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谈美国文学黑色幽默

小谈美国文学黑色幽默

小谈美国文学黑色幽默
一、引言
“黑色幽默”一词来自法语“humor noir”,英译为“black humor”,这一术语的创造人是超现实主义者安德列布雷顿。

他认为幽默是保卫个人,反抗社会和个人生理、心理的紧张状态的一种方法。

人在现实中是会受理性、感情等约束的,而幽默能使人超出现实的环境。

所谓“黑色幽默”,指的是在荒谬、丑恶、残酷等一切“黑色”的东西中,看出他们的喜剧性,以幽默的手法抒发反对现存社会秩序、道德标准、暴力、非正义、屠杀等现象,并且以一种冷漠的、逗笑的、无可奈何嘲讽和自我嘲讽的态度对待他们。

本文的研究方法是调查法。

通过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网的搜索,我阅读了各类名家论文,从中摘选自己需要的资料。

研究目的是了解在上世纪中期的美国,特殊的社会背景下缔造的“黑色幽默”文学,总结它的基本特征并思考其深远意义。

通过研究,我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美国当时的特定环境决定了“黑色幽默”文学的诞生,但文学不是解决社会问题政治问题的武器,不能因为“黑色幽默”没有歌颂美好的事物就否定它的社会价值,我们应该从它所反映的黑暗和问题去探索去思考
二、黑色幽默产生的根源
“黑色幽默”文学产生并盛行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的美国,有着极为深刻的社会根源。

当时的美国人并没有忘却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他们心灵中造成的震动,对纳粹集中营、原子弹记忆犹新,许多人对人类的处境和未来惶惶不安。

战后由于冷战格局的形成,使人们始终处于战争的阴云之下。

再加之种族歧视、性别歧视,以及盗窃、凶杀和色情的泛滥等一系列重大社会问题,使人们对政治和社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失望,感到世界的冷漠和社会存在的荒谬。

于是人们开始对“社会和谐与进步”的梦想以及人类的“完美境界”产生了质疑,对现存的社会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根本性的怀疑,并对人类的处境和未来惶惶不安。

加之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产生和传播,宣扬只有人的自我存在才是唯一的真实存在。

这种抑郁、沮丧及绝望的社会心理使一代人从各种社会灾难中产生绝望感,又表现在文学领域里,那便是“黑色幽默”作品的诞生。

三、黑色幽默的特征:
第一、特殊的幽默风格。

黑色幽默与传统幽默一个重要区别是, 传统幽默是一种喜剧, 黑色幽默却是一种变形喜剧,是以喜剧的形式来表现悲剧的内容。

喜剧一般都强调人的社会性, 从时尚中找出滑稽的情趣。

与传统幽默不同的是, 现实问题经过“黑色幽默”的处理, 并不是变成了真正的玩笑, 而是被强调到浓黑的程度, 成为一种阴暗的、病态的幽默。

在传统幽默中, 作家们用一种健康的笑, 来唤起读者对美好事物的赞许和对丑恶事物的蔑视, 它的思想基础是乐观主义, 对嘲笑对象有一种优越感、崇高感,相信美能压倒丑, 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像马克吐温笔下的艾颂喜这样的人物, 虽然事实上受到美国邪恶势力的百般迫害, 但作者仍然相信他们总有一天会结束这种不公平的待遇。

虽然笑中带泪, 却有信心, 有希望,这种笑能唤起读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然而黑色幽默就完全不同了, 它是一种病态的苦笑, 一种绝望的苦笑, 它的思想基础是悲观主义。

当一个痛苦至极的人发出的不是悲怆的哭声, 而是哈哈大笑声的时候, 听者不是更感到揪心的难受吗?所以黑色幽默作家冯尼格说:“最大的笑声是建筑在最大的失望和最大的恐惧之上的。

”奥尔德曼在他著名的评论著作《超越荒原》中也说:“黑色幽默家和斯威夫特不一样, 永远不能居高临下, 高瞻远瞩; 他永远只能是自己题材的一部分。

他必须承认周围的疯狂, 同时还必须承认对于这种疯狂他也有所贡献; 然后他用大笑来控制所承认的痛苦; 同时也控制自己, 从而停止促进世界的疯狂。

”《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尤索林的故事是绝望的、痛苦的、自嘲的, 它体现了黑色幽默的美学特征, 即喜剧与悲剧的融和, 滑稽与痛苦的融和, 诙谐与恐惧的融和, 异想天开的事实与不动声色的反应的融和, 具有寓言式的讽刺幽默风格。

第二、存在主义哲学的产物。

这一特征是从黑色幽默和传统幽默的本质区别来说的。

黑色幽默作品在表现存在主义哲学思想方面比存在主义文学更为出色。

存在主义哲学有三个基本命题: (1) 存在先于本质; (2) 存在就是荒谬; (3) 自由选择。

黑色幽默的代表作、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便是宣扬存在的荒诞, 提倡“自由选择”。

