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成人基础生命支持

成人基础生命支持

【成人基础生命支持】# 适应证:各种原困导致的心搏、呼吸骤停# 禁忌症:无绝对禁忌证,下列情况可不进行心肺复苏处理1、具有已签名并生效的不进行心肺复苏医嘱2、患者已出现明显的不可逆死亡征象# 操作前准备1、以保证环境安全为前提包括施救者、心搏骤停者和旁观者的安全。

2、安置患者体位,即将患者仰卧于硬、平的表面以利于操作。

3、操作者位于患者一侧,取易于进行呼吸复苏和心脏按压的位置;如有可能,应戴好手套# 操作步骤1、早期评估——确定是否无反应轻轻拍击或摇动患者肩膀,大声问“你怎么了”,判断反应的同时,应快速查看患者有无呼吸或呼吸是否正常(用时5-10s)。

2、早期获取帮助打”120“或局部区域的急救电话,并设法获得除颤器。

3、早期开始CPR的CA-B步骤(1)判断有无颈动脉搏动将2-3个手指放于喉结并轻轻向同侧移动直至到达喉结与胸锁乳突肌之间的纵沟内,用时5-10s检查是否有颈动脉搏动,对非医护人员不主张进行脉搏检查,一旦无有效呼吸,即视为无有效循环。

整个评估过程不超过10s。

如果有脉搏无有效呼吸,应进行呼吸复苏,每分钟10-12次呼吸,即每5-6秒1次呼吸。

如果无颈动脉搏动则开始胸外按压,将手掌根部置于胸骨下半段,即胸骨正中两乳头之间,双肘伸直,借助身体向下的重力垂直按压,有节律地数次数,下压胸骨至少达5cm,按每分钟至少100次的速度按压。

每次按压后应使胸廓回弹至正常的位置。

(2)开放气道用头后仰托下颁法开放气道:轻轻地用一只手将患者下领抬高,同时另一只手将患者前额向后压使头后仰。

对于疑有外伤患者,采用改良性下颏前冲法开放气道。

如此法无法有效地开放气道,可改用头后仰托下颌法。

清除患者口腔内异物和分泌物。

通过口对口或屏障装置给予两次呼吸复苏(每次用时1s)。

将患者鼻子捏住,施救者常规吸气后严密封住患者口脣进行吹气,观察胸廊是否抬起。

如胸廓未抬起可调整患者头部位置后再次尝试如仍未成功,则进行胸外按压。

以按压30次后吹两口气(每次用时1s)的步骤实施,持续进行直至除颤仪到达或专业施救者到达进行人员替换。

如有可能每5个回合的按压与通气后应更换按压者以保证按压质量。

4、早期除颤尽早连接除颤器以评心脏节律,并按指征对室颤和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实施除颤,每1分钟的延搁除颤成功率将下降7%-10%。

理想的目标是在倒下的3min内实施除颤。

除颤后应立即继续进行5个循环或2minCPR,然后再评估心脏节律和实施后续抢救。

5、二人CPR专业急救人员实施二人CPR时,一人位于患者一侧进行心脏按压,另人位于患者头部保持其气道开放并使用简易呼吸皮囊按EC手法提供呼吸复苏。

二人CPR时的按压速度至少是100次/min,按压与吹气按30:2进行,30次按压后需暂停按压以进行2次呼吸复苏,每次通气用时1s。

有高级气道设施(如已放置气管插管)时,按压与通气可同步进行。

此时按压按10次/min速度持续不间断地进行通气频率为8-10次/mn(每6-8秒钟1次)。

大约2min后更换施救人员位置,并尽可能减少按压的中断或延搁时间(按压中断时间不超过10s)。

专业施救者对成人基础生命支持的流程见图# 注意事项1、 CPR质量监测复苏时应持续监测患者的情况以评估复苏的有效性,有条件者可借助二氧化碳波形图的监测来判断。

为判断患者是否已恢复自主循环,应每2分钟行一次评估。

2、CPR中的特殊情况(1)场所:CPR应就地实施,不能图方便而移动患者,除非进行有效CPR后患者恢复自主循环,或专业人员已到达可进行持续不中断的CPR。

如果现场不安全(着火),则转移到安全区域后再开始CPR。

(2)楼梯:患者须从楼梯上下运送时可在楼梯的顶端或尾端进行CPR,然后快速运送至预先设定并做好标记的地点,停下来后再进行CPR,并尽快到达下一地点,再进行CPR。

