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儿们,都该回来了吧,都该收心了吧。
再次提醒大家,初期答辩还有10-15天。
需要内容:1、封面2、目录3、选题背景(为什么选这个题)4、课题简介(所做课题是什么解释清楚)5、基地分析6、设计理念(设计分析,怎样做这个设计,有什么问题、怎样解决问题)社会工作视角下的精神病患者康复【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和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和进步,精神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呈上升趋势。
精神病患者逐渐进入我们的视线,成为一个亟待应对的社会问题。
本文先从报纸上刊登的一则新闻入手,通过分析案例,得出精神病患者在社会中所处的弱势地位的事实,随后引出精神病患者康复问题。
文章主要论述了精神病患者的社区康复,并从精神病社区康复的意义,家属在其中应该扮演的角色,社区康复实际工作中的注意点三方面给予了较为详细的说明。
【关键词】精神病患者康复社区康复服务一、案例及其分析4月21日凌晨时分,4名中学生翻墙外出玩耍,在曲靖市陆良县街头发现一名精神病患者后,竟以“打着玩”为由,用竹棍、石块等对其进行近两个小时的殴打,最终导致20岁的女孩钱金芬创伤性休克死亡。
记者昨日从陆良县公安局获悉,因涉嫌故意伤害罪,4名中学生已被刑事拘留。
(《春城晚报》4月26日)除了谴责4名肇事青少年的暴行,反思未成年人心智教育的得失,我还想提出一个问题:对于精神病患者这样“行走于社会边缘的人”,我们如何给予他们应得的权利?残暴悖逆的背后,凸显的是道德的沦丧与教育的失范,而在其背后,掩饰不住的却是精神病患者面临的社会困境。
精神病患者屡屡伤人以及被伤害的现象,理应受到高度重视,这种重视决不等同于忙不迭地将精神病患者送进精神病医院,精神病患者本身有病症的轻重之分,但其无意识下的行为有可能成为“定时炸弹”,也是一个亟待应对的社会问题。
对于精神病患者,社会虽然并没有彻底取消他们的容留空间,却往往在歧视与漠视中表露出人类根深蒂固的集体潜意识——把精神病患者当做生活不能自理乃至有害的群体,这种偏见很容易造成对其应享权利的抹杀。
就社会学而言,个人化是社会制度安排的结果,一部分人权利得不到保障,也就是制度设计失当的结果。
如果我们始终把精神病患者当成异类,那么无形中就扩散成一种社会性病理,受害者将是包括精神病患者在内的所有人。
换个角度来说,当精神病患者脱离了整个社会制度设计的框架,被视为对社会“零贡献”的群体,很容易引发社会“占有与剥夺他人资源”的排斥感,由此而导致的“精神病患者属社会废物”的极端心理将有可能埋下危险的种子。
以殴打精神病患者取乐的少年,是否也是缘于我们的社会对精神病患者合法权益保障的漠视,间接纵容了少年们的歧视心态与暴行而终酿惨祸呢?从另一方面看,现行的社会救助机制还相当粗放,主要还是针对有正常思维与行动能力的流浪者、乞讨者,而没有细分到更特殊的精神病“流浪者”。
必须承认,现行救助体系的功能是有限的,应急性的,它无力承担保护精神病患者群体的所有责任。
如果我们承认精神病“流浪者”也是公民,也享有那些与常人同等的权利,那么,给予他们一个比较完善的保障体系是必要的,也是应当的。
以更具针对性、更灵活的方式为特定人群提供帮助,应是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的常态。
就保障精神病“流浪者”权利而言,我们必须建立一种更具广泛意义的救助机制,比如在公众中普及精神病的致病原理、发病方式及日常照顾等知识,帮助公众建立起正确看待精神病患者的社会心理,营造一种普遍性的人文环境,这些都应纳入到精神病患者的救助视野。
二、精神病患者的社区康复然而,随着社会经济和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和进步,精神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呈上升趋势。
社会的变革,社会经济的发展,劳动重新组合,家庭结构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对传统儿童的抚养方式和对老人赡养传统的冲击,以及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革等,都会使人们心理紧张因素、应激因素增加,社会生活环境中的有害刺激,均对人们的心理健康带来不良影响,以上种种因素使精神病的患病率有所上升。
精神病患者日趋增多,给社会、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精神病患者造成的伤人事件已屡见不鲜,精神病患者对社会危害程度已呈上升趋势,因此,精神病患者的预防、治疗、康复、管理工作已成为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
精神病患者除急性期住院治疗外,多数时间仍生活在社区中,因此以社区为基础的康复护理对精神病患者更为重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明确规定“国家和社会发展社区康复,结合基层卫生网、社区服务网、残疾人家庭和基层的其它资源,因地制宜地采取综合措施,使残疾人在家庭和社区得到康复和社会服务。
”1999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WHO(世界卫生组织)/中国精神卫生高层研讨会,充分肯定了发展精神卫生社区服务,发挥家庭在精神病康复者监护方面的积极作用,实行社区预防、治疗和康复工作一体化的工作模式。
精神病患者社区康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和谐型社会的构建。
社区融纳型精神康复服务模式从改善患者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着眼,通过各种方式加深他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理解、相互接纳与支持,这样不但会改变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精神康复者的生活质量,而且必将有助于促进社会融合,提升整个社会的和谐程度。
其次,为精神病患者融入社会提供了便利。
通过健康教育使患者树立人生目标,鼓起了生活勇气,为回归社会做好了心理准备,同时也可以激发患者对生活的兴趣和自强、自信、自立、自尊的信心。
在发展精神病社区服务的工作过程中,患者家属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家属是精神病康复者贴身的护理员和技能训练师。
