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德育
一、选择题
1.随着年龄和才智的增长,在自身品德的发展与提高上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的是学生的( )。
A.自我评价能力B.自我调控能力C.自我教育能力
D.自我学习能力E.自我反思能力
2.以下属于德育构成的是()。
A.道德教育B.政治教育C.法制教育D.心理健康教育
3.下列不属于德育特点的是()。
A.社会性 B.历史性 C.相对独立性D.引导性
4.《中学德育大纲》颁布与哪一年()。
A.1996 B.1995 C.1994 D.1993
5.初中阶段德育内容要点包括( )。
简答
A.爱国主义教育B.集体主义教育C.思想教育D.理想教育E.公德教育6.高中阶段德育内容要点包括( )。
简答
A.集体主义教育B.劳动和社会实践教育C.良好个性心理品质D.思想教育E.公民道德教育
7.下列行为属于品行性问题行为的有( )。
解释:订正A项不选,原因为,不守纪律并不一定是坏事情,因为纪律本身并不一定是正确的。
A.不守纪律B.欺侮同学C.考试作弊D.偷窃E.孤僻
8.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常用的奖惩属于( )。
A.榜样示范法B.品德评价C.陶冶教育D.说理教育E.情感教育9.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包括()。
A.教育者B.受教育者C.德育内容 D.德育目标E.德育方法
10.“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
A.说服教育法B,榜样示范法C,情感陶冶法D.实际锻炼法E.评比竞赛法11.德育过程的矛盾包括()。
A.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 B.德育与智育的矛盾
C.德育与教学过程的矛盾D.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
E.受教育者自身思想品德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矛盾12.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是知、情、意、行,其中基础性的要素是()。
A.知 B.情 C.意 D.行
13.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是()。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
14.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包括()。
A.导向性原则B.因材施教原则C.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D.启发性原则15.道德两难问题有哪几种来源()。
A.虚构的道德两难故事B.以学科内容为基础的道德两难问题C.真实的或实际发生的道德两难问题D.冲突的交往和生活情景会影响道德发展16.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这体现了德育的()。
A.疏导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C.导向性原则 D.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17.在德育中,要注意“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是贯彻了哪条原则?()A.正面教育原则 B.集体教育原则 C.知行统一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18.“夫子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指的是哪一个德育原则()。
A.导向性原则B.疏导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尊重与严格要求原则
19德育的途径主要有()。
A.政治课教学B.班主任工作C.劳动D.共青团活动E.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20.实施德育的最基本的途径是()。
A.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育 B.课外校外活动 C.劳动 D.共青团活动21.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观点的方法是()。
A.榜样示范法B.说服教育法 C.情感陶冶法 D.实际锻炼法
22.讨论法属于下列的哪一种方法()。
A.情感陶冶法 B.实际锻炼法C.说服教育法 D.榜样示范法
23.“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A.说服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C.情感陶冶法 D.实际锻炼法 E.评比竞赛法
24.实施德育的基本方法之一是说服教育法,以下属于说服法的是()。
A.谈话B.报告C.参观D.讲解E.讨论
25.说服教育的方式主要有()。
A.语言说服 B.理论说服C.事实说服 D.间接说服
26.实际锻炼法主要包括哪两种形式()。
A.常规训练 B.特殊锻炼 C.模拟锻炼D.实践锻炼
27.运用奖励和处分应注意的要求是()。
A.提高对奖惩关系的认识 B.目的明确,具体有度
C.客观公正,有利于团结D.奖励为主,抑中带扬E.坚持严格要求28.运用语言说服法应注意哪几点()。
A.明确目的、制订计划B.要有针对性C.要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D.引导总结29.下列属于德育的途径有( )。
A.参观军事博物馆B.学习模范事迹C.教学活动
D.共青团工作E.进行公益劳动
30.德育认知模式非常注重()。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31.德育体谅模式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32.德育社会模仿模式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
33.“明礼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且也是现阶段我国《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大力提倡的道德规范,这说明道德具有( )。
A.社会性B.历史性C.民族性D.继承性E.公共性
二、填空题
1.道德教育的__认知模式__是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
2.德育的五个构成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其中,_政治教育是方向,思想教育_是基础,道德教育是核心,法制教育_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_是关键,它们共同塑造完整、健全的新人。
3.1995年颁布的《中学德育大纲》规定了我国中学的德育目标。
4.自我教育能力主要由自我评价和_自我调控构成。
5.我国在初中阶段开设思想品德课,在高中开设思想政治课,专门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直接的思想品德教育,成为中学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6.说服教育是德育工作的基本方法。
德育的基本途径是思想品德课及其他学科教学。
7.奖励与惩罚法是通过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以引起学生愉快或痛苦的体验进而强化或纠正学生某些行为的方法。
8.语言说服法主要包括讲解、报告、谈话、讨论、指导阅读等方式。
9.事实说服法主要包括参观、访问、调查等形式。
10.实践锻炼的形式主要有_学习活动、社会活动、生产劳动、课外文体科技活动。
其中学习活动是学生最主要最经常的锻炼方式。
11.当代影响较大的德育模式有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体谅模式、社会模仿模式等。
12.德育模式是德育实施过程中德育理念、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径等的有机组合方式。
13.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是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它是由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而后由美国学者柯尔伯格进一步深化的。
14.体谅模式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为英国学校德育学家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所创。
15.社会模仿模式主要是由美国的班杜拉创立的。
16.德育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是开展德育活动的依据。
17.“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以后,集体自身就能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了”这是苏联教育家_马卡连柯_的德育观点。
18.我国在初中阶段开设_思想品德课,高中阶段开设_思想政治课。
19.2004年2月26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我国中学德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三、辨析题
1.德育过程与受教育者品德形成过程无关。
答:不正确。
德育过程与受教育的品德形成既联系又相互区别。
联系表现在: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与发展规律制约着德育过程的效果;而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也离不开德育因素的影响;区别表现在:德育过程是教育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进
行品德培养和发展的过程,是一种教育过程。
品德形成过程则是受教育者政治、
思想、道德结构不断完善的过程,是人的发展过程。
2.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过程。
答:正确。
学生的思想品德要在活动和交往过程中形成。
3.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的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
答:正确。
4、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
答:正确。
5、德育过程是一个学生自我教育能力逐步提高的过程。
答:正确。
6.德育要赋予每个个体以科学的价值观、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这体现了德育个体功能的生存功能。
答:不正确。
生存功能表述不科学。
7.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答:不正确。
教育过程中要对受教育者的不当行为进行引导,但未必一定要采用惩罚的手段。
8.常言道,做事先做人,因此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德育。
答:不正确。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主要途径。
论述题
3.张老师是初中二年级的班主任。
有一次在课堂上发现小刚在写情书,为了起到杀一儆百的效果,张老师将小刚的情书当众宣读,结果小刚漕到全班同学的讥笑、讽刺,不久便退学了。
请结合德育教育的有关原理分析这一案例。
要点:
(1)德育过程中存在多种矛盾,教育应促进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之间的矛盾的积极转化。
(2)因此,在德育方法的选择上应当:
第一,考虑德育自身的特点与规律,第二,要考虑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年龄特征及其思想品德发展水平;
(3)从案例中,我们可以得出启示:在对初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坚持两大原则,一是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一是疏导性原则;
(4)在具体德育方法选择上,要积极运用说明教育法,要在活动或交往中,灵活运用各种德育方法,产生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