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幽默文学
3、战争中的小丑们
(1)卡斯卡特上校:官僚机构中滥用职权谋 取私利的典型象征。 (2)谢司科普夫少尉:美国军界僵化与混乱 的象征。 (3)下级军官迈洛:恪守商业道德,不顾祖 国利益。
4、“反英雄”的尤索林
表面上看,主人公尤索林不是一名英雄,而是一 名怕死鬼,他生活的目的是活下去。为了活下来 ,他扯掉电话线,迫使飞机返航。为了活下去, 他躲进医院装病,以避开激烈的战斗。为了活下 去,他拒绝再次执行任务。 另一方面,他是一位真正的英雄。周围战友的死 毫无意义,他发现了二十二条军规是套在他们身 上的枷锁。在他身上,我们看到是人性和人情。 他临死抢救战友,他拒绝为战争唱颂歌,而换取 个人的自由。即使最后选择逃跑:我并不是在逃 避我的责任,而是在面对它。”
“它试图引出人们的笑声,作为人类对生活 中显而易见的无意义和荒诞的最大反响。 ”——《大英百科全书》
界定
“黑色幽默”:实际上是一种用喜剧的形 式来表现悲剧内容的新的文学形式。“黑 色”是指可怕而又滑稽的客观现实;“幽 默”,是指有自由意志的个性对这种现实 所采取的嘲讽态度。其目的是使主观世界 和客观世界保持一定的距离,以获得精神 上的解脱。
黑色幽默小说
一、概述
“黑色幽默”是20世纪60 年代美国文坛出现的一 种后现代主义小说流派 。 又称为“荒诞小说”、 “黑色喜剧”、“绝望 的喜剧”等。
“黑色幽默”一词译自法语,是法国超现实 主义者(布勒东和艾吕雅1937的论著《黑 色幽默》)最早使用了这个术语。
1965年,[美]弗里德曼编辑一个选本《黑 色幽默》 ,收集了海勒、品钦等11个美国 作家和一个法国作家的作品片断。 1965年,另一个美国作家尼克伯克在论文 《致命一蛰的幽默》中,也把这一类型的 作品叫“黑色幽默”。 后来,这一提法逐渐为社会所接受,成了 一股文学潮流的标志。
6、“幽默”的艺术特色
海勒“我要让人们先畅怀大笑,然后回过头去以恐 惧心理回顾他们所笑的一切。” (1)以反讽为基础的艺术构思; (2)借用了戏剧中的“人物展览式”的艺术布局 。 (3)在创作主体和作品所表现的客体之间制造“ 审美距离”。 (4)语言的矛盾性和悖谬揭示了这种语言所描写 的世界: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与其表象相违背, 荒谬的错置和非理性的混乱是它的准则。
全书由许多零散插曲和作者似是而非的议 论组成,内容包括文艺学、社会学、历史 学、现代物理、火箭工程、军事学、变态 性爱等,颠覆了小说中故事情节为主要因 素的传统。 叙述:作品中到处充塞着一些无逻辑、无 理性的叙述,段落与段落之间跳跃性很大 ,甚至句与句之间的链接也缺乏必要的生 活逻辑基础。
三、代表作家和作品 1、冯内古特(1922-2007),美国当代作 家; 代表作品《第五号屠 场》。
《第五号屠场》
这部小说的基础是冯内古特 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亲身 经历,即在一次毁灭性轰炸 中的生死体验。他视战争为 “屠场”,宣布了战争的无 理性、荒谬和灭绝人性。
他虚构了毕利· 皮尔格姆来讲述这“难以形 容”的事件。蜡烛和肥皂是用人体的脂肪 制成的,中学生在水塔内被活活煮死,毕 利被教用牙医的电钻钻入人眼….战争将人 变成了野兽和牲口。德累斯顿被炸成一个 像月亮表面那样坑坑洼洼的废墟,“外面 是一片火海。德累斯顿成了一朵巨大的火 花啦。一切有机物,一切能燃烧的东西都 被吞没了。
小说中情欲同火箭落点之间有一种神秘的 关系,说明情欲的放纵和死亡是连在一起 的,过度地放纵情欲最终会走向死亡,而 人类情欲的放纵正是人类最自己的毁灭。 “万有引力之虹”是火箭发射后在万有引 力的作用下形成的弧线,火箭能摧毁一切 ,导致死亡。品钦认为它是死亡的象征。
3、海勒(1923- ) 美国作家; 《第二十二条军规》 《出了毛病》
《出了毛病》(1974)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仍以其驾轻就熟的 黑色幽默手法对美国社会中现代官僚体制 的种种弊端以及它们对人性的摧残进行了 猛烈的抨击和揭露。由日常生活的烦恼展 示当代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 中富裕的中产阶级精神的空虚和对未来变 化莫测的恐惧。”
《第二十二条军规》(1661)
2、美国文坛奇人—— 托马斯· 品钦 《万有引力之虹》
《万有引力之虹》
文体从哲学沉思、历史百科、间谍侦探到 滑稽喜剧、歌曲民谣,乃至戏仿反讽,仿 佛无所不能; 小说包括73个场景,400多个人物,发生的 故事遍及南北美洲、非洲、中亚、东欧及 西欧,涉及社会各个阶层,使用的语言有 英、德、法、拉丁和意大利语等。
二、“黑色幽默”的内涵
几种参考说法: 美国小说家弗里德曼认为,“黑色幽默” 是一种把思想情绪上的黑色的东西与幽默 的东西的结合,具有玩世不恭的色调。
尼克伯克曾举例,通俗 地说明什么是“黑色幽 默”:“当绞刑架上的 人问道:‘你肯定这玩 意儿牢靠吗?’他们[指 美国观众]便和他纵声大 笑,因为他们的社会境 遇看来也同样岌岌可危 。”
1、荒诞的情节 地中海的一个美国空军基地——“皮亚诺扎 岛” 投弹手尤索林上尉
2、无处不在的“第22条军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一,作为一条军规, 军人必须无条件服从; 第二,它运用了自相矛 盾的推理逻辑,任何想 对它提出异议的人都不 知该从何处入手。 第三,虽然不是白纸黑 字写下的条文,但却无 处不在。
5、象征意义
第22条军规代表了一种捉弄人的乖戾的社 会力量,是灭绝人性的官僚机构的象征。 它无处不在,成为弱小人物的命运之网; 它更是离开具体社会条件的存在,具有支 配一切的神奇力量,人无法逃避它,只能 消极地受其捉弄。“第22条军规”达到了 象征高度,成为美国社会“有组织的混乱 ”和“制度化的疯狂”的绝妙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