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04-2015浙江高考文言文阅读汇编

2004-2015浙江高考文言文阅读汇编

2004-2015年浙江卷高考文言文阅读汇编一(2004)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

(许)君讳逖,字景山,世家.歙州。

少仕伪唐,为监察御史。

李氏国除,以族北迁。

献其文若干篇,得召试,为汲县尉冠氏主簿。

迁秘书省校书郎,知.县事,数上书论北边事。

是时赵普为相,四方奏疏不可其意者悉投二瓮中,瓮满辄出而焚之,未尝有所肯可,独称君为能,日:“其言与我多合。

”又二岁,拜太仆寺丞,磨勘钱帛粮草,监永城和籴,知海陵监。

三岁,用监最迁大理寺丞,赐绯衣银鱼。

迁太常丞、知鼎州。

州杂蛮蜑①,喜以攻劫为生,少年百余人私自署为名号,常伺夜出掠居人,居人恶之,莫敢指。

君至而叹日:“夫政,民之庇也。

威不先去其恶,则惠亦不能及人。

”君政既行,盗皆亡入他境,约君去乃还。

迁国子博士,奉使两浙、江南,言茶盐利害,省州县之役,皆称旨。

出知兴元府,大修山河堰。

堰水旧溉民田四万余顷,世传汉萧何所为。

君行坏.堰,顾其属日:“酂侯②方佐汉取天下,乃暇为此以溉其农。

古之圣贤,有以利人无不为也。

今吾岂宜惮一时之劳,而废古人万世之利?”乃率工徒躬治木石,石坠,伤其左足,君益不懈。

堰成,岁谷大丰。

迁尚书主客员外郎、京西转运使,徙荆湖南路。

荆湖南接溪洞诸蛮,岁出为州县患。

君日:“鸟兽可驯,况蛮亦人乎!”乃召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

讫三岁,不以蛮事闻朝廷。

君罢来朝,真宗面称其能。

会有司言荆南久不治,真宗拜君度支员外郎,知府事。

荆南钤辖北路兵马,于荆湖为大府,故常用重人,至君特选以材,用员外郎自君而始。

明年,选司封员外郎,赐金紫,徙知扬州。

州居南方之会,世之仕宦于南,与摹死而无归者,皆寓其家于扬州。

故其子弟杂居民间,往往倚权贵,恃法得赎,出入里巷为不法,至或破亡其家。

君捕其甚者笞之,日:“此非吏法,乃吾代汝父兄教也。

"子弟羞愧自悔,稍就学问为善人,风俗大化。

君少慷慨,卒能自立于时。

其孝谨闻于其族,其信义著于其友,其材能称于其官,是皆可书以传。

(本文有删节) 【注】①蜑(dàn):南方少数民族名。

②酂(cuó)侯:汉萧何的爵号。

1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世家.歙州家:定居。

B.君行坏.堰坏:使……毁坏。

C.迁秘书省校书郎,知.县事知:主持、执掌。

D.四方奏疏不可.其意者悉投二瓮中可:符合、适合。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世之仕宦于南,与其.死而无归者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B.至君特选以.材以.金笼进上C.瓮满辄出而.焚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D.乃.暇为此以溉其农乃.率工徒躬治木石1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许逖“材能称于其官”的一组是()①少仕伪唐,为监察御史②君政既行,盗皆亡人他境③堰成,岁谷大丰④堰水旧溉民田四万余顷⑤子弟羞愧自悔,稍就学问为善人⑥讫三岁,不以蛮事闻朝廷A.①③④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⑥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赵普为相时,独对许逖赞赏有加,因为他们的见解经常不谋而合。

B.因为许逖在海陵监任上政绩考核优秀,被升迁为大理寺丞。

C.真宗打破旧例,委派并非朝廷重臣的许逖担任荆南知府。

D.定居于扬州的官宦子弟倚仗权势,经常横行不法,最终落得家破人亡。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言茶盐利害,省州县之役,皆称旨。

