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卷第3期2007年6月闽江学院学报J OURNAL OF M I N JI ANG UN I VER SI TYV o.l28N o.3Jun.2007政治现代化中的公意、众意和民粹主义张志雄(武夷学院计算机系,福建武夷山 354300)摘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同时又要积极推进政治现代化过程。
在政治现代化建设中,一方面要完善法制建设,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另一方面既要关注广大民众的意见,又要防止民粹主义倾向,将追求社会公平公正与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有机地统一起来。
关键词:政治现代化;理性;公意;众意;民粹主义中图分类号:D6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821(2007)03-0054-04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以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因此就要根据民主法制化的要求,分析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这就不是用 应然 规范 实然 ,而是探索从 实然 走向 应然 的途径。
运用公意、众意和民粹主义的原则分析政治实践,无疑会使人们对政治发展的实际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一、对公意、众意和民粹主义的审释在启蒙思想的视角下,公意是指由于人们缔结契约,每个人都将其自身的部分权利让渡给共同体,从而形成以共同意志为基础、以公共利益为依归的公共意志。
这就造成了一个后果:当人们服从公意时就是在服从自己,人们通过对公意的服从和尊敬就可以获得最大程度的自由,从而使个人在被管理和自由之间达到统一。
在这里公意包含了以下几层含义:首先,公意是整体的精神力,是社会主流文化的核心,它不是人们精神与意志的简单组合,乃是整个社会系统历史的产物;其次,公意代表整体,因而它是最大限度的众意,而且是经过升华之后的众意。
公意与众意经常有很大差别,公意只着眼于公共的利益,而众意则着眼于私人利益,众意只是个别意志的总和,但是除掉这些个别意志间正负相抵消的部分而外,则剩下的仍然是公意。
[1](P39)第三,公意是社会的真正法则,在社会管理过程中通过法律来得以实现,表现为国家意志。
对于一个社会而言,独立国家的利益、社会整体的利益要大于任何个人或集体的利益,因而为维护全社会的公共利益,公意有时又会对个人或某些集体的自由进行限制。
但公意的执行不是要限制自由,而是要把自由限制在体现公意的法律之下,因此法律绝非对自由的限制,而是为了保护自由。
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中。
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人更是奴隶。
[1](P4)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使人们之间的相互交往更为密切,人们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程度的增强,促进了现代政治的民主化和政党派别的形成。
在诸多集团组织和政党派别的基础上,形成了以各种利益集团为核心的群体意识,这就出现了众意。
众意是社会某个群体的意志,是一部分人的个别意志的总和。
众意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是民众文化的反映;不论其表现形式如何,它所代表的永远是部分人的意志,它与代表全社会的公意是有区别的;有时众意也打着为全体公众谋取自由和利益的旗号,实际上是为部分人的利益服务。
因此,从公意和众意的关系来看,公意是众意的升华,公意的产生过程就是克服个人意志和众意的过程。
因为 暴力并不产生权利,我们有义务服从的只是合法的权力。
既然暴力并不产生权利,那么剩下来的就只有约定可以作为人间一切合法权威的基础。
[2](P69)在现代政治视野中,公意主要是通过法律和制度体现出来,它必收稿日期:2007-01-25作者简介:张志雄(1966-),男,福建浦城人,武夷学院计算机系副教授。
第3期张志雄:政治现代化中的公意、众意和民粹主义须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权威来实现。
也就是说,公意一旦确定,就不能随意改变;即使建立在公意之上的决策和选择出现错误,也只能通过一定的程序加以改正;公意上升到法律和制度后,任何人都不能违反,以确保公意在社会层面上真正得到公正的执行;即使是代表最大多数人利益的意志,如果缺乏一定的程序上升不到公意的层次,永远只能是众意。
民粹主义主要是对精英的主张和民众的意见作单向度的理解,认为民众的意见高于精英的意见。
当年俄国民粹主义者以代表下层广大贫民的面目出现,以众意的代言人自居,认为占社会绝大多数的平民总是被少数精英所压制,所以极端强调平民群众的价值和理想,把平民化和大众化作为所有政治运动和政治制度合法性的最终来源;依靠平民大众对社会进行激进改革,并把普通群众当作政治改革的唯一决定性力量;在政治的运行上,民粹主义强调大众对政治事务的直接参与,并排斥程序民主和法治,蔑视程序正义原则,把平民化作为政治运动和政治制度合法性的最终依据;认为任何个人都要服从集体或群体,为了某一集体或群体的利益,随时可以而且应该牺牲个体的利益。
在现实中的表现则是一种与个人本位倾向相对抗的整体主义,以整体(人民、社会、国家、民族、政党等)的名义压抑个人(包括法人)的基本权利与个人自由。
民粹主义虽然强调平民群众的价值和理想,但在政治运行过程中,由于没有一定的程序和规则作为保证,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也就常被少数人所利用,尤其是当民粹主义的群众运动与极端民族主义结合在一起时,就可能引起社会动乱。
