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案例:那个脆弱爱哭的孩子

案例:那个脆弱爱哭的孩子

那个脆弱爱哭的孩子
案例背景:
刘华腾小朋友,聪明、做事认真、思维活跃、爱学习、课堂上回答问题积极,在班里是比较优秀的孩子,但是平时遇到一点困难就哭。

他的爸爸说他在家遇到自己不会的事他也会哭;爸爸妈妈有时对他说话声音高了,语气稍微重一点儿,他就哭;老师批评他几句,他想想就哭。

家长认为孩子动不动就哭,性格也太脆弱了,但又不知如何教育他,为此也很苦恼。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有责任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帮助孩子正确认识问题,健康快乐地成长,于是我对他进行了特意的观察。

案例描述:
情境一:午睡起床,看见刘华腾自己在穿衣服,我看他自己会穿就去帮其他小朋友了。

等我一个转身,见他呜呜地在哭。

“怎么了?”我走过去问。

他不出声,只是不停地哭。

我看了看,问他:“不会扣扣子吗?”他点点头。

我边帮他扣边跟他说:“不会扣就叫老师帮忙,不要大声哭。

”可是,下了阁楼后,因为不会穿鞋,又在那儿大声哭。

情境二:吃午点时,小朋友们洗过手后都一个一个地从桌上的盘子里拿着自己的一份午点吃,刘华腾洗过手后拿着杯子走到位子上,不一会儿从他们那一组有小朋友说:“老师,刘华腾哭了。

”我走过去,问:“刘华腾,怎么哭了”,他不出声,旁边的小朋友说:“他没午点。

”我忙对他说:“对不起,刘华腾,老师把你漏分了,没有分到就跟老师说,不能哭。

”刘华腾回答:“知道了。


情境三:美术活动的时候,孩子们都在认真的画树叶,华腾也在认真画。

活动快结束了,我请还没画好的小朋友加油了,刘华腾就哭了起来,我问他:“怎么哭了?”他说:“我还没画好。

”我就对他说:“没画好接着画,老师又不会批评你,为什么要哭呀”?
情境四:课间休息的时候,小朋友们在一起愉快地玩耍,一会儿有小朋友来告诉我刘华腾哭了,我就走过去问他:“怎么了?”他委屈地告诉我:“刚刚他(旁边的小朋友)打我。

”我就问他:“打痛了吗?”他说:“不痛。

”我就问了旁边的小朋友为什么打刘华腾,旁边的小朋友说:“我想跟他一起玩,碰碰他,没有打他。


案例分析: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处处受到家长的关爱,甚至是溺爱,什么都是自己优先,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或者是一点儿困难,就不知如何是好了,只知道以哭相对。

当然哭并不一定是坏事,孩子大哭后可以感觉轻松一些,哭可以减轻压力。

有些学者发现爱哭者比不爱哭者的生理与心理更健康。

但是动不动就哭就说明“哭”是有问题了。

通过以上几件事情并结合刘华腾在家的表现,分析刘华腾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比较敏感的孩子,很容易被他人的焦虑、生气、愤怒、悲伤等情感影响,看到大人生气、愤怒就会害怕的哭。

2.自尊心强,不愿意落在别人后面。

在班里刘华腾上课积极举手发言、画画等都很不错,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孩子总是非常洋洋得意的样子,但刘华腾的动手能力比较差,在穿衣服、穿裤子等自理能力方面总是落在别人后面,一旦落在后面,就不能接受,害怕别人笑话,老师批评。

3.受挫能力差。

刘华腾是独生女,在家里父母很疼他,因此难免会在很多方面对他百依百顺,时间常了,他就会认为事情应该如他想象的一样好,一旦出现意外,就不能接受。

他不能接受失败,好胜心较强,他只想赢,在失败和挫折面前,他只会哭。

4.交往能力比较差,不能较好的与他人交流、沟通。

刘华腾比较文
静,长得又是白白净净,小朋友们都很喜欢跟他玩,可是旁边小朋友总是动来动去,刘华腾很不喜欢,但又不会去说,只用哭来表示。

5. 刘华腾爱哭的不良习惯并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

通过和家长的沟通,我们了解到,刘华腾在家家里人宠爱有加,什么都由大人帮着做,使刘华腾失去很多自己动手的机会,并逐渐养成了娇生惯养的性格。

案例反思:
1.不要强化孩子哭,不能因此给予特权或取消规矩,或因哭而免予批评等。

对孩子的哭应采取中性态度,使孩子分散注意力而停止哭泣。

可给予一定的安慰,但不能给太多同情,否则会哭得更凶,抱一抱,哄一哄,就会使他“雨转晴”而高兴起来。

但当小孩做了错事时,也不要因怕他哭而不批评,要清楚地说明错在哪里,既不要斥责,也不能无原则迁就。

2.不要对孩子贴上脆弱、好哭的标签,否则以后就难以摘掉此标签。

如要把孩子的脆弱告诉他人的话,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不要动不动就对人说这个小孩就爱哭。

3.培养孩子勇敢、敢于克服困难的精神。

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大人不要包办代替,要让孩子自己动手克服它、战胜它,只有在必要时才会助其一臂之力。

作为家长和老师要善于观察,当孩子遇到困难时,能及时地帮助,鼓励他去战胜困难。

经常讲一些有关勇敢的故事,也可以有意识地给孩子设置一些适当的障碍和困难环境,让孩子在困难的条件下学习、活动,如鼓励孩子在寒冷的天气里坚持锻炼等。

4.培养孩子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

孩子们的交往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不断学习逐步发展的。

合群性的养成,也是能与同伴友好相处,与成人良好的接触最重要的方面。

合群是一种心理需要,幼儿和幼儿的关系,与幼儿和成人的关系,在地位和作用上是不一样的,对
幼儿来说,到幼儿园中接受知识,聆听教诲不是主要的,学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是主要的。

虽然如此,首先也要建立和他人,尤其是同伴的沟通、交往、友善的关系。

5.和家长联系,使他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做到统一、一致。

如果家庭内部在教育子女时不能做到统一,孩子永远都无法教育好,只有家庭内部统一了,孩子没有了庇护神,也就自然容易教育了。

通过和家长沟通交流,我们多措并举,家园共育,之后的两个周,发现刘华腾爱哭的现象减少了,家长也反映孩子好了许多。

当然,教育孩子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作为教师,要善于观察,善于分析,真正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并根据孩子的各种表现,选择合理的、有效的教育方法和策略实施教育,使孩子能真正地健康快乐成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