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病案分析。
(1-6题是老师所说重点)
※1、邓某,男,47岁,农民。
素体壮实,时值夏日酷热,晚间当门而睡,迎风纳凉,午夜梦醒,渐觉凉爽,夜深觉寒而冷醒,入室裹毯再睡,次日寒热大作,热多寒少,头痛如劈,身痛如被杖,壮热无汗,烦躁不安,目赤口干,气急而喘,脉洪大而见浮紧,舌苔薄白,根部微黄。
*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
※2、李某,女,63岁。
反复发作眩晕,伴恶心,呕吐白色痰涎,纳差,不能起床,恶寒,肢冷,心烦,口不渴,大便溏小便少,舌淡,苔白腻,脉沉紧。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
※3 、男,67岁,素有慢性支气管炎,每逢受凉即发。
因3天前淋雨后恶寒发热,咳嗽,咯痰,心悸,胸闷,张口呼吸。
某医用小青龙汤后,汗大出,现热已退,头昏眩不能站立,四肢清冷,心悸胸闷,静卧则稍舒,动则眩晕加剧,小便不利,大便平。
舌质淡,苔白润,脉沉紧。
(清写出理、法、方、药)
※4、张某,男,65岁。
患咳喘十余年,
每年冬发夏愈。
今年起频发无度,现值盛夏,尚穿棉袄,夜盖棉被,凛凛恶寒,背部尤甚,咳吐稀痰,盈杯盈碗,气喘不能平卧,伴胸脘满闷,不思饮食,视物昏蒙,舌苔白腻,脉弦紧。
*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
※5、张某,男,19岁。
初起发热恶寒,汗出,口微渴。
就诊时高热达39°C,汗出,咳嗽气粗而喘,痰黄而粘,夹有少量血丝,胸闷且痛,喉中痰鸣,口渴,烦躁,舌苔黄略干,脉浮数。
*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
※6、患者陈某,男,48岁。
昨日起病,恶寒发热,头痛,微汗出,胸闷欲呕,舌苔薄白,脉微浮,重按无力。
(要求写出理、法、方、药)
7、仲某,女,4岁。
因饮食失调而腹泻月余,大便挟有未消化物,服中西药并输液无效,患儿面色隐隐泛红,发热体温38.5℃,精神疲乏,睡卧露睛,身体消瘦,皮肤干燥,弹性较差,口渴不多饮,四肢厥冷,舌淡红苔白,脉沉微。
*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
8、陈某,男,12岁。
母代诉:患儿浮肿
十余天,先由头面开始,继而一身尽肿,小便量少,色黄,大便稀、少,食欲不振,身有微热,脉濡,舌苔白,体温38.4℃。
尿检:蛋白++,管型+,红血球+++,脓细胞+。
诊断为急性肾炎。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
9、王某,女,36岁,农民。
因出工时渴甚,遂在河里饮水,回家后肠鸣腹痛腹泻,经中西医药治疗,腹泻如故,腹中肠鸣更甚,所下为黄色稀水,奔迫下注,心下痞满不舒,泛恶欲
吐,病势急剧,转请中医治疗。
现症:心下痞满欲呕吐,肠鸣漉漉,腹泻日十余行,兼腹痛,口干欲凉饮,舌边缘白苔,中部微黄腻,六脉小数,体温38.6°C。
*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
10、陈某,女,43岁,初诊92年4月27日。
患者素体虚弱,头晕目眩,纳差,大便不实,神疲气短,近日咳喘,眼睑及四肢轻度浮肿,胸脘痞闷,不欲饮食,舌质淡,苔白,脉沉弦。
*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
11、患儿,男,7岁,初诊1996年12月20日。
母代诉:患麻疹合并肺炎,麻疹出而复隐,发热无汗,喘息鼻煽,喉间痰鸣,咳吐黄痰而粘,大便干结,不思饮食,舌苔黄,脉滑数。
*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
12、张某,男,32岁,炊事员。
初诊2000年6月30日。
一周前开始食欲不振,身乏无力,恶心未吐,尿色深黄。
经某医院诊断为“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
现全身皮肤中度黄染,厌油腻,肝区疼痛,尿如浓茶,大便偏结,身目均黄,肝于肋下2cm质软而压痛明显。
舌苔黄干,舌质正常,六脉濡数。
*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方药、药量、煎服法及注意事项。
)
单某,女,35岁,工人。
主诉:失眠三个月余。