世界、社会、人生是荒诞不可知的, 外在世界时时威胁人, 作弄人, 使人生像一场无穷无尽的梦魇, 这便是《第二十二条军规》的一大主题。

《第二十二条军规》满纸荒谬怪诞, 既无逻辑, 也非理性, 与传统小说的真实性大相径庭。

由于黑色幽默小说的核心是表现现代人大难临头的危机意识, 所以作家们认为这种“大难临头”是一种支配世间一切现象的“最高真实”。

文学作品应该摆脱拘泥于现象世界的真实, 表现形而上的最高真实。

荒诞就是最高真实。

小说中的军需官迈洛在二战期间, 接受德国军队的金钱, 用美军自己的飞机轰炸自己的基地。

他建立资金雄厚的跨国公司, 把敌国政府也拉来入股。

他的飞机从四面八方运来波兰香肠、马尔他的鸡蛋、西西里的苏格兰威士忌。

他居然成为欧洲不少城市的市长, 马尔他的副总督。

这些荒诞不经的事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的, 然而那种营私舞弊、大发战争横财的人的嘴脸不是刻画得淋漓尽致了吗?小说中的另一个军官谢司科普夫, 为了讨好上级, 居然挖空心思用镍合金钉子敲进每个飞行员的胯骨, 然后用铜丝把钉子和手腕固定起来, 这样在阅兵式中以整齐的步伐大出风头, 被上司夸奖为“军事天才”。

这样的事情既荒诞又可笑, 然而谢司科普夫残酷自私的本性不是暴露无遗吗? 迈洛的生意经, 谢司科普夫的操练, 都象征着统治世界的荒诞和疯狂的一种本体的存在。

最具有“形而上”真实的东西便是“第二十二条军规”。

第二十二条军规规定: 只有神经错乱的疯子, 才能获准停止飞行, 只要提出申请就行。

但第二十二条军规又规定: 只要你提出请求,就证明你头脑清醒, 不是疯子, 你就得继续飞行。

主人公尤索琳问一个老太婆, 第二十二条军规到底是什么, 老太婆说,“法律说他们没有必要把第二十二条军规给我们看。

”什么法律说他们没有必要?”“第二十二条军规。

”可见第二十二条军规就是那种捉弄人、折磨人、像梦魇般使人无法摆脱的荒诞的象征。

第三、“反小说”的叙事结构。

传统小说采用“讲故事”叙述法,一般都有完整的故事结构,叙事有头有尾,情节发展符合内在的逻辑关系。

而“黑色幽默”文学则彻底抛弃了“讲故事”的老一套,改用暗示、烘托、对比、比喻、象征等手法,创造了一种打破戏剧性的新方法。

它不再受时空的制约,夸大人物内心世界的广袤无垠,可以超越社会、道德、习俗、理念。

小说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也就没有严密的结构。

常常采用“时间旅行手法”的样板,小说中人物的活动是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奇特交错、瞬息万变。

乍看扑朔迷离、眼花缭乱,令人摸不清头绪。

其实这是一种叠式和多层次齐头并进的特殊结构,它对故事情节的迅速展开和深化主题都是很有帮助的。

“黑色幽默”作品结构上的另一个特点是以强化和重复代替变迁和发展。

一般在传统小说里,事情的起因、发展和结局都是要说得清清楚楚,而在“黑色幽默”小说里则不然。

它不按照事理常规做交代,作品中的人物情节颠倒。

例如作品描写了一个人死了又活,活了又死。

并常常把滑稽幽默的东西和崇高严肃的东西、喜剧的因素和悲剧的因素、时间的顺序和时间上的错乱等等对立的或不相干的事情糅合在一起。

第四、“反英雄”式的人物。

“黑色幽默”题材的主人公怀疑、否定传统的价值观,有着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感,甚至嘲笑自己曾经所尊重、所建树的一切。

例如冯尼格特《五号屠场》的主人公毕利是一个“疯疯癫癫”的人物;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的主人公尤索林是一个胆战心惊的怕死鬼。

他们都是被迫扮演小丑的角色,而产生这样病态畸形人物的土壤就是病态又畸形的社会。

四、小结
“黑色幽默”文学作为美国二战后一段时期的代表行文学,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现实,
表达了民众内心的迷惘和恐慌。

它的表现手法反映了现代主义作家和客观世界的一种新关系,也给人们带来新的思考。

各种代表作品包含了文中所列举的各种特点,有些古怪的言辞和怪诞的叙述并不仅仅为了表达表面所传达的荒唐,其中隐含着许多深刻严肃的寓意,这要求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认真仔细的品读和揣摩。

参考文献:
1.吕丹小议美国文学中的黑色幽默---读《第二十二条军规》
2.乐山从马克吐温到约瑟夫海勒---试论美国的传统幽默与黑色幽默文学
3.于淼论黑色幽默的起源与特点
4.王国明论黑色幽默文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