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分析题
1、下面是幼儿童话《岩石上的小蝌蚪》的原稿,请对照定稿(见教材“幼儿童话选读”)阅读,仔细想象为什么要这样修改,定稿是如何体现幼儿文学创作的基本要求的。
碧绿的田野上有一个光秃秃的小山坡.光秃秃的小山坡上有一块黑灰色的大岩石。
这
岩“当然可以,你们可伏在我的背上,我正要到河里去快活快活呢!”
在它宽厚的胸膛上,做着一个很美很美的梦……
考核要点:幼儿文学创作的基本要求。
答案要点:幼儿文学的创作应该顾及到幼儿的年龄特点。
因此,幼儿文学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形式方面,都有基本的创作要求。
(1)题材方面。
幼儿文学的题材要广泛多样,要能适应幼儿的理解水平。
(2)主题方面。
幼儿文学的主题主要有:道德性主题,旨在培养幼儿的优良品德,如诚实、勤劳、勇敢、团结、宽容、善良等;知识性主题,旨在丰富幼儿的知识;趣味性主题,旨在纯娱乐,并不强调所谓“意义”。
主要要求单纯、浅显、鲜明。
(3)情节方面。
情节要符合幼儿理解的水平,要求单纯、生动有趣,其情节应是完整的。
(4)结构方面。
幼儿文学结构的基本要求是条理清楚。
(5)形象方面。
幼儿模仿性强,但分辨是非能力差,这就需要在作品中塑造值得他们学习和仿效的形象和行为,不宜过多地写反面的东西。
在需要反映一些反面东西时,要态度鲜明,使幼儿能明确地感觉到哪个好,哪个不好。
(结合作品,对以上五个要点进行展开论述。
)
幼儿文学主要针对0至6岁孩子,内容非常简单,而且浅显易懂。
能够对孩子起到早期教育的目的;儿童文学是适合0至15岁的孩子阅读的文学,包括幼儿文学、童年文学和少年文学。
童年文学和少年文学不仅仅适合6岁以上的儿童阅读,而且即使是成年人也可以阅读并且具备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一定的文学价值,其中不乏一些诸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之类的经典。
论述题
1、简要论述幼儿文学的文体特点。
考核要点:幼儿文学的文体特点。
(1)幼儿文学是开启心智的启蒙文学;
(2)幼儿文学是深入浅出的口语文学;
(3)幼儿文学是趣味盎然的快乐文学;
(4)幼儿文学是培育人文精神的情感文学。
试结合作品,论述幼儿文学的美学特征。
考核要点:幼儿文学的美学特征。
(1)稚拙美,(结合《我学猫儿》分析);
(2)纯真美,(结合张继楼《快住手》分析);
(3)质朴美,(结合格林童话《玫瑰公主》分析)。
幼儿生活经验不足,但他们都喜欢用自己有限的经验来解释世界;幼儿的身体很弱小,但在他们的头脑中自己是无所不能的“巨人”,这种矛盾所产生的幼儿的想法和行为,充满了童真童趣。
作家观察幼儿的行为,并将其融化在作品中,使作品充满稚气而拙朴的艺术风格。
从内容上看,幼儿文学的稚拙美主要表现为幼儿心理、生活中的稚拙情态和形态。
从形式方面看,幼儿文学作品的语言组合和叙述方式的变化可以产生一种稚拙感,其情节构成方式的变化也能带来一种稚拙的形式感。
幼儿的心灵是单纯而明净的,他们因为不谙世事而真诚地对待一切事物,他们的世界总是显得那么稚嫩、纯真和美好。
这种幼儿固有的品性,成为幼儿文学作品纯真美的客观来源,而
表现幼儿生命、儿童世界的纯真之美,也成为幼儿文学作家自觉的创作追求。
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幼儿更好动,更富于幻想性和探究性。
因此幼儿文学总是更富于幻想,更多惊险色彩,更多神奇意味。
不少作品所塑造的滑稽有趣而又神奇怪诞的人物形象,所描述的上天入地、无拘无束的情节运动,不仅展示了一种自由、活泼的现代美学心态,而且充分满足了幼儿读者喜欢幻想、追求新鲜、变化、刺激的审美心理和阅读趣味。
有的作品用看起来神奇怪异的自然组合和违情悖理的艺术逻辑来构筑作品瑰丽的艺术境界。
论述题
1、请结合作品,论述幼儿诗与儿歌的区别。
本题所考核知识点:幼儿诗与儿歌的区别。
(1)幼儿诗的历史较儿歌短。
(2)幼儿诗的形式较儿歌自由。
(3)幼儿诗追求充满幼儿情趣的意境,感情的内涵更丰富。
(4)幼儿诗在表达上比儿歌要含蓄、细腻,更讲究用精练、雅致的语言来营造优美的意境。
(5)幼儿诗更适合年龄稍大的孩子听赏、诵读,儿歌更适合中、小班小朋友诵读。
同学们在作答此题的时候,除了论述要点之外,还要举例加以说明。
2、结合作品,论述怎样为幼儿改写寓言?
