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usiness电子商务1342012年5月 我国移动支付的影响因素分析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信息工程学院 赵兰摘 要:在移动电子商务以其方便、快捷、即时等特性迅速抢占市场的同时,作为移动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移动支付近年来也发展得如火如荼。
银行、手机运营商、手机制造商、第三方支付机构都相继寻找合作伙伴推出移动支付业务,但相比于我国9.5亿庞大的手机用户,移动支付的发展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从这一现象出发,本文从国内各方博弈导致局面混乱、盈利及成本、移动设备风险、安全问题等方面分析影响移动支付发展的因素;结合这些限制因素提出建议。
关键词:移动支付 国内博弈 移动设备风险 手机安全问题中图分类号:F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05(a)-134-02随着移动网络的发展,手机、个人数字助理、车载移动设备和掌上电脑等移动终端价格不断下降,性能不断提高。
移动支付业务也由于其便捷、迅速、即时的特性得到用户的青睐。
尽管手机运营商、银行、第三方支付平台等都相继推出了一系列符合自身利益的移动支付业务,但2011年,我国的移动支付用户预计约有1.4亿,交易额约35亿,这与9.5亿户的手机用户规模相比,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中国的移动支付业务只能说是“雷声大、雨点小”。
1 移动支付移动支付也称为手机支付,就是允许用户使用其移动终端(通常是手机)对所消费的服务或商品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
通过手机联网或者近距离传感发送支付指令,产生货币支付与资金转移行为,从而实现移动支付。
移动支付将终端设备、互联网、应用提供商以及金融机构相融合,为用户提供货币支付、缴费等业务。
移动支付分为近场支付和远程支付:近场支付,是指用手机刷卡的方式坐车、买东西等;远程支付,指通过借助支付工具或发送支付指令进行的支付方式。
2 中国移动支付市场上的终端方案国内目前主流的终端解决方案有四个,分别是RF-SIM方案、SD卡方案、SIMPASS、NFC手机方案。
2.1 RF-SIM方案不需要改动手机终端,直接将移动支付的功能集中在UICC 卡;但与银行系统支持的频率不同,接入银联系统存在障碍。
目前,我国的RF-SIM主要由中国移动大力推行,移动主推的RF-SIM技术已经形成了芯片设计、制造、封装一体化的产业链。
2.2 SD卡方案在SD卡上集中手机支付功能,但手机终端需要改动,目前是银行系统大力推行的方案。
中国银联和建设银行宣布推出银联手机支付,所采取的正是SD卡方案,用户在现有手机上加装银联SD卡,就能实现手机支付。
2.3 SIMPASS方案不需改动手机终端,将芯片集成在UICC卡上,将天线引出放在手机后盖。
中国联通2010年发售带有公交一卡通功能的手机服务,用户无需更换手机和手机号码,只需将原有SIM卡升级为SIMpass卡即可。
2.4 NFC方案需改动手机终端和UICC卡,目前是移动运营商和银行业共同关注的终端解决方案。
2011年TCL与中国银联推出了首款NFC 手机,中国基于NFC标准的手机支付业务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联、运营商等联合推动下,于2011年下半年进入扩大推广阶段。
3 影响因素3.1 国内各方博弈导致局面混乱,降低消费者可信度根据产业链主体不同,一般把移动支付产业分为三类:以移动运营商为主体、以银行为主体和以第三方平台为主体。
移动支付在各个国家的情况不尽相同,日本、韩国以移动运营商为主体,DoCoMo、SK、LG等都相继推出手机钱包、手机支付等移动支付业务;欧美移动支付则以第三方支付平台作为主体。
在我国,银行、第三方支付机构、移动运营商这几方并不存在某一方在移动领域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即意味着各方都可以在移动支付领域分一杯羹。
银行和电信运营商等属于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均希望在移动支付市场中占据核心地位,掌控产业链的利益分配,由此存在难以调和的利益冲突。
为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银行、运营商、第三方机构各方激烈博弈,分别推出适于自身发展的移动支付方式,如中国移动大力倡导的RF-SIM方案,银联推广的SD卡方案,银行与手机制造商TCL等推广的NFC手机等。
激烈的多方博弈导致我国目前的移动支付市场处于比较混乱的状态。
混乱的格局导致消费者和企业对移动支付信任的缺失,其一,由于格局混乱、各方竞争激烈,各方采取的移动支付方案并不具备通用性,也就意味着一旦用户选择某一种移动支付方式,只能在特定的合作企业中使用,移动支付的便利性大大降低,对用户的吸引力也大打折扣;其二,移动支付之争至今仍未出现明确的结果,可能存在用户选择的某种移动支付方案被叫停的情况,导致经济损失。
因此,在多方博弈尚未出现均衡点时,混乱的格局影响消费者对移动支付的可信度,限制了我国移动支付的发展。
3.2 盈利及成本因素追求利润最大化始终是各方的最终目的,从目前情况来看,各方仍存在盈利模式及成本问题。
其一,对运营商而言,主要业务模块在近场支付,为大规模开展,需更换移动设备终端。
若终端更换成本由消费者承担,则运营商面临降低该项业务对消费者吸引力的风险;其二,对银行而言,在支付过程中银行始终作为发卡机构盈利,与普通网上银行业务相比,移动支付只是支付渠道的拓宽,尚未找到新的赢利点,因而拉动交易额有限。