CPR的停顿时间应尽可能短(理想状态下不超过10s)(3)担架:通过救护车运送患者的过程中不要中断CPR。

使用轮子在较低位置的担架上时,复苏者可位于患者的一侧,保持手臂放置在进行按压的固定位置。

对于位置较高的担架或运送床复苏者可将膝盖跪于担架或床上进行心脏按压。

【并发症及处理】常见并发症:肋骨骨折、胸骨骨折、肋骨与胸骨分离、剑突断裂、张力性气胸、血胸、肺挫伤、肝脾撕裂伤、心脏损伤(破裂)及脂肪栓塞等。

按压时,恰当放置手的位置,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但并不能完全避免。

切勿因害怕并发症而影响或延误有效CPR的实施!【相关知识】1、2010年CPR与心血管急救(ECC)指南相关的内容基础生命支持(BLS)是挽救心搏骤停患者生命的最基本措施,成人BIS的基本内容包括识别突发心搏骤停情况、启动急救反应系统、早期实施高质量的CPR以及对有指征者快速实施除颤。

(1)2010年CPR与ECC指南中关于BLS的关键性改变①简化了BLS流程,“看、听、感觉”的动作已从流程屮删除。

2010年CPR与ECC指南建议,对于任何无反应、无呼吸或无正常呼吸(如仅为喘息)的成人患者应立即启动急救反应系统并开始进行胸外按压。

②鼓励未受过培训的施救者实施单纯手按压(单纯胸外按压)式CPR③呼吸复苏前先实施心脏按压(即使用CAB顺序代替ABC)。

鉴于安置头部位置、实施口对口呼吸或获取与装备皮面罩装置行呼吸复苏等均非常耗时,因此可立即开始胸外按压。

从30次按压而不是2次呼吸开始,能减少实施第1次按压的时间延搁。

④更加关注确保高质量CPR实施的方法与措施。

其包括恰当的按压速度与频率,按压后胸廓的完全回弹情况,减少按压的停顿或干扰以及避免过度通气。

培训时应重点关注按压方法的正确实施。

⑤强调多科协作的高效复苏团队的组建。

复苏时需要一支受过良好训练的施救者组成的高效团队来提供包括胸外按压气道管理、呼吸复苏、节律识别、除颤和使用恰当药物等多项措施。

(2)2010年CPR与ECC指南中继续关注的BLS的关键内容①早期识别突发的成人心搏骤停。

应基于对患者意识的评估和正常呼吸是否缺失来早期识别成人的突发心搏骤停。

患者最初可表现为喘气式呼吸或有癫痫样发作这些非典型表现常使施救者困惑而导致呼救或开始CPR的时间延搁。

②尽量减少对有效心脏按压的干扰,直至自主循环恢复或复苏终止,任何不必要的按压中断(如呼吸复苏时作不必要的较长时间停顿)均可降低CPR的有效性。

③淡化专业施救者实施脉搏检查的重要性。

检查脉搏是一项较为困难的操作,即便是受过良好训练的专业施救者,在患者血压异常降低或缺失时,对有无脉搏的判断也常不准确,因此专业人员应用不超过10s的时间来检查脉搏即便对随后发现并未发生心搏骤停的患者实施了胸外按压,也很少会导致严重的损伤。

而非专业施救者不要作判断脉搏的尝试,当发现成人突然倒下,经评估没有反应没有呼吸或呼吸不正常时,即视其为心搏骤停立刻开始行CPR。

(3)电学洽疗①在院内外急救中要结合自动体外除颤仪(AED)使用的重要性。

为使患者获得较好的生存机会,在心排骤停的时点应立即实施3项措施:启动急救反应系统、提供CPR和使用除颤仪。

可考虑在院内环境下配备AED,尤其是当员工对心脏节律无识别技能时或在非经常使用除颤仪的区域,应尽早实施除颤(目标为患者倒下3min内实施除颤)。

②AED的使用范围包括儿童和婴儿。

如果有条件,施救者用AED对-8岁儿童进行除颤时,应尽可能使用带有儿童剂量衰减系统的AED。

如果无法获得上述AED,应使用标准AED。

对于婴儿(<1岁),最好使用手动除颤仪,如无法获得手动除颤仪,则使用带有儿童剂量衰减系统的AED。

若上述机器均无法获得,可使用无剂量衰减系统的AED。

③对室颤者实施1次除颤结合未改变的CPR流程。

施救者应尽可能缩短心脏按压停顿与实施除颤之间的间隔,并在放电完成后立即开始CPR,因为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即便是短暂的CPR中断对人体也是非常有害的④除颤与复律的机器波形与剂量选择。

