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跨国公司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跨国公司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跨国公司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背景
1、跨国公司正成为国际分工的重要组织者。 对外直接投资的全球性扩展是由在国外拥有70多万家分支 机构的6万多家跨国公司所驱动的。无论是在国际生产、国
际投资还是在国际贸易方面,跨国公司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
用。 通过跨国公司的国际一体化发展战略,参与国际分工的各 个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一定意义上,各国成为跨国公司 的“国家工厂”。
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 (创新性劳动) 技能、资本密集型产品 (高技术程度劳动) 资本密集型或资本-劳动 密集型产品 (一般技术劳动) 劳动密集型产品 (普通劳动)
创新国
一般发达国 家 新兴工业化国 家 一般发展中国 家
最终产品 专业化生 产并交换
传统分工模式下国家间分工关系示意图
创新性劳动 需求型环节 高技术程度劳 动需求型环节 一般技术劳动 需求型环节 普通劳动需求 型环节
从狭义上看,跨国公司主导型国际分工是指跨国公司通过
多元的全球最优一体化形式在全球范围内实施的公司内分
工;从广义上看,跨国公司主导型国际分工是指跨国公司 作为网络旗舰①通过多元化的制度安排组织起来的国际生 产网络。
① Network Flagship,是一种比喻的说法,说明跨国公司
在国际生产网络中的作用有如旗舰在舰队中的作用。
的主要目的就是利用不同国家具有禀赋优势的要素,降低生
产成本。如果最终产品不同环节的要素需求特征相似,那么 这种不同国家的价值链分工就失去了意义。
3、中间品非标准化或者说中间品市场的不完全竞争性。 中间品的非标准化使得市场交易存在障碍。一方面,中间
品的非标准化往往涉及生产投资的资产专用性问题;另一方
经济增长放缓降低了跨国并购的市值以及步伐,使得FDI 流量下降。
1986年以后FDI的活跃与国际并购的快速发展密不可分, 反映了跨国公司活动的活跃。跨国并购在国际直接投资中
越来越占有主要地位。1990年跨国并购额为1510亿美元,
1999年增长至7201亿美元,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额比重 从72%上升到83%。相应地,绿地投资所占比重从28%下 降到17%。1991-1999年全球并购额年均增长19%,高于 同期全球FDI增长速度2个百分点。其中1998年和1999年
137.8
46.7 230.4
43.3%
1992年美国通过跨国公司的进出口 (单位:十亿美元)
不同行业与跨国公司相关的贸易比重存在显著的差别。容易理解,具有 下面几个特征的行业公司内贸易比重可能较高:
1、产品在技术上具有可分性。 产品在生产环节上的技术可分性为跨国公司将不同环节配 置到不同国家提供了基本的现实可能性; 2、不同环节要素投入特征存在显著差异。 跨国公司将最终产品的不同价值增值环节配置于不同国家
1970=100,然后取对数
8.50 8.00 7.50 7.00 6.50 6.00 5.50 5.00 4.50 4.00
1970
1972
1974
1976
1978
ln(fdi)
1980
1982
1984
ln(gdp)
1986
1988
1990
1992
ln(出口)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快速发展也与世界各国贸易投资自由 化的快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项目 修订本国投资 体 制的国家数目 : 91 35 92 43 93 57 94 49 95 64 96 65 97 76 98 60 99 63 00 69 01 71 02 70 03 82
跨国公司对全球资源的整合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得以快速拓
展。20年间跨国公司数量增加略多于3倍,而2000年分支
机构数量已经达到1980年的20倍,说明跨国公司公司平
均分支机构数量迅速上升,分布范围更广,反映了跨国公 司国际分工更加细化的趋势。
从跨国公司在世界生产、贸易和投资中的重要性来看,跨 国公司的生产总值已超过工业世界总产值的30%。跨国公
外国分支机构生产的重要性
美国
1994 雇员(*) 12.24 销售额 15.9 (**) 1998 13.12 21.16
日本
英国
德国
法国
1994 1998 1994 1998 1994 1998 1994 1998 0.8 1.4 0.8 1.8 18.1 30.6 17.8 31.4 7.2 13.1 6.0 10.8 23.1 28.7 27.8 31.7
3、全球生产网络不断形成与发展。

