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区域的含义。 2、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地理环境,说明自然环境,人 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以某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 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地图、文字和图片材料归纳总结松嫩平原和长江三 角洲的异同,通过分组讨论解决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对 区域发展的影响。 2.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第三步:探索区域差异形成的原因
课堂练习
1.下列有关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 D ) A.区域划分的指标和方法是固定的 B.区域之间有明确的边界 C.区域是最小的单位不可分割 D.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 2.下列关于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共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D ) ①都位于平原地区 ②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③都位于 第三阶梯 ④雨热同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长江三角洲的肥沃土壤是( A.水稻土 B.黄土
一年两熟至三熟
我国沿海航线的中 枢,长江入海门户, 对内外联系方便, 商业贸易发达
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分析思路:
第一步:搜集区域的相关资料 第二步:区域差异分析、比较
区域发展条件、优势和劣势 区域经济分析 区域发展阶段评价
自然条件(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 人文条件(包括人口、经济、文化、历史沿革等)
2.长江中下游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开发早期 开发早期
改造自然能力低下 水系成了交通阻隔 土壤黏重、开垦困难
阻碍了农业的发展
②农业社会地理环境的影响
科技进步
船作为交通工 具被广泛使用 生产工具改进 生产技术改良 多水而黏重的土 壤适合种植水稻
稠密的水系成 了天然的水道
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粮食、桑蚕、棉花基地
匹兹堡
硅谷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 自然方面
人文方面
语言 文化 地理位置 饮食 气候 建筑 土地 农业 植被 工业 资源 交通 …… …… 形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活动探究二:课本P3思考:
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什么? 从地理位臵(纬度位臵、海陆位臵)方面思考回答。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形 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长江三角洲的年降水量大致和我国降水量的普遍规律一致,原因 从 该地地形为平原,降水主要来自东南季风等方面分析;松嫩平 原的年 降水量由于受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基本呈现从 东向西递减 的规律。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河网密度的差异,对农业生产会产 生哪些影响? 长江三角洲地区因河网密布,湖泊众多,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 散。松嫩平原地区河网密度小,导致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
作业:查找资料,分析新疆与台湾地理环 境差异及其对生产活动的影响
P3 活动
• 下面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分析形成这些差 异的自然原因: • ——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 为了在冬季充分利用太阳光照和热量,北方民居正 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
• ——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 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利用在冬季保温御寒; 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利于在夏季通风透气。 ——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檐逐渐加宽, 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从北到南,年降水量逐渐增大,民居的屋顶坡度也 逐渐增大(利于排水);随着对保温要求的降低和 对通风纳凉要求的提高,民居的屋檐逐渐加宽,房 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活动探究一:结合课本区域的概念和特征,分析学 案上三段材料,体现了区域的哪些特征?
3、区域特征
• 差异性(具有与其他区域不同的特征) • 层次性(区域有等级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又可 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 可变性(界线的模糊性、区划方案的不同) • 整体性(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牵一发动 全身) •开放性(与其他区域有联系)
1、影响区域发展的主要因素: 资源、环境、产业结构、社会经济文化
美国东西岸的发展差异
2、区域的发展阶段: 初期阶段、成长阶段、衰落阶段 例子 鲁尔区的例子
练习
7.下列关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由若干平原组成 B.本区河流、湖泊较多,但无沼泽分布 C.是中国最大的平原 D.地势低平,土质疏松
地 气候条件 理 环 境 差 土地条件 异
矿产条件
①水稻土为主 ②耕地多为水田 ③土地较为分散 ④人均耕地少 矿产资源贫乏
2、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旱地耕作业
人 农业 耕作方式 类 主要粮食 作物等 活 作物熟制 动 差 备注 异
其他 工业 生产 活动 商业
水田耕作业
