比,呈现相对不足的状态。
6“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的机制是什么?太阳中风证,服桂枝汤后,病证未解,反增烦闷不舒,此非变证,乃因邪气较重,服桂枝汤后正气得药力之助,欲驱邪外出,但力尚不足,正邪相争,邪郁不解所致,为太阳中风较重型。
治法宜先刺风池、风府,疏通经络以泄邪,然后再服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针药并用,以增祛邪之力。
7简述桂枝汤煎服法及其临床意义:温服,服后须臾啜热稀粥,益胃气,助药力,资汗源;②温覆取微汗,,以防伤阳损阴;③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以免过剂伤正;④若一服无汗,可再服。
仍无汗,可缩短服药间隔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⑤病重者,昼夜给药,24小时密切观察,病不解,可服至二三剂;⑥忌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以防损伤胃气,降低抗病能力,并影响药物的吸收8桂枝加附子汤证是阳虚阴亏,为何治疗时只加扶阳的附子而不用养阴药?桂枝加附子汤证的病机是过汗伤阳而致阳虚漏汗,由于漏汗不止而阴液损伤。
由此可见,其重点在于阳虚不固。
因此,其治法当以扶阳固表为急务。
扶阳即可固表,固表即可敛汗,敛汗即可摄阴。
且阳生则阴长,阳气恢复,气化功能正常,阴液自能再生。
此外,桂枝汤中本有芍药、甘草、大枣等,可起酸甘化阴之效,所以治用桂枝汤加附子而不必加养阴药9何为“麻黄八症”:亦称“伤寒八症”,是指太阳伤寒表实证的八个症状,包括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喘。
10简述葛根汤证和麻黄汤证的区别两者皆为风寒束表,卫闭营郁之伤寒表实证,症侯相似,但又有所不同:麻黄汤证为风寒外束,肺气不宣,故证见表实而喘,虽有头项强痛而无项背强几几:葛根汤证为风寒外束,经气不利,故见表实证兼项背强几几而无喘11葛根汤证与桂枝加葛根汤证有何异同?两者皆为太阳病兼项背强几几,不同的是:桂枝加葛根汤证为表虚证兼经腧不利,故见“汗出恶风”;葛根汤证为伤寒表实证兼经腧不利,故见“无汗恶风”:汗出与否是两者的鉴别要点。
12如何理解小青龙汤证的“不渴”,“或渴”和“服汤已渴”小青龙汤证为表寒里饮证,因水饮内停,故多不渴:但饮停不化,津不上承,也可出现渴。
服药后由不渴转为渴,是寒饮得以温化,温解之余,津液一时不足所致。
此时可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水津布则愈。
此处的渴与不渴反映了《伤寒论》的变法思维。
13为何表虚证兼项背强几几用桂枝加葛根,而表实证兼项背强几几却不用麻黄汤加葛根因表实证兼项背强几几为风寒之邪阻滞太阳经腧,使津液不能濡养经脉所致,如用峻汗的麻黄汤加葛根发汗,恐其过汗伤正损伤津液,难以达到升津液,濡润经脉之目的。
葛根汤是由桂枝汤加麻黄、葛根而成。
这样既能收发汗升津之效,又无过汗之虞。
且方中之芍药、甘草、大枣酸甘化阴,既可缓筋脉之急,又为津;液升发之源。
15简述大青龙汤证和桂枝二越婢一汤证有何异同大青龙汤证和桂枝二越婢一汤证均为外感风寒,内有郁热,表里俱实之证。
但大青龙汤证表寒里热证重,表现为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故方中发汗解表之麻桂和清泄里热之石膏用量较大,较之桂二越一汤,少一味益阴的芍药,多一味宣肺降气的杏仁,其发汗解表,内清郁热之功效强,而桂二越一汤证表寒里热证轻,表现为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微见烦,渴,故治法宜小发其汗,兼清郁热。
16何谓坏病,其治疗原则是什么坏病即变证,指因误治使原发病出现反常变化,无六经病临床特征的病证。
由于坏病证候复杂,其证有寒热虚实之分,所以变证难以预料,所用何方,亦无成法可遵。
因此《伤寒论》原文第16条提出了“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治疗原则。
这一原则的内涵就是辨证论治。
17栀子豉汤主治哪些症候?怎样理解“虚烦”?栀子豉汤主治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恼,反复颠倒,烦热,胸中滞,身热不去,心中结痛等症。
此处虚烦指心烦由无形邪热内扰胸膈所至,非指虚证。
18简述麻杏甘石汤的证治麻杏甘石汤证以喘,发热,汗出,口渴,苔黄﹑脉数为证候特点,病机为邪热壅肺,肺失宣肃,治宜清宣肺热,方用麻杏甘石汤。
方中麻黄宣肺定喘;石膏用量倍于麻黄清泻肺热,两者寒热相制为用,宣肺平喘而不温燥,清泻肺热而不凉滞;杏仁宣降肺气,协同麻黄平喘;甘草和中缓急,调和诸药。
共奏清热宣肺平喘之效。
19桂枝甘草汤证的病机和辩证要点是什么病机为心阳不足,心失所养;辩证要点为心下悸,欲得按。
20小建中汤证的症候、病机及方药是什么?小建中汤的证候是心中悸而烦,腹中痛,喜温喜按,或伴轻微的恶寒发热等。