患者家属如能掌握正确的精神疾病护理知识,就能更好地照料康复者,促进其康复。
另外,家属对病人进行生活技能及劳动技能的再训练,能提高病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对病人回归社会有更大的帮助。
2、家属是精神病康复者最值得信任的亲人朋友。
家属要多与康复者进行情感交流,建立祥和的家庭气氛,关心体贴康复者,鼓励康复者与疾病作斗争,帮助康复者合理安排生活、工作、学习,不仅可以有效预防复发、巩固疗效,还能提高病人的适应能力,使其早日适应社会。
3、同一康复者家庭内的家属是互为谅解者和扶持者。
通过家庭治疗,家属之间得到良好的互动,无形中帮助他们自行妥善解决各种与康复者有关的心理应激问题,为康复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这可明显地促进康复者的功能康复及减少复发。
4、不同康复者家庭的家属是互为分担者和分享者。
家属间互相积极进行关于精神病康复者康复体会的交流、分享与学习,不仅能提高家属照顾者对精神疾病知识的了解,还能减轻家属的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
在具体进行精神病社区康复的工作中,社区康复服务机构还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为精神病康复者家属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
如定时为康复者家属举行精神卫生知识讲座。
家属对精神疾病知识掌握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他们对待康复者的态度。
讲授内容不应只停留在精神病基础知识和应付技能的训练上,还应拓展到精神病康复者的婚姻、恋爱等日常实际问题,还可以请病愈的康复者或家属现身说法,每期出一份简报发放家属。
2、实事求是,做好每一例精神病康复者家庭的工作。
从实际情况入手认真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提供相应的政策。
这能达到帮助病人和家属的双重目的,帮助他们建立起有利于病人康复的家庭环境,提高他们帮助病人的技巧,减轻家庭的负担,促进病人康复。
3、加大在社区内宣传精神卫生知识的力度。
当社区人群能正面了解到精神病后,精神病康复者就能更大程度得到社区的接纳。
康复者就能参加日常的社会活动,促进身心活跃,使病人重新获得信心。
当社区掌握到足够的精神疾病知识,康复者就能享受到更多的招工便利,重新投入服务社会的行列。
4、要拓宽精神病康复者家属的信息来源渠道。
某些康复者及家属的信息来源较少,不知道他们所享有的权利及保障,如办理残疾证和职业介绍等。
让康复者和家属掌握更多的信息,能使他们感受到来自社区和社会的支持和关怀,懂得用各种法律、规章、制度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5、进一步健全社区康复服务机构。
比如机构可以定期举行康复组和家属组的活动。
社区精神病患者能在这里参加群体活动,逐渐达到实现沟通互动的效果,消除压抑情绪,还能减轻精神病康复者对家庭造成的负担,提高康复者家属的生存质量,促使病人更好地实现心理与社会功能康复。
虽然精神病社区康复对社会有着重大的意义,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此项工作在我国毕竟还处于起步阶段,从理论体系到具体的实践环节都存在着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相关人员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努力完善理论,增强技能,切实做好工作,为此项工作在我国的发展和推广打下坚实的基础,真正帮助精神病患者早日摆脱疾病,融入社会。
【参考文献】1.《精神病患者家属在社区康复中的角色及功能》黄碧玉2.《精神病患者社区康复大有作为》韩庆影左凤祥3.《精神病患者的社区康复之重要性》4.《社区健康教育对精神病患者康复的作用》宋金环刘彭梅5.《青海省精神病患者社区康复工作思考》张红英6.《反思精神病患者的救助机制》毕舸7.《从精神病患者遭锁刑看社会救助缺位》黄戎杰精神病(psychosis)指严重的心理障碍,患者的认识、情感、意志、动作行为等心理活动均可出现持久的明显的异常;不能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动作行为难以被一般人理解;在病态心理的支配下,有自杀或攻击、伤害他人的动作行为。
常见类型精神分裂症、狂躁抑郁性精神病、更年期精神病、偏执性精神病及各种器质性病变伴发的精神病等。
患者及家属应和精神科医生配合治疗。
还有不少人爱把神经病与心理疾病特别是精神病等同起来,总爱用嘲笑的口吻说:你有神经病。
其实是个误区,神经病和精神病是区分开来的,精神病属于心理疾病范围,神经病属于器质性病理范围。
了解精神病的各大症状,可以有效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提高精神病的治愈率。
(1)思维破裂。
患者思考问题时没有中心,第1个念头和第2个念头之间缺乏任何联系,讲话时前言不搭后语,颠三倒四,有头无尾,缺乏条理。
医生完全无法与思维破裂的患者进行语言交流和进行医疗检查。
(2)情感障碍。
对亲人疏远、冷淡,甚至敌对。
对一切事物表现冷淡,漠不关心,整天闷坐,胡思乱想。
情感障碍明显的患者完全失去自我管理的能力,严重影响进食、睡眠和休息,对患者自身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
(3)幻觉妄想。
幻觉中以幻听为多,患者听到空中或房上有人对她讲话,或听到一些人议论她。
患者的行为常常受到幻觉的影响,甚至服从幻觉的“指令”做出一些危险动作。
幻觉妄想可导致突发行为改变,会突然出现自杀、自伤、冲动、出走、无自知力等精神症状。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9年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各类精神障碍患者有1亿人以上,其中重症患者超过1600万,约一成人有潜在肇事肇祸倾向。
为此,我们邀请到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姚贵忠为我们解析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暴力倾向的原因,以及怎样有效预防和正确认识精神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