如果当人民能够充分了解情况并讨论时,没有任何的勾结,那么从大量的分歧中总可以产生公意,而且讨论的结果总是好的,但是当形成了派别的时候,形成了以牺牲大集体的利益为代价的小集团的时候,每个这种集团的意志对他的成员来说成了公意,而对国家来说则是个别意志,因此为了更好地表达公意,最重要的是国家之内不能有派系存在,并且每个公民只能表达自己的意见。
[1](P40)因此,为了保证公意的实现,就必须消灭有碍公意实现的党派利益及集团利益。
由此可见,公意表现为理性、法律,众意虽然人数众多,但有时会以非理性的面目出现,而民粹主义认为民众的意识高于领导者、精英的意识,在表现形式上则是对理性的排斥。
二、政治现代化中要关注众意,反对民粹主义无论是公意、众意还是民粹主义都是外来语,之所以把它们作为一种概念工具,是因为它们是具有普遍适用性的。
但在进行政治操作时,又往往面临着许多困境。
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下,公意、众意和民粹主义在政治操作过程中,如何成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视角,就需要把它们与政治现代化和传统的民本主义相沟通。
在中国的政治现代化中,一方面现代公民意识在不断成长;另一方面,传统的臣民意识也不可避免地在许多人中仍然存在。
首先,应确立公意代表社会理性化和政治秩序化的理念。
公意表达着公民的根本利益,把它上升为法律,就构成了政治生活中最高的权威地位。
因此就要做到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
由于在社会变革过程中,人们利益的分化,造成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政治问题;在政府与社会关系上,也存在着许多不和谐之处,这就需要对群体性的事件作客观的分析。
某些群体性事件之所以会发生,都是涉及到相当一部分民众的切身利益,也很容易使群众的走向脱离法制的情感化,因此必须坚持法律至上的原则。
法治民主所依之法决不能是在极少数人操纵下走走过场、只沾上一点民主油彩的法律,而应当是按现代法治国家公认的能够较准确集中反映国民公意的民主程序制订的法律。
[3](P20)其次,应当在法制的前提下坚持执政为民。
现代民主政治与法治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二者除了具有共同的价值基础即人格的平等之外,还表现在二者的相互依赖上。
因此一个专断的政府若要取得合法地位,必须让每一代的人民都能当家作主,决定对它的取舍:可是这样一来这个政府就不再是专断的了。
[2](P69)只有通过法治实行的民主,才能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
因为法治既然是个人自由的重要保障,又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强有力工具。
法律不仅标定了人的行动范围的基本界限,为每个人的行为都设定了预期,由于它事先告知了人的行为的后果,这就意味着把安排个人前途的权利交给了他自己。
另外,法治在标定人的行动范围的基本界限的同时,也通过法治来实现对公共权力的限制和对宪法中所规定的基本人权的保护。
因此,作为政府就要有一种 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的精神,认真处理好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
同时还要看到众意的相对性和不合理性,一方面教育群众认识到自身的根本利益所在,另一方面也要妥善地处理好群众的切身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关系,以维护社会的安定与秩序。
第三,关注民众的意见但不能搞民粹主义。
由55闽江学院学报第28卷于现实政治生活还没有完全实现秩序化,因此,往往有人打着 众意 的旗号,采用民粹主义的方式表达与公意相违背的政治要求,达到个人或某个利益集团的政治目的。
因此在政治现代化中,必须通过对各种矛盾的处理和解决,使广大民众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形成强烈的政治使命感;使广大民众能主动地从自身利益和社会利益相统一的角度出发,为政府和社会公共事务出谋献策;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公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意见和要求都能表达出来;同时又要把握好从众意上升为公意的程序性原则,不能把民众的意见和要求置于公共利益之上。
民粹主义政治观是一种与世界主义倾向对抗的国家主义,以外来因素解释国内危机,以对付外来威胁为理由抑制国民自由,把本民族或国家的传统价值与普世性的人文价值相对立;它是一种与市民社会的理性主义相对抗的非理性倾向,反映在政治上就是排斥程序化政治;它是一种与市场经济和法律制度对抗的反现代化力量,它更少理论成分更多的是 向后看 (即回归本民族传统)而不是 向前看 ;它是一种有破无立的思潮,对现存制度不满,却又苦于传统理想主义破灭后的无奈,在现实中表现为一种浮躁与盲目的情绪。
改革过程中公正的缺失,贫富分化都会导致民粹主义情绪的上升。
特别是在政治关系紧张的时候,民粹主义者往往主张非理性的冲突和对抗,否认对话与合作;它甚至乐于看到矛盾激化到无法收拾的地步,以证明其存在的 价值 。
三、必须警惕政治现代化中民粹主义的抬头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
[4](P695)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5](P32)现代化中经济发展具有优先地位,就其对社会主义的意义来说,是要不断满足人民的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如果单纯追求经济的增长,就会使其他非经济因素受到压抑而造成社会发展的畸形,使人们缺乏安全感;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使得社会群体之间关系紧张;民众生活质量的下降还会引起人们对改革的抵触心理。
尤其是在经济的高幅度波动的时候,必须警惕民粹主义在中国的抬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