其病机是中焦虚寒,气血不足,复被邪扰。
组成为:桂枝,甘草,大枣,芍药,生姜,饴糖。
21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的症候、病机是什么?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的证候是腹胀满。
其病机是脾气虚弱,运化失健,气机阻滞。
22干姜附子汤证的症候及病机是什么?干姜附子汤证的症候是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
其病机是:阳气暴虚,阴寒内盛。
23茯苓四逆汤证的病机、辨证要点及方药组成是什么?.茯苓四逆汤证之病机是少阴阳虚,阴液不继。
辨证要点是烦躁,肢厥,脉微细。
方药组成是:茯苓、人参、附子、甘草、干姜。
24炙甘草汤证的症候、病机及方药组成是什么?其症候是脉结代,心动悸。
病机是心阴阳两虚。
方药组成是甘草、生姜、人参、生地黄、桂枝、阿胶、麦门冬、麻仁、大枣。
25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的病机及辨证要点是什么?其病机是脾虚水停,水气上冲。
辨证要点是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心悸头眩,脉沉紧。
26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的病机及辨证要点是什么病机是心阳不足,下焦寒饮欲逆。
辨证要点是脐下悸,欲作奔豚,小便不利。
27何为水逆证,其产生的病机是什么,如何治疗?水逆是水邪停蓄于膀胱,气不化津,以致口渴引饮,饮入即吐的一种症状,是蓄水重证的表现。
其病机为水蓄膀胱,气化不利,水邪至下向上逆于胃,胃失和降,随入随吐,故出现水入即吐。
治法:通阳化气行水,外散风寒。
方药:五苓散。
方用猪苓、茯苓、泽泻、白术桂枝。
28简述太阳蓄水证与太阳蓄血证的区别太阳蓄水与太阳蓄血证皆为太阳表邪不解,而随经入里。
其病位均在下焦,主证均可见少腹急结。
不同点在于:太阳蓄水证为邪气与水结在膀胱气分,影响了膀胱的气化功能,故见小便不利;太阳蓄血证为邪热与血结于下焦血分,热与血结,故见神志方面的主证,如其人如狂或其人发狂,因邪结于血分,不关气分,故小便多自利。
由此可见两者的鉴别要点为:小便利与不利,有无神志症状。
29抵当汤与抵当丸两者用药相同,如何区别使用?抵当汤与抵当丸两者用药相同,但用量与剂型却不同,故主治证也不同。
抵当汤用量大而且为汤剂,故其药力峻猛,取效迅速,用于治疗蓄血之重证且病势较急,临床可见其人发狂,少腹硬满,身黄,脉沉结或沉微。
而抵当丸方中水蛭、虻虫用量减少三分之一,且改汤剂为丸剂,使攻逐瘀血力量缓和,用于治疗蓄血重证,但病势较缓者。
30何为结胸?试述病机和分类。
结胸证以胸胁脘腹硬满疼痛拒按为主证的疾病。
其病机为无形之热邪或寒邪内陷,与有形之痰水结于胸胁脘腹。
结胸证可分为热邪与痰水相结的热实结胸与寒邪与痰水相结的寒实结胸。
同属热实结胸,又可分为大结胸病和小结胸病。
同属大结胸病,又可分为大陷胸汤证和大陷胸丸证。
如何区别结胸和痞证结胸证与痞证的相同之处在于两者病变部位相近,均以心下为主。
但两者病机、主证、治法等却大不相同。
结胸证的病机为寒邪或热邪与有形痰水结于心下胸胁,病性属实。
其主证以心下胸胁硬满疼痛为特点,治宜攻逐破结。
痞证为无形邪气壅塞于心下,使脾胃气机升降失常,气机壅塞而成。
病性或热或寒或寒热错杂,或实或虚实互见。
主证以心下痞,按之濡,不硬不痛为证候特点。
治以和胃消痞为主。
31热痞兼表阳虚证应如何论治?其煎服法有何特点,为什么?热痞证兼表阳虚主治热痞证之心下痞,按之濡,关脉浮的基础上兼见恶寒,汗出等阳虚之证。
其病机为热壅气滞,表阳不固。
治以泻热消痞,扶阳固表。
方用附子泻心汤。
药用大黄、黄连、黄芩用麻沸汤浸渍少顷取汁,取其气之轻扬以清上部之邪热;附子另煎取汁,扶阳固表。
两者寒热异气,生熟异性,药虽同行,但各司其职,共奏消痞固表之功。
32葛根汤可用治哪些病证?为什么?葛根汤由桂枝汤加葛根、麻黄组成。
本方既可主治太阳伤寒兼项背强几几证,又可主治太阳阳明合病的下利证。
兼证虽有所异,而主证为太阳伤寒的机制相同。
因为葛根一味,既可解表,又能生津舒经,还可升阳止利,故可异病同治33黄芩汤主治何证,其病机,治法是什么?黄芩汤主治太阳与少阳合病的下利证。
下利的病机为少阳邪热下迫大肠,疏泄不利,气机不畅其下利必有肛门灼热,腹痛,甚则里急后重;少阳之邪不解,则症见口苦、咽干、目眩等。
其病机为少阳邪热,内迫阳明。
故治用黄芩汤,清少阳之热,坚阴止利。
方中黄芩苦寒,清解少阳邪热,治肠澼下利;芍药酸寒,泄热敛阴,缓急止痛;甘草、大枣益气和中。
后世称本方为“万世治痢之祖”34比较葛根汤证与葛根芩连汤证的证治有何异同?葛根汤证与葛根芩连汤证皆有下利之症。
区别在于:葛根汤证表证突出,其病机为太阳表邪,内迫大肠,故以发热恶寒,无汗,头身疼痛,脉浮紧为证候特点。
因里无热邪,故见舌淡,溲清,排泄物臭秽不甚,无肛门灼热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