译文:。

(2)乃召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

译文:。

(3)其孝谨闻于其族,其信义著于其友。

译文:。

二(200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书褒城驿壁(唐)孙樵褒城驿号天下第一。

及得寓目,视其沼,则浅混而污;视其舟,则离败而胶.;庭除.甚芜,堂庑甚残,乌睹其所谓宏丽者?讯于驿吏,则曰:“忠穆公曾牧梁州,以褒城控二节度治所,龙节虎旗,驰驿奔轺,以去以来,毂交缔劘①,由是崇侈其驿,以示雄大。

盖当时视他驿为壮。

且一岁宾至者不下数百辈,苟夕得其庇,饥得其饱,皆暮至朝去,宁有顾惜心耶?至如棹舟,则必折篙破舷碎鹢②而后止;渔钓,则必枯泉汩泥尽鱼而后止;至有饲马于轩,宿隼于堂:几所以污败室庐,糜毁器用。

官小者,其下虽气猛,可制;官大者,其下益暴横,难禁。

由是日益破碎,不与曩类。

某曹八九辈,虽以供馈之隙,一二力治之,其能补数十百人残暴乎?”语未既,有老甿笑于旁,且曰:“举今州县皆驿也。

吾闻开元中,天下富蕃,号为理平,踵千里者不裹粮;长子孙者不知兵。

今者天下无金革之声,而户口日益破,疆埸无侵削之虞.,而垦田日益寡,生民日益困,财力日益竭,其故何哉?凡与天子共治天下者,刺史、县令而已,以其耳目接于民,而政令速于行也。

今朝廷命官,既已轻任刺史、县令,而又促数于更易。

且刺史、县令,远者三岁一更,近者一二岁再更。

故州县之政,苟有不利于民,可以出意革去其甚者,在刺史则日:‘明日我即去,何用如此?’在县令亦曰:‘明日我即去,何用如此?’当愁醉醲(nóng酒味厚),当饥饱鲜,囊帛椟金,笑与秩终。

”呜呼!州县真驿耶?矧③更代之隙,黠吏因缘恣为奸欺,以卖州县者乎!如此而欲望生民不困,财力不竭,户口不破,垦田不寡,难哉!予既揖退老甿,条.其言,书于褒城驿屋壁。

——选自《四部丛刊》本《孙樵集》[注]①劘(mó):磨擦。

②鹢(yì):水鸟,古代在船头以彩色画鹢鸟之形,这里指船头。

③矧(shěn):况且。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视其舟,则离败而胶.胶:搁浅。

B.庭除.甚芜除:废弃。

C.疆埸无侵削之虞.虞:忧虑。

D.条.其言,书于褒城驿屋壁条:整理。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视其沼,则.浅混而污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B.以.卖州县者乎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C.且.刺史、县令,远者三岁一更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D.今者天下无金革之.声四海之.大,有几人钦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由是崇侈..其驿,以示雄大B.则必折篙破.舷碎.鹢而后止C.则必枯.泉汩泥尽.鱼而后止D.囊.帛椟.金,笑与秩终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借他人之口,揭示出褒城驿由宏丽变为破败的原因,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民风奢靡的不满。

B.文中“举今州县皆驿也”承上启下,是连接二、三两段的关键,表明天下凋敝与驿站破败事异而理同。

C.文章借题发挥,以一驿之兴废推及天下之盛衰,寓议于叙,切中时弊,有小中见大之妙。

D.因官制不善而吏治败坏,因吏治败坏而生民困顿,文章将批判的锋芒指向了朝廷。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l)盖当时视他驿为壮。

(2分)译文:(2)皆暮至朝去,宁有顾惜心耶?(3分)译文:(3)远者三岁一更,近者一二岁再更。

(3分)译文:三(200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蚊对(明)方孝孺天台生困暑,夜卧絺帷中,童子持翣①飏于前,适甚就睡。