水稻(主)\油菜、 玉米、春小麦、大豆等 棉花等 一年一熟 松嫩平原的西部适宜 水产业较为发达 发展畜牧业 我国重要的综合 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性工业基地
A
)
8.下列因素中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由开发早期的限制因素转 变为现在有利因素的是( A ) A.稠密的水系 B.黏重的土壤 C.便利的交通 D.平坦的地形
9.下列粮食作物具有单位面积产量高的是( A.水稻 B.小麦 C.玉米
A
) D.大豆
谢谢
东北民居
窗户、 墙壁厚度、 屋顶坡度、 楼距
地理位置差异
1、区域主要地理环境差异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共性
地理位置
①都是平原地区, ②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
位于北纬30°附近,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 部,长江入海口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夏季高温多雨 北纬43°~48°,地 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 部 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 稍强;东面有长白山的阻 挡,降水较少;温暖季节 及生长期都较短。 ①黑土分布广泛 ②多为旱地 ③集中连片 ④人均耕地面积多 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A )
C.紫色土 D.黑土
4、下列关于长江三角洲农业生产活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D A.水田为主 B.作物有水稻、油菜、棉花等 C.一年两熟至三熟 D.西部降水较少,适宜发展畜牧业 5.下列关于地理环境对其它生产活动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B ) A.长江三角洲的轻工业发展依托于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 B.长江三角洲发展重工业依托于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 C.松嫩平原发展重化工业依托于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 地区的煤、铁等资源 D.长江三角洲商业贸易发达依托于优势的地理位置 6、关于松嫩平原地理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B A.地处东北南部 B.水热条件不如长江三角洲 C.石油、有色金属矿产丰富 D.经过人们长期耕作改造而成 的黑土,肥力较高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阅读课本第五——第六页的内容,思考:
1、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发展的各个阶段中, 其粮食生产地位是怎样的? 2、这种地位的变化,主要受什么地理因素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变化, 地理环境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也在变化。
1.长江中下游的环境特点:
河湖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
③工商业大发展时期到现在
工商业的发展 城市稠密、人均耕地少
水网稠密、耕地破碎
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 生产规模小
商品率低
粮仓地位被取代
案例2楼兰地区的变迁
• 处于鼎盛时期(公元2世纪)的楼兰城,周围水道纵横, 绿树成荫,城中屋宇鳞次栉比。当年作为“丝绸之路” 重镇的古楼兰国,可谓商旅云集,贸易繁忙。但却在 公元5世纪末神秘地消失了。究其原因,塔里木河中、 上游地区的农业开发是主导影响因素之一。 • 干旱区光热资源丰富,只要有水,其农业生产的潜力 是最大的,这是雨养农业区不可比拟的。公元2世纪, 对当地生态环境缺乏认识的内地初移入的农业居民, 对起初水源丰富的楼兰土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垦殖。随 着垦荒面积的扩大和中、上游农业的开发,用水增加, 供不上水的土地就被撂荒。固定土壤的植被被取走, 撂荒的土地在干旱和风力的作用下,荒漠化的潜在因 素被激活,邻近的沙源侵入,原有的耕作土壤变得疏 散而易流动,在风力的搬运下不断流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运用读图分析、对比分析方法,培养分析区域差异的分析 能力和思维能力,初步建立科学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观。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 什么是区域?
二.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三.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什么是区域? 1、概念— 2、分类——
(1)按性质划分管理区域,自然、人文、经济区域 (2)按规模分:大、中、小型区域 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在地理差异的基 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楼兰的兴衰
• 上游开发增加用水,造成下游的楼兰缺水,以 至断流,使新植被无法生长,从而给风蚀或风 沙侵入创造了长驱直入的条件。楼兰生态环境 脆弱,过度开垦造成土壤干旱和风蚀。公元 330年以后,随着水源的断绝、屯垦中断,加 上“丝路”改道等经济因素的影响,人们已无 法或已没有必要再坚守这块土地,终于在公元 5世纪末,人民散尽,楼兰衰败。 • 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要想在楼兰地 区恢复其往日的农业繁荣已经几乎不可能了。 恐怕这里的区域经济发展也就指望旅游业了。
•
• (2)下面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城市住宅搂的差异,分析导致 这些差异的自然原因: • ——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住 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
北方的城市住宅楼建设要考虑冬季室内取暖 和墙体保温,所以建筑成本较高
• ——建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 大。
楼房间距的大小主要看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 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向南逐渐增大,为 保证楼房底层正午有阳光照射的楼房间距自 北向南逐渐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