诊断:少阴病热化心肾不交证(黄连阿胶汤证)辨证分析:烦劳伤肾,肾水不足,不能上济心火,致心火亢盛,则五心烦热,失眠不能安卧;烦热不得卧,甚于夜晚阳入阴时,为阴虚火旺,心肾不交的典型症状;口燥咽干,舌红绛无苔,脉细数,亦为阴虚火旺而致。
治法:滋阴清热,交通心肾。
方剂:黄连阿胶汤。
处方:黄连、黄芩、芍药、鸡子黄、阿胶
田某,男,62岁,农民。
主诉:头昏目眩,身体颤抖5天。
诊断:少阴病阳虚水泛证(真武汤证)。
辨证分析:表证过汗损伤少阴之阳,肾阳日衰,不能化气行水,水气变动不居,上冲清阳,则头晕目眩;水气上凌于心则心悸;水气外浸筋脉,加之阳虚筋脉失煦,则背恶寒,筋脉跳动,身颤抖;水寒在内,筋脉拘急则脘腹痛;水寒困于下焦,肾阳虚气化失职则小便少;舌质淡,苔白滑,脉沉弱均为阳虚水泛所致.治法:温阳化气行水。
方剂:真武汤。
处方:茯苓、芍药、白术、生姜、黑附子
病例:何某,女,66岁。
右上腹反复疼痛20余年,复发10天,伴畏寒,发热,呕吐。
西医诊断: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胆石症。
经西医保守治疗无效,欲行手术,因患者不同意,遂要中医科会诊。
证见右上腹绞痛,硬满拒按,乍寒乍热,口苦,呕逆,心烦,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粗糙少津,脉滑数。
要求,写出方证名称,病因病机,治法,药物组成。
方证:大柴胡汤证。
病因病机分析:本证病机为少阳郁热兼阳明里实。
病入少阳,邪居半表半里,枢机不利,正邪分争,正邪分争,进退与表里之间,邪盛则恶寒,正盛则发热,正邪分争,互有进退,故见乍寒乍热;胆火上炎则口苦;胆热内蕴,热扰心神则心烦;胆热犯胃,胃失和降则作呕逆;阳明里实,燥屎内结,则大便秘结;邪郁少阳,经气不利,加之阳明里实内结,腑气不通,故见右上腹绞痛,硬满拒按;舌红,苔黄厚粗糙少津,脉滑数,均为少阳郁热兼阳明里实之象。
治法:和解少阳,通下里实。
方药:大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大枣,生姜,芍药,枳实,大黄)
病例:胡某,女,26岁。
发热2天,1个月前第一胎足月自娩,2天前不慎着凉,出现周身不适,恶寒,头痛,鼻塞流清涕。
因正在哺乳期,未敢用药,近日体温突然升高至38.7度而来诊。
现见证:往来寒热,头昏头痛,胸闷,口苦,时时泛恶,纳呆,舌质淡,苔薄白,脉弦数。
请确立方证,分析病因病机,治法,方药。
方证:小柴胡汤证。
病因病机分析:本
证为少阳枢机不利,胆热内蕴,胆火上炎所致。
产后正虚,腠理疏松,外邪乘虚而入,邪入少阳,枢机不利,正邪分争,进退于表里之间,邪盛则恶寒,正盛则发热,正邪分争,互有进退,故见往来寒热;胆火循经上扰清窍则头昏头痛;胆火上炎,胆汁上逆则口苦;邪入少阳,经气不利,则胸闷;胆热内蕴,影响脾胃,脾失健运则纳呆;胆热犯胃,胃失和降则时时泛恶;舌质淡,苔薄白,脉弦数,均为少阳枢机不利,胆热内蕴所致。
治法:和解少阳。
方药:小柴胡汤(柴胡,黄芪,半夏,生姜,人参,甘草,大枣)
何某某,女,17岁。
主诉:头晕目眩1周。
现病史:l周前,突发头晕眼花,视物旋转,喜暗恶明,闭目及平卧可少安,睁眼及起坐则加重,站立则眩晕欲倒,自觉有气上冲心胸,作时心悸,小便不利,纳呆。
检查:面色苍暗不华,舌淡红、苔白润,脉沉细弦。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眩晕。
证型:脾虚水停,水气上冲证。
证候分析:是例患者,以头目眩晕为突出见证,其特征为闭目平卧稍缓,起坐加剧,站立则眩晕欲倒,加之自觉有气上冲心胸及纳呆等,与第67条主证:“气上冲胸,起则头眩’’相符,证由脾虚而水饮内生,土不制水,则水气上冲,故见气上冲心胸,心悸。
阳虚不能升清于上,清窍反被上冲之水气所蒙,故见眩晕,而平卧则清气尚充上窍,故头晕稍减,起坐或站立时清气虚而失充,水气充塞,故眩晕加剧。
脾虚失运则纳呆,气血化源不足,久而机体失养,可见面色苍暗不华:水湿不化则小便不利,舌苔白润,脉沉细而弦等。
治法:温阳健脾,利水降冲。
方药: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茯苓、桂枝、甘草、白术。
六、病案题(15分)
陈某某,男,53岁,农民。
患咳喘十余载,冬发而夏止。
今起病自春及夏,频发无度。
背恶寒,无汗,咳吐稀薄痰涎,量多,气喘不能平卧。
舌苔薄白,脉浮紧。
试分析其病因病机,并拟出相应的治法及方药。
答:病机:外寒内饮;治法:散寒温化水饮;方药:小青龙汤(药物组成略)。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