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对生命、亲情的感悟。

2.把握散文的思想脉络。

3.揣摩语言的抒情风格。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对生命、亲情的感悟。

教学难点揣摩语言的抒情风格。

教学方法精讲精练法、情感渗透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有这样一个年轻人,在他21岁生日那天,因为腿部疾病住进了医院,从此,就再也没能站起来。

虽说“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可是“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对于一个血气方刚的生命来说,无疑是一场灭顶之灾。

是在轮椅上度过余生,接受这份生命中最犀利的残酷和最长久的伤痛,还是干脆放弃生命,一了百了?他面临着人生最艰难的选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史铁生的内心深处,用心灵去丈量他从痛苦之中挣扎而出的脚步吧……二、作家介绍史铁生,当代作家,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初中。

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

21岁时,因腿疾回北京治疗,那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

曾独处地坛园中15年。

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他转向写作。

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

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务虚笔记》,散文《合欢树》、《我与地坛》等。

《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

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和咏叹。

史铁生的所有作品,包括散文、小说,均贯穿一点,就是“对生命的解读”。

三、史铁生生活照片展示(幻灯片)四、理解地坛(一)展示关于地坛的照片(幻灯片)(二)地坛介绍地坛坐落在北京城安定门外,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地祗(qí)所在。

自公元1531-1911年,先后有明清两代的15个皇帝在此连续祭地长达381年。

明朝前期祭地与祭天是合并在今之天坛举行的,直到明嘉靖9年(公元1530年)定立四郊分祀的制度以后,才另建坛祭地,当时称作方泽坛。

嘉靖13年(1534年),改叫地坛。

“十年前我搬了家,离地坛远了,加之行动不便,现在很少去了。

偶尔请朋友开车特意送我去看它,发现它已面目全非;这正是日新月异的布景和道具之所为吧。

惟园中那些老柏树依然令我感动——历无数春秋寒暑依然镇定自若,散发着深厚而悠远的气息,不被流光掠影所迷。

”——史铁生五、字词预习宿sù命:预定的命运。

剥蚀:表面被风化而遭损。

沧桑:沧海桑田,喻世事变化大。

淡褪:(颜色)变淡退去。

亘gèn古:亘,时空上延续不断。

坍圮tānpǐ:倒塌。

坦荡:胸襟宽畅。

/ 地势平旷。

撅juē:折。

捋lǚ:顺着抹过去。

/捋luō袖。

蝉蜕tuì:蝉脱去的皮。

熨yù帖:(用字)贴切。

/熨yùn斗。

窸窸窣窣xīsū:拟声词。

意蕴:内在意义。

猝cù然:忽然。

恍惚:神志不清。

狼藉jí:杂乱不堪。

隽juàn永:意味深长。

恪kè守:严格遵守。

焦灼zhuó:非常不安。

六、快速阅读,感知全文1.快速阅读2.思考:①这样一篇散文是为谁而作的吟唱,其情感脉络是怎样的?②这样一座地坛是因何而有了寄托,其思想内涵?明确:这篇散文写自己,写母亲,写自己终为写母亲作出铺垫。

总体思路:寻找,解读七、解读荒园,解读母爱(一)解读荒园:古园荒芜而不衰败,思绪沉静略带苦味。

地坛剥蚀淡褪坍圮蜂儿一朵小雾废弃的古园苍幽坦荡瓢虫忽悠升空荒芜蝉蜕一间空屋但不衰败露水万道金光我失魂落魄看见自己宿命残废了双腿理解意图一个事实落日平铺灿烂雨燕高歌苍凉窥看心魂雪地脚印猜想味道古柏苍黑镇静暴雨草泥灼烈清纯风霜落叶坦然微苦(二)解读母爱:母亲坚忍终无分享,往事纷纭不乏感伤。

知道我的苦闷不知道过程的尽头祈求最低限度母亲最坏准备没有谁能保证苦难与伟大心里太苦无法代替不该分享注定最苦找我茫然急促不让发觉寻找张望生前没留哲言教诲去世印象鲜明深刻八、精彩语段阅读评点(一)“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评点:一面是作者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一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

一面是这时候的地坛已褪去昔日的高贵显耀,显露出沧桑。

但这种沧桑恰恰是某种生命力的生长。

“老柏树”、“野草荒藤”正是这种生命力的具象。

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

阅读它们,失魂落魄的作者便得到了慰藉。

于彼时彼地观彼景,作者“看见自己的身影”,并以此作起点,开始思考自己的命运。

作者对地坛这座淡褪了朱红、坍圮了高墙又散落了栏砌的园子,由接纳到守望到充满了感恩!他内心所感悟的地坛,仿佛一个热恋中的情人,痴痴地,是四百年的等待。

作者史铁生就是这样放纵他的思绪,使自己的精神从苦难的人生阴影中走出,获得超越。

注:本文景物描写有三个作用:释放心情;涂抹背景;解读生命。

(二)“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评点:荒芜并不衰败,这就是作者阅读的园。

“蜂儿、蚂蚁、瓢虫、蝉蜕、露水”全都是弱小的,微不足道,全都在循依自然的法则或按照自己的方式存在着。

这显然也给作者以启示,如醍醐灌顶。

为了逃避人生而来这园子的作者,在此反倒真真实实感受到了生命的涌动。

应该指出的是,作者的思考并没有停留在对生命诚可贵的表层理解上。

他试图“窥看自己的心魂”的时候,他对园的解读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

作者用细腻笔触再现了沧桑的宏大造物者——灿烂的落日及古园里生生不息生命之所在——雨燕高歌、雪地脚印、古柏镇静、草木气味、落叶坦然……从中去深刻解读生命的韵味:古园的形体可以被“肆意雕琢”,人的身体也可以遭遇残疾,但生命的法则“不能改变”,人的精神“不能改变”。