波形:过去10年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显示,除颤或复律时使用双相波机器比单相波机器更有效,但尚缺乏临床资料。

剂量:目前尚不明确。

如果首次放电终止心律复常的努力未获成功,则可考虑选择更高剂量。

单相波除颤的建议剂量为360J,双相波可选择制造商为对应波形所推荐的120-200J,或使用默认的200J。

电复律的剂量根据心动过速的类型而有所不同:如为规则的窄波心动过速,如阵发性室上速或房扑,初始剂量常选择50-100J即已足够,若无效时则可逐渐递加;不规则的窄波,如为房颤时则可选用120-200J 双相波),单相波机器可选择200J;规则的宽波心动过速如室速可用100J;不规则宽波如尖端扭转型室速应选择非同步除颤的剂量。

2、简易人工呼吸皮囊操作规程简易呼吸皮囊也称为皮囊瓣膜面罩装置(Bag-valve-圈Mask,BVM),由人工呼吸球囊、单向瓣膜和面罩组成,可与高回级气道设施一起使用。

简易呼吸皮囊通气是一项需要经过专门训练才能掌握的技能。

操作者可使用该装置连接空气或氧气进行通气,当未连接高级气道设施时,提供的是正压通气,因此可能会产生胃膨胀和其他并发症。

(1)适应证:自主呼吸不充分或呼吸停止的患者(2)注意事项①气道压力过高或潮气量过大可导致胀气、气胸、胃膨胀等后果。

②应选择恰当的面罩尺寸,确保良好的密封性。

对于未行气管插管的患者,使用简易呼吸皮囊时通常需两人同时进行操作,以保证足够的通气量,其中人保持气道的开放和面罩与患者面部的密封性,另一人则挤压皮囊。

在某些猜况下,口对面罩装置可能更为有效。

(3)物品准备口咽及鼻咽通气管、各种型号的面罩、吸引装置、带储氧袋的简易人工呼吸皮囊及连接管。

(4)患者准备确保气道开放及正确的头部位置,吸除气道中的异物、分泌物、血液(5)操作步骤①连接氧气,10-15L/min,使用简易的人工呼吸器,若其自带有储氧袋,则能增加氧浓度。

②对于未插管的患者选择合适的面罩连接皮囊,确保设备完好。

③使用EC手法:操作者站在患者头后侧用面罩罩住患者口鼻,面罩窄的一端盖在鼻子侧,用一只手的大拇指及示指置于面罩顶部组成英文字母“C”并用力下压面罩,其余3个手指组成英文字母“E”将患者的下颌抬起,另一手挤压皮囊两人操作时一人用EC手法固定面罩与开放气道,另一人挤压皮囊。

④对于气管插管惠者,将皮囊与气管插管相连接,用一手保持头部的正确位置,另一手挤压皮囊。

⑤若胸廓匀称地起伏,则一般表示潮气量充足、面罩密封性良好或气管插管与皮囊之间的衔接紧密。

*注意事项①若患者没有咳嗽或咽喉反射,可置入口咽通气道以保持气道通畅。

②为防止肺膨胀过度、胃胀气或气压伤等并发症,应选择合适的皮囊尺寸通气的潮气量不要太大,在通气时可见胸廓抬起即可,一般为6-7mL/kg。

每次通气用时为1s。

通气时不要用力过猛或频率过快③防止肺过度膨胀,皮囊的减压瓣膜设定的上限压力为30-35cmH20,由于儿童的肺顺应性差以及具有较高的气道阻力,使操作者在减压瓣膜开放时不一定能观察到胸廊的上抬,此时须关闭减压瓣膜或更换无减压装置的皮囊以保证较高压力梯度的送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