跨国公司对于国际分工的重要性不仅仅局限于其遍布各 国的企业内分工网络,而且跨国公司通过较为松散的制
度安排(如合同分包)与不同国家的中间品供给商建立
起投入产出联系,形成国际生产网络。 所以,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作用可能比仅仅考虑 跨国公司及其分支机构时要大的多。
法规修订数目: 82 更有利于外国 直接投资 更不利于外国 直接投资 80 2
79 79 -
102 101 1
110
112
114
151 135 16
145 136 9
140 131 9
150 147 3
208 194 14
248 236 12
244 220 24
108 106 98 2 6 16
1995-2003年对国家法规做出修订的情况
从传统角度看,跨国公司一体化战略可以分为水平一体化
和垂直一体化。所谓垂直一体化是指将产品的生产环节分
布于若干不同的地点,其主要动机是利用这些区域在生产 要素价格上的差异以节约生产成本,比如将劳动密集环节
司控制着全球生产总值的40%左右,国际贸易的50%-
60%,国际技术贸易的60%-70%,研究开发的80%- 90%,以及国际投资的90%。跨国公司的兴起、发展,推 动了世界经济合作向纵深发展,跨国经营日益成为世界经 济发展的潮流。
跨国公司在全球生产中的重要性
年份 所有外国分支机构 所有外国分支机构 增加值占世界 出口占世界出 GDP的比重(%) 口的比重(%)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5.3 5.0 5.1 5.2 5.5 4.3 5.7 6.2 6.4 6.2 5.8 5.7 6.1 6.3 6.8 6.9 .. 27.7 31.5 31.9 28.6 25.6 26.9 26.3 27.5 22.7 26.6 27.7 28.3 32.3 .. .. 外国分支机 构出口值 (十亿美 元) .. 569 680 698 694 740 891 947 1149 977 1241 1278 1455 1961 .. .. 占总销售额 的比重 (%) .. 23.7 25.8 27.5 24.4 21.0 21.3 19.8 22.1 19.3 23.3 21.4 22.0 23.5 .. ..
面,中间品的非标准化往往意味着较高的市场交易成本。这
种情况下,跨国公司往往通过国际直接投资将中间品生产内
部化。这时,中间品流动就表现为跨国公司内部贸易。
作为国际生产的重要组织者,跨国公司通过多种全球最优 一体化战略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跨国公司主导型国际分
工模式的含义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进行说明。
跨国公司主导型国际分工模式:电子信息产业
专用性劳动与跨国公司全球一体化战略
所谓劳动力专用性,简单地说劳动力是异质的,特定类型 的劳动只有使用在具有特定劳动力需求特征的产业或者产 品价值链的特定环节才是最有效率的。不同类型劳动力之 间的替代意味着效率的损失。尽管劳动力的这种特征是显 而易见的,但是传统理论很少详细分析劳动力专用性特征 对于国际分工及其相关问题的影响。
分别增长74.4%和35.4%。
9 8 7 6 5 4 3 2 1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
并购数量
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并购数量 1987-2003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世界年份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1995
跨国公司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据联合国《2000年世界投资报告》,1980年全球已有 15000家跨国公司,35000家分支机构,2000年全球达 63000家跨国公司,设立分支机构70万家。
对比上述两个时期的数据,可以发现以下两个基本事实:
(1)跨国公司数量多,增长速度快;(2)更为重要的是
2、国际分工由最终产品分工转向生产环节分工。

伴随着跨国公司全球一体化战略的实施,最终产品价值 增值环节的国际分工,或者说是生产环节的国际分工逐
步成为国际分工的重要表现形式。
与最终产品国际分工不同,在生产环节国际分工下,跨 国公司成为国际分工的主要组织者。国际分工在微观层
次上表现为跨国公司的全球一体化战略。
创新国
一般发达国家 新兴工业化国 家 一般发展中国 家
基于国际 生产网络 的生产环 节整合
跨国公司主导型国际分工模式下国家间分工关系示意图
研究与开发 操作系统 核心零部件 品牌 系统集成 发达国家
一般软件 一般零部件
新兴工业化国家
基于国际 生产网络 的生产环 节整合
一般销售渠道 一般信息服务
一般发展中国家 加工装配
3.从阶段看,在1986年之前,FDI与GDP、出口基本保 持相同的增长趋势,而1986年以后,FDI比GDP和出口表 现出更高的增长速度,而且变得更加活跃。从1985年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