相比于银行主营业务,移动支付还处于探索阶段,发展驱动力量不足;其三,对第三方支付机构而言,尽管市场规模庞大,但盈利模式一直困扰业内企业。
因为第三方支付机构并没有完整的盈利模式,向接入商家收取手续费及沉淀资金的利息,这种固定的盈利模式是第三方平台默认的模式,多年来再无更多突破。
另外,移动支付用户数量不足,市场远未成熟,无法形成规模经济效应,成本较大,进而影响用户数E-business电子商务 2012年5月135量,出现恶性循环。
3.3 移动设备的风险因素(1)移动支付环境的开放性。
移动支付采用手机等移动设备作为支付端,处在一个开放性、流动性的环境中,任何公共场所都可以进行移动支付业务。
使用环境的开放性导致移动设备失窃风险的扩大,其一,移动设备便于携带,体积较小,容易丢失;其二,关于手机失窃问题,政府及公安部门的打击力度仍然不够,目前失窃现象仍然严峻。
(2)移动设备易损坏性。
移动设备极容易被破坏,从而导致安全威胁。
这些不安全因素主要体现在:数据破坏和移动设备被攻击,SIM 卡被复制;移动设备本身被破坏,导致近场支付功能失效。
(3)手机用户权限风险。
用户权限问题是目前用户担心的主要风险之一,任何持有该手机者均有权限使用支付功能。
以近场支付为例,通过终端感应设备进行资金的转移,不需要账户密码认证,一旦手机丢失,持有手机的其他人只需找到某个射频端口就可以自由消费,导致资金损失风险。
3.4 安全性问题(1)信息隐私安全问题。
隐私信息泄露问题一直是中国手机用户面临的最大威胁,原因在于中国手机用户对于个人信息的保护措施不到位以及隐私意识不强烈。
一旦手机号码等隐私信息泄露,恶意诈骗者或恶意竞争者可通过不法途径获得信息,即可发送包含病毒、攻击或者钓鱼网站网址的信息到用户手机上,造成移动支付中账户、密码泄露及资金损失。
(2)无线网络安全性问题。
在移动通信过程中,手机等移动设备与信息处理中心之间的所有通信是通过无线接口来进行信息传输的,只要有合适的无线设备,在某些条件下就可以接收无线网的信号。
而无线接口的开放性,使得任意有适当无线设备的人,均可以通过窃听而获得其中消息,以达到假冒用户身份欺骗信息处理中心的目的,但同时手机作为支付工具的身份识别技术问题还处在起步阶段,导致用户信息泄露风险扩大。
(3)病毒等入侵造成的安全威胁。
钓鱼王、手机骷髅、短信海盗、手机僵尸病毒这些层出不穷的病毒代表了手机安全的严重隐患。
手机病毒具有隐蔽性,即用户在第一时间并不能发现手机已感染病毒。
潜藏的病毒可以多次进行信息的窃取;另外移动设备相关清除病毒软件才刚刚开始研发,技术尚不成熟,仍存在一定漏洞;同时中国消费者的移动设备山寨较多,自身硬件性能不高,不能承载成熟的病毒扫描和入侵检测的程序。
4 相关建议4.1 探索适合中国移动支付的运营模式中国与日韩、欧美等国情况不尽相同,因此以某一方为主导的运营模式不适合我国移动支付发展。
银行、运营商、第三方机构这些产业链核心组织者各有所长,也有前期的积累优势,因此很难说有哪一方可以完全掌握产业链整个环节。
因此利益主体之间应进行多方磨合,缓解各自为营的现状,在关注自身利益的同时也要注意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及推动作用;对内对自身优势梳理,满足大众需求;对外构建产业联盟,多方资源得到统一整合利用,寻求满足各方利益要求的商业运营模式,形成一体化产业链,实现合作共赢和产业系统的突破。
4.2 加强法律监管力度,制定行业规范首先,政府监管部门需要尽快制定出统一的行业标准,使市场规范化,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如在去年12月,工信部科技司副司长代晓慧在中国移动支付产业年会上称,工信部已与央行共同启动移动支付标准制定工作,国际通行的13.56MHz 方案和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2.45GHz 方案各有优势和不足,都将纳入行业标准。
另外,从政府的角度上讲,为移动支付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需加强监管力度,出台相应的政策进行有效控制;同时公安部门应该加大惩处力度,并在手机失窃后尽可能有效追回,加大事后追捕力度。
从这两方面严格打击控制偷窃行为,增强消费者对移动支付业务开展的可信度,为移动支付市场发展创造良好契机。
4.3 提高隐私保护意识,防止手机信息泄露作为用户,使用移动设备进行移动支付功能,应该具有隐私保护的意识;建议政府可以利用新闻、媒体等力量采取对应措施如开展加强隐私保护的知识普及、大力宣传隐私泄露的危害等提高隐私信息意识,从而为开展移动支付创造内部条件;防窃听、病毒查杀、隐私监控、手机防盗等差异化技术的提高,将被动性的基础防护转变为主动防御式的隐私保护,全面实现对用户手机数据进行的深度隐私保护,将用户在不同使用情境中所遭遇安全威胁的概率降到最低。
4.4 加强手机安全技术,提高手机安全意识加强手机安全技术为移动支付提供安全保障,如SIM 智能卡、无线VPN 、防火墙、身份识别技术等;防止手机病毒入侵,构建安全性更高的手机安全平台体系;对手机用户来讲,提高手机用户对手机安全的意识,对非法链接、诈骗短信等有防范意识,降低手机安全问题发生风险;另外,无线网络中的数据包是在开放广播频率上传输,用于保护无线数据包的加密方法必须足够稳定和可靠,而且在客户端和接入点之间进行密钥交换时,必须进行身份认证和加密处理。
参考文献[1] 郝文江,武捷.移动支付安全性分析及技术保障研究[J].信息网络安全,2011(09).[2] 单美静.移动支付之安全问题研究[J].电信科学,2010(S2).[3] 马国梁.中国移动支付产业商业模式分析[D].北京邮电大学,2007.[4] 胡君.中国移动支付产业商业模式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9.[5] 刘娟.移动支付商业模式及案例研究[D].重庆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