本题所考核知识点:寓言的改写办法。
(1)确定角度,淡化寓意。
(2)增添新形象,扩展情节。
(3)丰富原有形象,添加细节。
(4)改用浅显的生动的语言。
该知识点位于教材第四章第三节幼儿童话和寓言,在教材的第145页。
材料分析题材料赏析题
1、赏析幼儿故事《我是哥哥》。
我是哥哥
任溶溶
你别看我小,我可是个哥哥。
不管什么事情,妹妹都学我。
早晨我叠被,她也叠被。
我扫地,她给我拿簸箕。
打针吃药她不哭,阿姨说她不错。
妹妹回答说:“我都学我哥哥。
”
这一天我上学,她缠着我讲故事。
我一急,拉了她的小辫子。
我想想不对,回答对她说:“拉你小辫子是我不好,不过我有事情的时候你可别缠我。
”
妹妹转身就跑,去找比他小的小三子:“刚才我打你的头是我不好,不过你别扔小石头。
”
妹妹样样学我,我万一做不好的事,她一定也跟我学。
到那时候人家批评了她,她就要说:“我哥哥就是那样的,我是学的我哥哥!”
本题所考核知识点:幼儿故事的赏析
主要内容:
爱模仿是幼儿的天性,小学大是孩子生活中的普遍的现象。
本文就叙写一个小女孩样样事情都跟哥哥学的故事,并暗示小朋友要处处学好,为比自己更小的孩子树立好榜样。
这篇作品很特别,只把几个前后并无直接联系的场景或情节罗列一起,没有贯串始终的线索情节。
尽管如此,所叙事例仍不乏幼儿情趣。
如妹妹打针吃药不哭的情景,缠哥哥讲故事、
看到哥哥向她道歉就跑去向小三子道歉的经过,以及学做不好的事受批评说的话,特别是“缠”“拉”“转身跑”等几个动作,朴素真实,很有童趣,是幼儿生活场景的再现。
事实说明,这种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选择材料、共同表现主题的模式安排的故事,只要注意设置一两个来自幼儿生活的生动细节,同样具有故事性,同样能够吸引幼儿,并打动和感染他们。
写作题
1、赏析幼儿诗《鞋》。
鞋
林武宪
我回家把鞋脱下
姐姐回家把鞋脱下
哥哥爸爸回家
也都把鞋脱下
大大小小的鞋
是一家人
依偎在一起
说着一天的见闻
大大小小的鞋
就像大大小小的船
回到安静的港湾
享受家的温暖
本题所考核知识点:幼儿诗的赏析
这首诗的构思很独特,不正面写一家人相亲相爱的幸福温暖,而从每个人都极熟悉的“鞋”落笔:第一节排列出一家人回家脱鞋的景况,似乎太一般化了,没什么美感,然而它为后面别具一格的比喻、想象、抒情作足了铺垫。
新颖贴切的比喻,完全是依据幼儿的心理甚至就是从幼儿的语言中寻觅、提炼得来的,而“回到安静的港湾/享受家的温暖”则是作者的生花妙笔,这一笔使作品意境大开。
它是一种点拨,使小读者从他们熟悉的现象中领悟到更深的意义;它也是一种提升,提升了诗的品位,给孩子美好感情的陶冶。
这种读之有趣、品之有味的幼儿诗,自然能取悦于孩子们,同时也会受到家长、教师的欢迎。
2、赏析幼儿童话《萝卜回来了》。
萝卜回来了
方轶群
雪这么大,天气这么冷,地里、山上都盖满了雪。
小白兔没有东西吃了,饿得很。
他跑出门去找。
小鹿提着青菜,向小熊家跑去;跑过自己的家,看见雪地上有许多脚印,他想:“谁来过啦?” 他走近屋子,看见窗台上有个萝卜,很奇怪,说:“这是从哪来的?”他想了想,知道是好朋友送来给他吃的,就说:“把萝卜也带去,和小熊一起吃!”
小鹿跑到小熊家,在门外叫:“开门!开门!”屋子里没有人答应。
原来小熊不在家,也去找东西吃了。
小鹿就把萝卜放在门口。
这时候,小熊在雪地里找呀找,他一面找一面想:“雪这么大,天气这么冷,小白兔在家里,一定也很饿。
我找到了东西,去和他一起吃。
”
小熊扒开雪,嘿,雪底下有一只白薯。
他多高兴呀!
萝卜回来了!”他想了想,说:“我知道了,是好朋友送来给我吃的。
”
(作者介绍:方轶群1914年出生。
江苏苏州人。
著有童话集《月亮婆婆》等。
)
本题所考核知识点:幼儿童话的赏析
这篇童话创作于1955年,曾获得全国第二次少儿文艺评奖一等奖。
这篇童话的最大特点是构思巧妙,由小兔子送出去的萝卜,转了一圈又回来了,而且每个“人”心里都很清楚,“是好朋友送来给他吃的”,这是反映出朋友之间友谊的深厚。
只有每个“人”都能为“别人”着想,才能形成“爱的循环圈”。
作者使用了重复的结构方式,句式也基本相同,所以,这篇童话虽然篇幅不短,但幼儿却很容易把握,不断的回环反复也能加深对孩子的影响。
让幼儿能把握作品的因素还有作品的语言,浅白、简洁、清新、流畅,而且很有味道,幼儿听起来没有太多障碍,而且还能发展他们的语言。
这篇童话在语言上的典范性,值得我们一再揣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