(三)“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

我一下子理解了它的意图。

”评点:无意中进入地坛,作者徘徊流连于其间就是15年。

地坛以它独有的魅力,在静默里接纳了他,给了他生命的暗示。

面对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园,他思考了,是苦苦究原的那种:身体残疾了,生命是不是就该结束?残疾的人,为什么要出生?已经是一个事实的时候,人该怎样活?如果说沧桑的古园帮他解决了第一个问题,那么后面的两个问题则不是由他一个人解读古园完成的,他精神跋涉的每一步,都有人伴随于左右,那就是他的母亲。

(四)“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

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

”评点:熨帖而微苦,作者咀嚼的不光落叶的味道,在心魂终于归宿之后,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荒园已经成了他的精神家园,15年守望,一朝度化!我们隐约听见了在旷茫的宇宙间,一个辗转的生命在春天的叶尖上发出的关于生命的呼唤!再于细微处品读,我们又感受到了一些迷茫、一些伤感。

荒园没有解决的问题,留给了另一种伟大——母亲。

可以说,如何扼住命运的咽喉是本篇思想的核心。

明于此,便有了一把解读这篇散文的钥匙。

九、理解母亲形象(一)筛选关键词语:疼爱、理解、担心、无言、痛苦、惊恐、聪慧、坚忍;茫然、急迫、焦灼评析:这是一个彻底诠释着传统美德的母亲。

从儿子的不幸开始,就注定了她的命运有苦难相伴始终。

她愿意为儿子承受一切,甚至包括灾难本身。

无言中,她祈求儿子坚强起来,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尽管无法保证,太难预知。

她积劳成疾撒手归去的时候,作为母亲,于儿子的成功竟不能分享。

从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母亲的疼爱何其无私,母亲的理解何其聪慧,母亲的痛苦何其坚忍,母亲的希冀又何其的茫然,于是,母亲何其的伟大。

(二)永远的痛:作者通过与自己心灵对话的方式,解读母亲——仿佛一个永远的痛。

深沉而迟到的歉意,伴着痛彻肺腑的情感与无法弥补的遗憾在天地间混响。

当儿子被造化、被自己的宿命扔在了一个他从未曾想象到的荒原上,万劫不复,这时,是母亲,唯有母亲,支撑了他的生命。

最终,母亲的慈爱、母亲的意志、母亲的苦难,让“我”明白了生存的意义。

生存的价值,不在乎儿子成就了什么,只在乎儿子在逆境中能学会了坚强。

(三)拓展阅读——《崔琦的泪》杨澜去美国采访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籍华人崔琦。

崔琦谈到自己出生在河南农村,父母都是大字不识一个的农民,但是他妈妈颇有远见,咬紧牙关省吃俭用,在崔琦12岁那年将他送出村,出外读书。

这一走,造成了崔琦与父母的永别。

谈到这里,杨澜问崔琦:“你12岁那年,如果你不外出读书,结果会怎样?”这样交谈,可以猜想:崔琦一定会这样回答:“我永远成不了名,也许现在还在河南农村种地。

”崔琦的回答大大出乎人的意料:“如果我不出来,三年困难时期我的父母就不会死。

”崔琦后悔得流下了眼泪。

杨澜也流泪了,她这时多么希望当时聘请的两位美国摄影师能推出近景,来一个特写镜头。

让杨澜吃惊的是,在审片时真的出现了这一特写镜头,杨澜问两位摄影师:“你们听不懂中文,你们怎么会抓拍下这一感人场面?”摄影师回答:“你们不是在谈论妈妈吗?在全世界,‘妈妈’这词是相通的。

”一边是世界名人和他的无上荣誉,一边是母子款款深情。

崔琦选择了后者。

这就是龙的传人交给亿万观众的答卷!杨澜的心被震撼了,这一晚,她久久不能入睡。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至仁至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在崔琦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摘自《深圳商报》(四)名人名言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

夫桃李不言而成蹊,有实存也;男子树兰而不芳,无其情也。

——刘勰《文心雕龙·情采》缺乏对心魂的关注,不仅限制了中国的艺术,也限制着中国人心魂的伸展。

——史铁生我们的时代多的是低吟浅唱的私情,无病呻吟的寂寞,矫情做秀的轻浮和夸饰,少的是真正关注心魂的心灵,和从这些心灵里流出来的艺术。

十、课堂练习(一)下面字形、字音及词语的意思都正确的一组是()1.坍圮tān pǐ:崩坏、倒塌。

恪kè守:谨慎而恭敬地遵守。

2.亘gèn古:从古到今。

蝉蜕tuì:蝉变成成虫时蜕下的壳。

3.熨yùn帖:心里平静适意。

隽juàn永:(言论、文章)意味4.宿shù命:预定的命运。

肆shì意:放纵自己的性子。

(二)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寂静、落寞、沉寂、宁静、寂寞、沉静1.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如一间空屋。

2.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3.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 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

4.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下来。

5.譬如在园中最为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

6.在满园弥漫的光辉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

(三)作者是怎样巧妙地将“我”与“地坛”联系在一起的?(一是地域因素,我家离地坛很近;二是情感因素,两者都历尽沧桑。

)(四)第一部分有几处关于地坛的景物描写?这几处描写的特点?(3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