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口老龄化文献综述

人口老龄化文献综述

人口老老龄化的文献综述人口老龄化是当今全球人口发展的趋势,这种人口年龄的结构变迁正在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新世纪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老龄战略早已被纳入到世界许多发达国家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战略之中,摆到了各国政府工作的主要议程之上。

我国在世纪之交也进入了老年型国家行列。

人口老龄化也成了人口学、社会学、法学等很多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

本文在大量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进行了文献资料进行梳理。

一、人口老龄化的概念在人口学界,人口老龄化( Population of Ageing)的概念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的提高过程,是指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联合国,1982)这是西方学术界认同的定义。

1986年我国出版的《人口学辞典》将人口老龄化定义为:“人口中老年人比重日益提高的现象, 尤指已达年老状态的人口中老年人比重继续提高的过程。

”但是应该看到,这个定义中的两句话还是有一定差别的。

第一句话说的是老年人比重提高的现象,是学术界普遍认同的定义,而后一句话说的是继续老龄化的事情,并且使老龄化的概念衍生出两层含义:一个是指任何一个人口中只要老年人比重提高就是人口老龄化,另一个是指老年型人口中老年人比重的继续提高。

但是我国学术界在使用人口老龄化概念时, 采用的是这一概念的基本含义,即老年人口比重的提高。

对于人口老龄化概念的理解问题, 近来我国学术界也有研究, 对这一概念的由来及现今的发展作了有意的探讨。

( 罗淳,2001) 学者姜向群,丁志宏认为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和政府文件中出现了一定程度老龄化概念泛化、概念模糊化的情况,即把人口老龄化理解成老年人口规模的扩大和增长, 或者将比重结构性的问题与规模数量性的问题混在一起来讲, 导致了人口老龄化概念的不清楚和不规范。

认为老年人口的比重问题是人口学的基本问题, 或总体性的问题, 而老年人口的人口规模扩大增长则是一个亚人口问题,是老年学的问题, 两者绝对是两个意思, 不应该混淆的。

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人口老龄化概念有三层含义: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动态过程;人口老龄化是指整个人口年龄结构的动态变化,而不是个体的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提高的动态过程。

刘助仁的研究认为:与人口老龄化相关的概念颇多, 综合起来可概括为如下四点:一、人口老龄化是人口总体年龄结构变化的一种过程, 是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化时出现的一种重要的人口现象, 是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的一种发展趋势。

二、老龄化与高龄化是两个意义相近但性质有别的概念。

老龄化是反映人口总体年龄结构变化的趋势,而高龄化一般是指老年人口中高龄老人所占比重不断增加的一种过程或趋势。

但就广义而论, 人口总体的老龄化过程应包含老年人口的高龄化现象。

三、人口老龄化与老年型人口是两个不同性质的概念。

按照年龄结构的一定指标, 总体人口可分为三种年龄构成类型、年轻型人口、成年型人口和老年型人口。

四、老龄问题比老年人问题的内涵更为广泛而深刻。

二、测量人口老龄化的标准按照国际通用标准,一个国家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大于10%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大于7%就称其为老龄化国家。

我国一般以60岁作为老年人口的起点年龄,但近年有向65岁靠近的趋势。

通常来说,测度人口老龄化的指标大致可以划分为三大类。

谢静的研究认为测度人口老龄化的指标:1.程度指标:(1)老年人口比重(又称“老年系数”):60岁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2)人口年龄中位数(又称“中位年龄”):是指将全体人口按年龄大小顺序排列后,居于中间位置的那个年龄;(3)老少比(又称“老龄化系数”):60岁或65岁以上人口同0-14岁少年儿童人口比,反映人口年龄结构上下两端相对变化的趋势。

2. 速度指标:老年人口比例的年平均增长率、老年人口比例达到某一水平所需要的年数。

3.社会经济影响指标:(1)少儿人口抚养比:0-14岁少儿人口与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之比,以百分比表示;(2)老年人口抚养比:65岁以上人口为老年人口与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之比,以百分比表示;(3)总人口抚养比(又称抚养系数):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少年儿童人口和老年人口之和)与劳动年龄人口之比。

以百分比表示,表明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所负担的非劳动年龄人口。

(杜鹏.1994.)三、关于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问题1990年出版的曲海波的《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一书,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做出了比较科学的概括, 其中指出:第一,5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经历了年轻化和老龄化的起伏变化;第二,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速度快,人口老龄化速度超过欧洲各国而仅次于日本;第三,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是快的,其程度可能超过世界发达地区的平均水平,但不一定成为世界最高水平;第四,在今后百余年的人口老龄化过程中,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将始终占据世界首位;第五,中国在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进入人口老龄化的(曲海波,1990)。

张晶的研究认为:中国是世界上人口第一大国, 1994年底达12.1亿, 人口的年龄结构目前为成年型, 但由子中国人口基数太大, 在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下, 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将非常迅猛。

特点主要有:1、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属于成年型。

2、中国老龄化速度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老龄化进程快。

中国目前正处于成本型的人口年龄结构, 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人口结构正在向老龄化发展,这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3、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区域分布不平衡。