久之,童子亦睡,投翣倚床,其音如雷。

生惊寤,以为风雨且至也。

抱膝而坐,俄而耳旁闻有飞鸣声,如歌如诉,如怨如慕,拂肱刺肉,扑股噆面。

毛发尽竖,肌肉欲颤;两手交拍,掌湿如汗。

引而嗅之,赤血腥然也。

大愕,不知所为。

蹴童子,呼曰:“吾为物所苦,亟起索烛照。

”烛至,絺帷尽张。

蚊数千,皆集帷旁,见烛乱散,如蚁如蝇,利嘴饫腹,充赤圆红。

生骂童子曰:“此非噆吾血者耶?尔不谨,蹇帷而放之入。

且彼异类也,防之苟至,乌能为人害?”童子拔蒿束之,置火于端,其烟勃郁,左麾右旋,绕床数匝,逐蚊出门,复于生曰:“可以寝矣,蚊已去矣。

”生乃拂席将寝,呼天而叹曰:“天胡产此微物而毒人乎?”童子闻之,哑尔笑曰:“子何待己之太厚,而尤天之太固也!夫覆载之间,二气絪緼,赋形受质.,人物是分。

虽巨细修短之不同,然寓形于其中则一也。

自我而观之,则人贵而物贱,自天地而观之,果孰贵而孰贱耶?今人乃自贵.其贵,号为长雄。

水陆之物,有生之类,莫不高罗而卑网,山贡而海供,蛙黾莫逃其命,鸿雁莫匿其踪,其食乎物者,可谓泰矣,而物独不可食于人耶?兹夕,蚊一举喙,即号天而诉之;使物为人所食者,亦皆呼号告于天,则天之罚人,又当何如耶?且物之食于人,人之食于物,异类也,犹可言也。

今有同类者,啜栗而饮汤,同也;畜.妻而育子,同也;衣冠仪貌,无不同者。

白昼俨然,乘其同类之间而陵.之,吮其膏而盬其脑,使其饿踣于草野,流离于道路,呼天之声相接也,而且无恤之者。

今子一为蚊所噆而寝辄不安;闻同类之相噆而若无闻,岂君子先人后身之道耶?”天台生于是投枕于地,叩心太息,披衣出户,坐以终夕。

(本文有删节)[注] ①翣(shà):扇子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赋形受质.质:资质B.今人乃自贵.其贵贵:以……为贵C.畜.妻而育子,同也畜:养D.乘其同类之间而陵.之陵:欺凌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生惊寤,以为风雨且至也.邻之厚,君之薄也.B.尔不谨,褰帷而.放之入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C.其.食乎物者,可谓泰矣其.孰能讥之乎D. 而物独不可食于.人耶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13.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台生困暑,夜卧(于)絺维中B.童子拔蒿束之,置火于(其)端C.其烟勃郁,(烟)左麾右旋,绕床数匝D.蚊一举喙,(人)即号天而诉之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奏对、对策,原本用于臣子向君主陈述见解,提出建议。

本文借用“对”的形式,以小喻大,借物讽人,言在此而意在彼,耐人寻味。

B.本文由生活小事入笔,从闻蚊、拍蚊写到照蚊、驱蚊,然后引发议论,逐步推进,最后以天台生“叩心太息”、“坐以终夕”作结,照应开篇。

C.本文描写细致生动,颇富情趣;议论鞭辟入里,启人深思;句式长短交错,整散结合,加之韵脚的巧妙运用,读来淋漓酣畅,令人击节赞叹。

D.本文借童子与天台生的对话,既揭露了同类相残的黑暗的社会现实,又批判了忽视异类生存权利的错误认识,阐发了万物平等、物我为一的主题。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8分)(1)吾为物所苦,亟起索烛照。

(2分)译文:(2)且彼异类也,防之苟至,乌能为人害?(3分)译文:(3)闻同类之相噆而若无闻,岂君子先人后身之道耶?(3分)译文:四(200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一14题。

王定国①诗集叙(宋)苏轼太史公论《诗》,以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以余观之,是特识变风、变雅耳,乌睹《诗》之正乎?昔先王之泽衰,然后变风发乎情,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以为贤于无所止者而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