中国国土面积广阔, 无论是自然条件, 还是社会经济基础, 各省、市、自治区都有着很大的差异, 致使人口老龄化程度有着明显的不同。

姚静, 李爽的研究认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人口转变迅速, 老龄化进程快; 二、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大, 低龄老人多, 高龄老人增长速度快; 三、人口老化与综合国力发展不相适应;四、人口老龄化的区域差异显著。

谢静《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中认为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主要呈现:1.速度快,规模大;2.人口老龄化在时间上呈不规则性和累进性全;3.经济发展水平低,“未富先老”;4. 由于我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地区间差异较大,受经济条件和计划生育的影响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地区间不平衡,地区差异较大,城乡倒置的特征。

四、关于人口老龄化的社会经济影响问题目前我国学术界对于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的认识,有两种倾向。

大多数学者倾向于持悲观的看法,认为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既有挑战也有机遇,挑战大于机遇( 邬萍,1999) , 即认为人口老龄化将对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从经济方面说,将对劳动生产率、分配、储蓄和投资以及产业结构调整产生一定的不利的影响( 田雪原,2000) 。

张晶的研究认为:1、人口老化影响着劳动年龄人口结构。

由于人口构成中的中老年人口占比例大, 必然会使劳动年龄人口构成发生变化, 其结果是年轻的劳动年龄人口比例持续下降, 中老年劳动适龄人口比例上升, 导致劳动力资源老化。

2、人口老化对“ 智力库” 形成了反作用一般而言, 青年人口对技术革新, 发明创造的兴趣及能力都超过老年人口。

老年人不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通常会固守成见而缺乏创新精神, 这就会有阻于科学的发展。

3、人口老化增加了社会负担。

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以及各种福利待遇—使社会的经济负担加重;老年人口越多, 老年扶养系数越大给有老年人口的家庭带来一定负担。

冯玉丽、聂桔和吕红平的研究认为,人口老龄化必然冲击保定市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社会再生产过程。

但在强调人口老龄化带来经济后果的同时,也应当充分重视老年人的社会保障问题。

高舟维认为,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老年群体的需求会越来越大,老年群体的购买力一定会达到空前的程度。

这与美国学者克拉克和斯彭格勒关于人口老龄化对老年产品需求量增加的研究结论较为相近。

阎坤认为,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下降和劳动力资源相对减少,劳动力内部年龄结构高龄化。

到2020年后,我国新增劳动力将会减少,劳动年龄人口高龄化,将会出现个别岗位空缺、部分资源闲置的问题。

劳动力高龄化,反应力迟钝,知识技术陈旧,不利于推广新技术,影响劳动生产率提高。

赵喜顺认为,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下降导致劳动力不足,对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可能产生不利影响。

刘助人的研究认为: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概括起来主要有:一、老龄化对社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般地说, 老龄化是导致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一个因素。

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对老龄化所产生的消极作用也有所减弱。

二、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结构的影响。

1、老龄化与现有产业结构发生矛盾。

突出表现在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远不能满足老龄人口特殊的需要。

2、老龄化对就业结构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既定的经济规模下, 老龄化是社会实现充分就业的有利的自然因素。

3、人口老龄化将促进消费结构的变化。

在消费层次方面, 享受性消费发展较快, 在消费种类上,医疗保健占有突出位置,在消费形式上, 服务性消费的范围和强度增大, 等等。

周战超认为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1、人口老龄化影响着就业结构的变化、冲击着经济发展。

一般来说,在人口规模、经济规模和技术条件一定的情况下, 人口老龄化会减轻就业压力、提高就业水平。

然而, 人口老龄化也会造成劳动力比例的下降, 产生劳动力供求不足的新矛盾。

2、人口老龄化会引起产业结构、消费结构的变化,从而影响我国经济发展。

中国在经济欠发达的条件下人口结构已经进人老龄化阶段, “未富先老”引发了严峻的产业结构矛盾。

老龄化与现有产业结构发生矛盾,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不能适应老龄人口的消费需求。

3、老龄化问题提商了社会负担的系数(劳动人口与被抚养人口的比例)。

老龄人口增长过快客观上成为企业、社会的沉重包袱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张再生认为:人口老龄化是21 世纪全球人口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 其人口老龄化具有速度快、时间短、老龄人口绝对数量庞大等特点, 并呈现出发展的阶段不均衡性、区域不平衡性、超前性、国际性与特殊性等特征。

由此也引发了劳动年龄人口老化、家庭结构小型化和养老模式社会化、社会结构和文化氛围变化、社会活力受到影响等社会后果; 以及储蓄与投资水平降低、社会与家庭再分配向老年人倾斜、生产设备闲置、消费结构老年化、社会经济负担加重等经济后果。

原新认为:人口老龄化给我国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带来的影响是全面的、结构性的, 也是深刻的和长远的, 是我国未来发展中的一项重大战略课题, 需要我们深入开展全方位的研究。

在此, 仅从人口变动的角度看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主要问题:1、养老金需求压力直线攀升。

相关主题